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知识点一.总论及抗菌药物药物(drug):引入机体后能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影响病理过程,用以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增强机体及精神功能,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规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进行药物遴选。
一.药动学基本过程1.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给药途径:①胃肠道给药:口服给药,首过消除现象。
②非胃肠道给药:注射、吸入、经皮、舌下、直肠给药等。
2.分布(distribution):药物随血液循环输送至个器官、组织,并通过转运进入细胞间液及细胞内的过程。
影响因素:药物理化特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特殊膜屏障、主动转运或特殊亲和力。
3.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在体内酶系统或肠道菌丛作用下,药物在体内发生结构变化的过程。
转化结果:无活性物、有毒物质、活性物质转化成其他活性物质、无活性药物转化成有活性代谢物。
4.排泄(excretion):药物的原型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方式:肾排泄(主要)、胆汁排泄(肝肠循环)、其他如乳汁、汗液、肺。
二.药动学常见参数1.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药物消除速度,决定给药剂量、时间间隔。
2.峰浓度、达峰时间。
三.新药研发过程…..-临床前研究-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III期临床试验-IV期临床试验-上市。
四.药物不良反应1.概念1)不良事件(adverseevent,AE):病人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并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2)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ADR分型A型ADR(量变型):可预测,与剂量有关,停药减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型ADR(质变型):异常反应,难预测,毒理学筛选不易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C型ADR:潜伏期较长,无明确时间关系,影响因素复杂,难预测,可能与癌症、致畸有关。
二.抗微生物药1.基本概念1)抗微生物药(antimicrobialdrugs):用以治疗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
2)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drugs):是指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生物合成所产生的抗生素及人工半合成或全合成,临床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
2.抗菌药物作用机制1)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2)抑制细胞膜功能:两性霉素、多粘菌素。
3)抑制核酸合成:磺胺类、喹诺酮类。
4)抑制或干扰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
3.抗菌药物分类1)据生物活性分:抗革兰阳性球菌抗菌药物、抗革兰阴性球菌抗菌药物、广谱抗菌药物、抗厌氧菌抗菌药物、抗结核杆菌抗菌药物。
2)据化学结构分: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硝基呋喃类、硝基咪唑类。
3)据作用性质分: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静止期杀菌药(氨基苷类、多黏菌素等)、速效抑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慢效抑菌药(磺胺类)。
【青霉素G】1.药理作用:对多数革兰阳性球菌、阴性球菌、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梅毒螺旋体等有效,是口腔颌面化脓感染首选药。
尚可治疗破伤风等。
但约80%~95%金色葡萄球菌已产生耐药。
2.肌内注射达峰0.5h,血浆半衰期0.5h,对多数敏感细菌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5h。
3.不良反应:可引起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shock),应药前皮试;全身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毒性反应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3.临床应用:1)肌内注射:每日成人80~320万u,儿童3~5万u/kg,分2~4次给药;2)静脉滴注:每日成人240~2000万u,儿童20~40万u/kg,分4~6次,合理用药:NS50~100ml,静脉0.5~1.0h快速滴注。
4.药物相互作用1)增效:阿司匹林、丙磺舒、保泰松等延长t1/2;2)减效:速效抑菌药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
5.注意事项:讲究冲击量(t1/2=0.5h);新鲜配制;避免外用以防止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阿莫西林】1.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1)半合成广谱青霉素,G+及G-菌均有作用,对产酶菌无效;2)口服与肌内达峰时间分别为2h、1h,血浆半衰期1~1.3h,血浆蛋白结合率20%~25%,主要经尿排出。
2.临床应用: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尿路、胆道感染及伤寒。
1)成人:每日量1~4g,分3~4次给药;2)儿童:每日量50~100mg/kg,分3~4次给药。
【头孢菌素类】半合成广谱抗生素,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1.临床应用1)第一代用以治疗耐青霉素金葡菌及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2)第二代用于产酶耐药G-杆菌感染以及敏感菌所致感染,一般G+杆菌感染的首选药;3)第三、四代用于重症耐药G-杆菌感染。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1)本身无或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能抑制β-内酰胺酶,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免受水解。
