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培训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一)汉字书体及其演变1.汉字的起源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久的文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等地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据专家分析,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但实际上,汉字为一人所造之说是不确切的,汉字是在原始的图画记事的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些“史官”加以整理和系统化,创造出最初的系统的文字。
如果仓颉确有其人,可能是一个搜集和整理文字的贤哲。
2.汉字书体的演变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字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古文字时期和今文字时期,古文字时期指自甲骨文至小篆,今文字时期指从草书、隶书到楷书。
(1)古文字①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的汉字体系。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是甲骨文的“直系后裔”。
另外,在陕西周原也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
甲骨文已表现出相当的成熟度,六书构字法在甲骨文都可找到例证,许多汉字基本定型,在结构上至今没有大的改变,甲骨文已初具书法美了。
②金文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古代文字。
殷代金文在构形上和甲骨文相同,西周金文与甲骨文在构形上也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金文圆笔较多,线条自然,圆润,庄重,字形趋于工整,具有相当程度的书法美。
③篆书篆文是指官吏用的文字,也就是官府办公用的文字。
篆书一般分大篆和小篆两种。
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各国的文字。
狭义的大篆,是指籀文。
今存石鼓文是这种字体的代表。
石鼓文是我国最古的刻石文字:它的结字颇有法度,笔画遒劲流畅。
小篆,是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在秦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各国文字整理而成。
小篆中国史上首次出现的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
《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相传是李斯小篆的代表,笔画圆浑,体势雄健,是秦篆书法的上乘之作。
小篆比大篆更加规范化,而且更加抽象化,较大的减少了象形的意味,将汉字的图案化进一步向符号化推进。
篆书已具有显著的书法美,大篆雄浑,小篆精巧。
(2)今文字①隶书隶书是经过简化,草化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
因秦国官吏最先使用并在秦朝时整理,故称秦隶。
西汉是秦隶转化为汉隶的时期,到了汉代后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汉字完成了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转变。
所以,汉代的隶书称为“汉隶”“今隶”。
隶书变篆书圆转的线条为方折,比篆书的笔画大为减少,几乎摆脱了图案化,变成符号化的线条。
汉隶笔画有轻有重,波(左撇)磔(右捺)分明,“蚕头燕尾”显然。
汉隶的书法艺术《华岳庙碑》,属于秀丽的一类有《乙瑛碑》、《曹全碑》等。
“隶变”是汉字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②楷书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完全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楷书便于书写,堪为学字的楷模,故称“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
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是笔意不同,形体方正稳定,笔画平直明确,成为书写自然的文字,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书法美。
著名者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都是楷书书法的楷模之作。
③草书和行书草书自草篆而来,是隶书的草写体,起源于西汉,称为“隶草”;东汉时盛行,称为“章草”。
“章”即规矩之意。
它保存了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东晋以后楷书的草体,称“今草”。
今草自章草变化而来并有所改变。
形式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画连写,多省略,书写简易快速,但不易辨认。
唐代书法家张旭的“狂草”,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书法的艺术品。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楷书变化而来,盛行于晋。
一般称接近楷书的行书为行楷,称接近草书的行书为行草。
行书近楷而不拘,近草而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成为魏晋以后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
(二)中国书法的特色1.汉字体势是构成书法视觉形象美的基础书法是一种诉诸视觉感官的造型艺术。
书法艺术创造的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美。
如果说绘画、雕塑塑造的是具体生活形象的话,那么书法塑造的则是汉字的形象。
早期的汉字不仅具有较浓的象形成分,同时也具有象征性的意蕴。
汉字的创造,实质上就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形象和抽象的意蕴之问的巧妙结合。
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化,汉字的整体形态逐步增加了抽象性而减少了象形成分,但汉字构造基本原则没有变化,依然是直观的视觉形象与抽象意蕴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汉字的体势。
汉字自身的体势特点,正是书法艺术视觉形象的构成基础。
