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浅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浅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者:王彦飞来源:《学理论·中》2012年第11期摘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中的决定性的一步,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的关键性的一步。

在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决策层的认识和民族资本家的心态也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造;认识和心态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30-02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历年来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多集中于对其采取的政策、步骤、方法及其结果和影响方面,而对于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和心态的变化涉及甚少,本文试图从决策层特别是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还有民族资本家在改造中的心态的调整这方面入手来分析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一、决策层核心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定,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恢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在这样的形式下作为决策层核心的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是非常复杂的。

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相对比较完整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又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尤其是与同民主党派、工商界一些代表座谈时,他进一步肯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最终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三大改造开始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毛泽东不再是特别的强调保护和利用了,他开始考虑“限制”政策,他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不要受限制甚至任其泛滥,中国的资本主义必须被加以限制。

首先,开始消极地认识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更着重资本主义的积极方面,如进步、前进和上升的空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开始转变了他以前的认识,他说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观点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在加强认识资本主义的消极方面。

其次,降低了私人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和看法是完全不同的,之前是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营经济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一碗水端平,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注重国营经济,强调国营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贬低甚至批评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新资本主义,当然这样一来,国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就不可同日而语,而私人资本主义地位和作用则大大降低了。

在毛泽东看来,“消灭私有制这件事情上,我们是很没有良心哩!马克思主义是有那么凶哩,良心是不多哩,就是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

在这方面,良心少一点好。

我们有些同志太仁慈,不厉害,就是说,不那么马克思主义。

”消灭私有制就是把私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经济内的一般私有制都消灭了。

他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同资产阶级一次次的较量,发现没有看到或者很少看到对于消灭私有制和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只是一味地强调其消极作用。

因此,当时的认识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的变化在总路线提出后最带有实质性的变化。

由于改造过程中公私合营进行的非常顺利,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便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匆匆完成了三大改造,导致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

当时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得相当彻底,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却出现了吃饭、穿衣和行路难等问题。

这时毛泽东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他的思想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是较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从1955年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右倾”错误开始的。

当时是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中提出: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要在农村这个最广阔的土地上根绝资本主义的来源”。

“使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六亿人口的中国绝种,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很有意义的好事。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

这些话本质上是要全国人民抓住时机赶快发展,同时也有告诉人们必须消灭了资本主义才能发展更好的信息,最终导致在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

因此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困难毛泽东必须对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问题进行反思。

总之,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这段时期,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是相当复杂的。

有正确也有偏差,在前半期他对资本主义的改造认识是正确的,而后半期则逐渐背离了正确的轨道,在前半期,在他的正确认识的指引下,党制定了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最终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而后半期导致后来在对于资产阶级的问题上一再出现“左”或右的错误。

二、民族资本家的心态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我国三大改造中的重头戏,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国胜利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的改造,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那么在这场重头戏中,民族资本家的思想和心态如何,这也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虽然资本家阶级具体情况各部相同,人数多、差别大,但是其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是非常相似的,至少差别非常小。

整体上说,资本家的心态也经历了一个较大的起伏考验,即从刚开始的疑惧、不满到中间的与代表国家的国营经济较量再到最后服从国家的过程。

首先,初期,总路线刚开始公布的的一段时间里,资本家实际上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他们表面支持并拥护但内心却极为不满。

过渡时期总路线在社会上公布后,大的资本家和小的资本家内心想法是不同的。

当然对于那些企业规模较大的工业资本家就不同了。

他们有技术、企业发展很好,这些资本家不甘心就这样把资产拱手相让,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损失小一点,积极争取公私合营,特别是在同业工会担任有重要职务的那些上层的资本家,他们早已做好了准备。

基于他们的相对优势,为了在与国家进行合营之前把地盘扩大并且更充分的提高身价,也为了公私合营后保住甚至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职权,他们在准备合营时这些大的资本家的动机是要积极充分的争取。

而对那些中小资本家,由于企业情况较差,再加上技术落后或者没有技术,他们的动机实质上是要赶快丢了这个包袱,但是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所以他们表面上也是表示要积极争取公私合营。

中小型工厂的资本家,他们认为目前尚不具备条件,有的和还国家较量下,而有的则干脆把这个包袱直接丢给国家,如中南茶厂詹秋成就发牢骚地说:“‘逐步’也不是这样‘逐步’法,我们接受改造愿意给国家利用,希望政府指导,而政府总拿我们踢皮球。

”而那些情况较好的企业,他们能躲就躲,他们找一些借口,说条件不够有困难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不同层次的资本家由于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他们在实际活动中出现各种消极表现,主要是各种对抗对他们进行的改造。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颁布以后,各级资本家都受到不同程度震动和影响,即便是那些积极要求改造自己的资本家,在内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其次,公私合营触及到了资本家的切身利益,资本家对自身地位和待遇等问题提出了各种要求,到最后甚至出现了挑拨工人与政府的关系的情况。

当时这些情况被当做阶级之间的斗争,并且日益复杂。

当时历史条件下,实际上这是他们非常无奈的选择,是适应新的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被动的抉择。

最后,到改造后期,由于宣传教育做的越来越好,很多资本家心里开始倾向国家了,他们很多是内心服从国家。

例如工商界来的资本家,绝大多数资本家开始认真思考前途问题。

他们的思想境界确实提高了。

这一时期无论是大的资本家还是中小的资本家,他们都从内心想要跟国家合作,那些大的资本家的企业大多已经实行合营或正在筹备合营中,他们思想不在波动,特别是那些在政治得到好处一些代表性,他们深刻感觉到定息给自己带来了利益,并且那会对自己的前途带来更大好处,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核心,基本上他们没有理由不去带头推动改造。

对于那些中小的资本家,对全行业公私合营也表示拥护,他们急于争着要公私合营。

很多小的资本家当他们看到全行公私业合营后,自身切实得到了好处,他们兴奋了。

他们说:“过去企业困难,度日如年,现在觉得有了信心和希望,都在想办法克服苦难,工作也积极了。

”当然,这不能代表所有的资本家,个别资本家由于对国家的政策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改造仍存在一些不满。

总的来说,在改造过程中资本家这个基层的这种从不满到中间与国家较量再到最后服从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但不管怎样最后都走向了社会主义。

他们不得不走的这条道路,最终由于用和平方式改造和合理制度的应用,使那些资本家终于感到了心理平衡和对前途的无限期待。

三、结语社会主义的改造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民族资产阶级关系十分微妙的时期。

一直以来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以后必然要把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此期间,作为中央的决策层的核心的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有着自己的思考,他的心态和认识上的变化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民族资本家们在大势所趋面前,尽管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动摇或反复,但终于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1]李发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及其特色[J].重庆社会科学,2009,(6).[2]游庆括.社会主义改造原因的多视角探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0,(1).[3]刘羡农.浅谈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态度及意义[J].求实,2009,(S2).[4]李洪河,王晶.论建国后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J].当代经济研究,2006,(2).[5]李发铨.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几个理论来源[J].理论月刊,2008,(2).[6]马慧芳,雷甲平.近五年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研究综述[J].历史教学,2006,(6).[7]沙健孙.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