2)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能显著增强后者抗菌作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3)用于用于产酶菌所致感染。
【氨基糖苷类】1.抗菌谱:G-杆菌:强大杀灭作用;G-球菌:效果差;耐药金葡菌:有效;链球菌:无效;结核杆菌:有效。
2.抗菌机理: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Inhibitionofproteinsynthesis,细胞膜损伤,活性代谢物外漏,起到杀菌作用bactericidal。
是静止期杀菌药物。
与β-内酰胺类合用有协同作用。
【庆大霉素Gentamycin】1.剂量每日成人160~240mg,分2~3次肌注或静滴,100ml溶液0.5小时滴注。
2.不良反应: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
大剂量用药时特别是肾功衰竭、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不宜长期应用。
1)耳毒性:损害第8对脑神经,损害耳蜗神经,致耳鸣、听力降低、甚至永久性耳聋。
2)肾毒性:蛋白尿、血尿等,忌与同类药物联合应用。
【四环素类】天然: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地美环素(链霉菌产生)。
半合成: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
1.抗菌谱广,快效抑菌药,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胞膜功能(增加细胞膜通透性)。
2.对口腔的特点:(四环素治疗牙周病机制)1)有效抑制龈下菌斑中致牙周炎的厌氧菌;2)在龈沟液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清浓度;3)易吸附于牙根表面,以活性形式缓慢释放,延长作用时间。
4)具有调节宿主反应的非抗菌特性: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及结缔组织附着,利于破坏的牙周组织获得再附着;抑制胶原酶的功能和分泌;直接影响破骨细胞的结构、功能。
3.不良反应1)肝、肾毒性;2)消化道反应:刺激所致的恶心、呕吐、腹部不适;3)对骨、牙生长的影响:沉积于骨、牙,与Ca2+结合,8岁下儿童及孕妇哺乳妇女禁用。
4)过敏反应;5)二重感染,真菌感染。
【大环内酯类】速效抑菌剂,一般不用于严重感染,适用于轻、中度感染。
罗红霉素、阿齐霉素(40~50h)、克拉霉素(3.5h)等,具有比红霉素更广抗菌谱,更强抗菌活性。
1.特点:抗菌谱较窄;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组织浓度高于血浓度,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胆道排泄,毒性低。
【合成抗菌药物】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喹诺酮类】氧氟沙星、环丙沙星1.药理作用:对多数G-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耐药性极少,口服吸收好,组织和体液中药物浓度高,不良反应轻微,占临床主导地位。
2.不良反应:可引起儿童骨骼、关节发育不良,禁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也不宜使用。
【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甲硝唑】(Amoxicillin)1.药理作用:有较好抗滴虫和抗阿米巴原虫作用;对G+及G-厌氧菌及脆弱类杆菌有较强作用,对需氧菌无效。
2.临床应用:抗阴道滴虫感染及治疗肠道、肠外阿米巴病;治疗各种厌氧菌引起的局部或系统感染,如牙周感染(牙龈炎、牙周炎、冠周炎等)等。
1)口服:0.2~0.4g,2~4次/日,疗程5~10日;2)静滴:首剂15mg/kg,维持量7.5mg/kg,每8~12h一次,每次1h内滴完。
4.注意事项:偶尔可致严重不良反应,如严重过敏反应及神经精神症状;可抑制酒精代谢,故用药期间应戒酒。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
3.按照药物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1)肝脏功能减退时:避免/慎用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类等;早产和新生儿氯霉素列为禁用。
2)肾功能减退时:避免/慎用磺胺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及氨基苷类等。
三.口腔感染1.混合感染:厌氧菌、白色念珠菌、草绿色链球菌。
2.临床表现:牙周炎、冠周炎、急性根尖周围炎、干槽症、急性牙周脓肿、口腔黏膜白念珠菌感染。
3.治疗原则:1)局部治疗:清除牙石、菌斑,冲洗局部,切开引流,清除感染的牙髓等,并注意口腔卫生,抗菌药物辅助治疗。
2)全身用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或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在进行牙周病、牙体病治疗前后可短期口服抗菌药物3~7天。
四.颌面部感染1.颌面部感染:面部疖、痈、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2.主要病原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杆菌科细菌,或消化链球菌、普雷沃菌、梭杆菌等厌氧菌;偶有铜绿假单胞菌等。
三.激素和免疫调节药一.基本概念1.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2.免疫调节药:一类能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和免疫病理反应,从而抑制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二.糖皮质激素1.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2)免疫抑制作用3)作用机制:抑制多种炎性介质,调控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2.糖皮质激素每晨给药法糖皮质激素维持阶段的给药法之一,即每晨7~8时一次性给与一天药量,适用于短效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等。
3.糖皮质激素隔日给药法糖皮质激素维持阶段的给药法之一,即隔日早晨7~8时一次性给与两天药量,适用于中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
*【沙利度胺】1.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镇静作用;2)对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3)能稳定溶酶体膜,具有抗炎作用;4)抗血管生成、抗肿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