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深悟其中的道理,他们总是将自然万物的物象与人的意象紧紧连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书法艺术视觉形象美。
例如:王羲之从群鹅戏水的景象中悟出书法的技巧;张旭从观赏公孙大娘舞剑器中获得启发,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狂草技法;黄庭坚曾说自己以前的书法常常是“意到笔不到”,直到晚年入川后,见到江上船夫荡桨的情景,才深有所悟,书法也有明显的长进;三国时书法家钟繇曾道:“每见万物,皆书象之。
”足见书法家对自然物象的重视。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把横比作“千里之阵云”,把竖比作“万岁之枯藤”,把点比作“高峰之坠石”……总之,在书法家的眼中,字的一笔一画乃至整个字、整幅字都是生命的象征,或者是书法家对生命的一种观照。
所以前人观王羲之书法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称钟繇的字好像“飞鸿戏海、舞鹤游天”,怀素的草书如“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很有道理。
汉字的多种书体所体现的不同时代或不同类型的审美意识,赋予汉字体势美的丰富性和可变性,书法家又可以根据自己对汉字体势的理解和对自然、人生的领悟,在书法艺术天地中作自由的驰骋,从而造就出书法艺术的丰富的视觉形象:或朴拙、粗犷,或潇洒、流畅,或端庄、严谨,或纵肆、奔放……汉字意蕴的多变性,还体现在:字与字合为词、词与词合为句、句与句又可组合成章。
单字的意蕴总是随词、句、章的意蕴而有所变化。
所以,书法家在重视单字的视觉形象美的同时,往往都没有忘记字与字之问组合起来的整体视觉形象美。
汉字的章法美其实正是汉字体势美的拓展。
所以书法艺术是一种奇妙的“形”的艺术,是一种汉字体势美的创造艺术。
2.笔墨、笔韵是书法视觉形象美的重要因素书法艺术的视觉形象美,和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笔、墨等工具有着重要的关系。
书法家历来重视笔法、墨法,强调多种运笔、用墨的技巧,目的就在于增强书法的视觉形象美。
所谓“笔韵”、“墨趣”是针对运笔、用墨而产生的审美效果而言的。
书法的视觉形象,主要是由毛笔带墨运行的笔迹墨相而形成的。
前人在毛笔和墨的发明制作上,花费了很多心血,表现出聪明智慧,从而赋予笔和墨以特殊的功能。
笔锋的柔韧而富有弹性,墨的黏稠度的可变性和光泽性,使笔墨能将书家指、腕、肘的运动状态,十分精细微妙地表现出来。
运动过程中力量的强弱、速度的疾徐、节奏的变化等,最终全由笔墨在宣纸上反映出来。
如富有体积感、质感和色泽感的形态各异的笔画线条,以及这些笔画线条的组合形态,或沉稳凝重,或‘‘绵里藏针”;或飘逸潇洒,或“八面出锋”;或丰腴敦厚,或瘦劲坚挺;或明快畅达,或滞涩跌宕……总之,在静态的笔迹墨相中,透露出书家运笔时的提按,使转、垂缩、映带等一系列复杂的运动情状。
所谓笔韵、墨趣,就包含着这种运动的力感和韵律感。
张怀瓘说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笔韵构成墨趣,十分含蓄、抽象,而又耐人寻味,令人赞叹不已。
所以书法艺术又是一种深邃的、写意性很强的造型艺术。
3·书法艺术的情感性和个性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没有情感和个性的作品,不能算作真正的艺术品,书法艺术也不例外。
由于艺术门类的不同,艺术家表露情感、个性的方法也不一样。
那么,书法艺术中,书家的情感、个性是怎样表露的呢?前人书论中有“书如其人”、“书为心画’’等说法,即重视书法作品中(书家)精神美、性情美的创造。
当然,书法艺术中情感、个性的表露要曲折得多,也抽象得多。
广博的文艺修养和全面的智能结构,独立的高尚的人格是书法家成功的基石。
人是最为天下贵的万物之灵长,而艺术是人类最高精神活动。
在各类艺术中,书法是最自由、最心灵化的艺术。
书家以真情面对人牛,从万物中提取出生命的律动,用“淡然无极”的黑、白作为宇宙幽邃而丰富的总体之色;在线条的流动律变中体现出阴阳刚柔、运转不息、争斗拼搏而又相谐不悖的生命原则,并且融入主体精神的光辉,创造出“众美从之”的理想境界。
它是无声的音乐,静态的舞蹈,抽象的绘画,是大自然气象万千的风云变幻,是书法家心潮起伏的波澜壮阔的图画,是中华族的瑰宝,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灵魂。
(三)中国书法流派、代表人物及著名书法作品中国的书法遗产是一座无比丰富的艺术宝库,下面,我们以五种书体为线索,介绍历代中国书法流派、代表人物及著名作中国书法的开端在商代。
当时的人们已有了将汉字书写得整齐美观的观念甲骨文中,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雄齐美观的观念,在甲骨文中,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初露端倪,西周青铜器的铭文更是绚丽多姿。
到战国时期,秦系书风出现了石鼓文,石鼓文作为大篆之典范,被称之为“书家第一法则”。
它结字紧密,点画圆融,用笔圆健挺劲,圆中见方,布局章法开阔均衡。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的小篆。
小篆的代表作《泽山碑》《泰山刻石》,碑文为李斯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结构谨严,笔面秀劲圆健。
值得一提的是,到清代,篆书异军突起,出现了许多金石文字学家兼篆书大家,其中有较大成就的为邓石如,他的篆书特点是挥洒自如,笔势流畅,神采飞_动,生气勃勃。
他的作品对当代和后世影响很大,被尊为碑学的典范,包世臣列其为神品。
现代以写石鼓文著称的吴昌硕,可以说是邓石如一路篆书的继承者。
2.隶书东汉是隶书的成熟和鼎盛时期。
当时碑刻盛行,民间无名书家大量涌现,作品蔚为大观,美不胜收,达到了中国隶书艺术的高峰。
其代表作按风格区分,遒劲凝练者如《礼器碑》,厚重古朴者如《张迁碑》,飘逸秀丽者如《曹全碑》,工整精细者如《华山碑》,奇纵恣肆者如《石门颂》。
3.楷书东汉之后的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
钟繇,善各体书,尤以楷书见长,后代奉为楷法之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王羲之,东晋人,字逸少,官至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
他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后广泛学习张芝、钟繇等名家书写的优秀作品,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便的今体,于楷书、行书、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历来奉为书家典范,传世楷书有《黄庭经》等。
王献之,羲之第七子,自幼从父学书,最有成就,后世将他与其父并称。
传世楷书作品有刻本《洛神赋》,又称“玉版十三行”。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高峰。
初唐有欧、虞、褚、薛四大家,都以楷书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