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

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

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及下步打算
一、融资难:尽管近些年来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权重持续加大,但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仍然非常少。

二、用工难:高素质人才引进困难留住更难的局面依然未能解决。

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问题还需要政策配套和调整。

三、税费高,企业负担重。

特别是一概而论的税务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不公。

四、政出多门,监管太多。

条款弹性强,几乎能掌控小微企业的生死存亡。

归纳就是“两高两难”:高成本、高税费;融资难、用工难。

融资成本高、资金短缺导致材料成本增加、用工成本高、税费高。

其次是找不到“李刚”那样的爹,来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对接、建设上下沟通的渠道、提供多元化多方位的服务。

自身问题
1、小微企业本身的特点就是“低、小、散”导致竞争劣势。

“低”是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小”是指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在与大中型企业同台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散”是不能“抱团式和链条式发展”,缺乏有效的组
织各自为战、形成不了行业的产业优势。

2、过度竞争导致效益低下。

企业为求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采取超常规,甚至非法的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有的甚至低于产品生产成本价销售产品,同一行业中,它们生产的产品和生产工艺相差不大,生产成本差异也不大,产品的价格拉不开档次。

企业间为争夺订单,往往一方面相互压价,另一方面一些企业采取偷工减料、假冒仿冒他人产品、偷税漏税等手段,导致市场资源利用效率下降和市场秩序的混乱,而且造成企业效益低下。

缺乏政府部门正确引导和产品质量的监管,导致很好的产品、很好的市场形成不了很好的产业。

缺乏诚信导致难获信贷支持。

个人观点:微型企业要承担责任,有很大部分微型企业账目不清晰、固定资产少、设备落后、担保抵押物价值不达标、资产变现率低,欠息、逃债、赖债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企业整体信用不良,银行想放贷而不敢放贷的局面。

3、由于小微企业往往是基础条件落后,工作环境差和人事管理的合理转变,导致高素质人才引进困难,留住更难的局面(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等)。

人才的匮乏一方面使小微企业难以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在形式上具备了一个企业的架构,但在经营决策中容易出现家长式的一言堂和随意性等情况,而且内部管理粗放,财务制度和用人制
度混乱。

另一方面,人才匮乏也导致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难以开发适应市场变化要求的新产品、新服务,难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4、小微企业大部分在局部范围或特定行业中凸显出一定的优势,而且在短时间内能保持这一优势,才会使得企业得到快速的成长。

但同时带来的就是发展的速度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出现脱节。

现代企业竞争说到底主要是人才竞争,小微企业想得到更好更持久和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加强本身特定优势这一个生命线,尽快建立起一支有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才会走的更远。

下步思路
下一步将全面提高全县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配置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六措并举,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是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双覆盖”计划。

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创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增强创新产出能力。

争取三年内100%大中型工业企业、五年内1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双覆盖”;力争到2016年,新建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25家以上。

二是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育苗”计划。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能力,培植壮大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示范企业。

实施科技型企业育苗工程,建立企业、企业技术、企业创新点储备库,重点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高成长性、高税收的“五高”企业。

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市级以上科技型创新企业2
家以上。

力争到2016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以上,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50家以上。

三是实施企业产学研用“合作”计划。

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建立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支持企业参与国际间技术创新活动、组建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合研发、定向研发、收购技术、转化成果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合作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迅速切入创新链的高端环节,抢占行业制高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力争到2016年,全县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破解各类技术难题100项以上,引进、转化县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10项以上,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研发机构3家以上。

四是实施企业科技项目“带动”计划。

鼓励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以及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省、市重大科技创新及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主动实施一批能够形成
市场规模、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每年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类项目20项以上,争取上级科技创新资金2000万元;主要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科技型企业转化率达到95%以上。

五是实施企业专利“清零”计划。

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中小微企业专利清零工程,引导企业通过发明创造,拥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创建国家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力争到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申报专利,80%规模以上企业获得专利授权,90%科技型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到10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达到20家;全县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在“十一五”末基础上,力争实现“倍增”,分别达到2700件和1800件;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10项以上。

六是实施企业人才“双培”计划。

每年组织2次以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本地和外地学习交流科技创新工作,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企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知识培训,提高其专利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

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各级知识产权培训6次以上,培养专利专门人才30人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