2018届高考文言文实词之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
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
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
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
寻移疾归。
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
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
”嘉靖三年,帝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
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
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
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帝怒,切责,停俸有差。
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
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
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
慎、元正谪戍,余削籍。
慎得云南永昌卫。
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
慎知而谨备之。
至临清始散去。
扶病驰万里,惫甚。
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
廷和喜,疾愈。
还永昌,闻寻句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与守臣击败贼。
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
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成善视之。
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
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在翰林时,武宗问钦天监及翰林:“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星也?”众不能对。
慎日:“柳星也。
”历举《周礼》《史记》《汉书》以复。
预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
总裁蒋冕、费宏尽付稿草,俾削定。
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
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
慎惊异,益肆力古学。
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
尝语人日:“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
世宗以议礼故,恶其父子特甚。
每问慎作何状,阁臣以老病对,乃稍解。
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
隆庆初,赠光禄少卿。
天启中,追谥文宪。
(《明史·杨慎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举:科考中选。
B.服阕起故官起:聘用。
C.俾民自新俾:使。
D.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执:搜捕。
2.下列句子中,表现杨慎“忠”“孝”的一组是()①慎抗疏切谏②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③闻廷和疾,驰至家④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⑤预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为皇帝讲解经书时,经常讲解《舜典》,并告诉皇帝,那些首恶巨奸,是不可以交纳钱财而减刑的,表现出杨慎嫉恶如仇的一面。
B.皇帝采纳桂萼的建议,任命杨慎为翰林学士,杨慎因与桂萼所信奉的思想不同而不奉诏,用行动实践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儒家信条。
C.杨慎被流放云南,利用空闲的时间博览群书。
杨慎认为人的天资虽然是值得依仗的,但还应该在不断的学习、钻研中积累所需要的知识。
D.在明朝,杨慎读书广博,著作等身,除诗歌散文之外,他的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一百多种,联系他一生的颠沛流离,其治学精神难能可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1.D2.A3.C4.(1)现在陛下既然越级提拔桂萼些人,不把我们的谏言当做一回事,我们不能够与桂萼一同在朝为官,希望皇上罢了我们的官。
(2)杨廷和当宰相的刚候,罢免了许多无德无才的富家子弟充任的官员。
此时,那些人在路上等待,图谋杀害畅慎。
(3)杨慎作《黄叶诗》,李东阳读到后很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
4.首先要准确翻译各句的重点词语:(1)“超擢”“同列”“罢斥”。
(2)“当国”“斥”“诸”。
(3)“嗟赏”“受业”。
然后,注意各句要语句通畅,语意正确。
学科@网参考译文:杨慎,字用修,新都人,是少师杨廷和的儿子。
二十四岁那年考取正德六年殿试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
遇继母丧事,服丧完了以后,仍担任以前的官职。
十二年八月,明武宗秘密出行,刚出居庸关,杨慎上书直言极谏皇帝。
不久他上书称病,辞官归里。
明世宗继位,起用他担任经筵讲官。
他经常讲授《舜典》,说:“圣人设置赎刑,那是施用于一般的小过错,使平民改过自新。
如果是首恶大奸,没有可以赎罪的道理。
”当时大宦官张锐、于经被判处死刑,有人说进献金银以求赦免其罪,所以他常提到这句话。
嘉靖三年,世宗采纳桂萼、张璁的建议,征召他们为翰林学士。
杨慎与同一官位级别的三十六个人共同上书说:“我们与桂萼等人学术不同,主张观点也不一样。
我们所遵从的是程颐、朱熹的学说主张。
桂萼等人所崇信的是冷褒、段犹的遗绪。
现在陛下既然破格提拔了桂萼等人,不认为我们说的正确,我们不能与他们一同共事,希望赐书罢免了我们吧。
”皇帝很愤怒,严加责问,分轻重给予停发俸禄的处罚。
过了一个月,他又与学士丰熙等一同上书进谏。
没有得到答复,又与廷臣跪伏在左顺门力谏。
皇帝大怒,下令将带头起事的八个人逮捕入狱。
这时杨慎和检讨王元正等摇门大哭,哭声响彻殿庭。
皇帝越发愤怒,把他们都捉拿下狱,处以廷杖之刑。
过了十天,有人说上次罢朝以后,群臣都已经散去,杨慎、王元正以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又聚众伏地而哭。
于是在朝堂上把这七人又打了一顿。
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他乡,其他人都被削去官籍。
杨慎到了云南永昌卫。
在此之前,杨廷和掌权,全部辞退了朝中办事不力的官员。
到这时,他们在杨慎被谪戍的路途上寻找机会,准备加害于杨慎。
杨慎知道后谨慎防备着他们,到临清他们才散去。
杨慎带病长途颠簸,疲惫不堪。
抵达戍所后,几乎起不来了。
杨慎从小警惕机敏,十一岁就能作诗。
进入京城后,写了《黄叶诗》,李东阳读后嗟叹不已,大加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
他曾经奉命出使经过镇江,拜见杨一清,阅读他收藏的书籍。
用不懂的地方询问他,杨一清都能背诵。
杨慎非常惊异,于是更加努力学习古学。
被流放边境之后空闲时间较多,更博览群书。
他曾经告诉他人说:“个人的天生资质不值得依靠,每天新修德业,应该从学习中来。
”所以他酷爱学习,穷尽文理,到老而更加严重。
明代背诵之广博,著作之丰富,当推杨慎第一。
隆庆初年,被封赐为光禄少卿。
大启年间,追赠谥号为文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
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
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
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
”师涓曰:“诺。
”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灵公曰:“可。
”因复宿。
明日,报曰:“习矣。
”即去之晋,见晋平公。
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
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
”平公曰:“可。
”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
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
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
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响:响应。
B.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乐:爱好。
C.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通“叛”背叛。
D.与纣为靡靡之乐靡:萎靡颓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召师涓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C. 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 其自然者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司马迁认为他不是个有德之君。
B.师旷认为师涓所作之乐为亡国之音。
劝晋平公不要欣赏,可是平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
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