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际会议的现状及会议酒店的对策

中国国际会议的现状及会议酒店的对策

中国国际会议的现状及会议酒店的对策2008年12月09日21:34来源:搜狐旅游PPT:一、我国国际会议的现状:历史、政策、总量、评价、趋势我想用这么12个字六个词谈谈我国国际会议现状:历史、政策、总量、评价、趋势。

1、历史很短。

历史首先是世界历史。

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在上面搜索什么都可以搜索到,很多起源可能搜索到,唯独国际会议的起源没有。

后来我查了一本书,1988年中科院的人写了一本书他说国际会议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距今已经有400多年了,那个时候与国家的科学技术、时间开放密切相关,这个大家一想就知道为什么会起源在意大利。

后来伴随着欧洲的工业革命,实际上在意大利诞生在欧洲滚大,现在逐渐变成一个产业。

这是它的一个历史起源。

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经济科技等等比较发达,现在美国有最大的会议市场。

我们国家的国际会议历史。

国际的历史有500年左右。

我们国家在解放前没有文字记载,不晓得是什么情况,建国15年文字记载的就1964年八月在北京组织过一次北京科学讨论会,367个人为了这个会在友谊宾馆修建了一个会场。

文化大革命十年我们国家没有开什么国际会议,但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我们做了两件对会议产业有重大意义的事情:第一个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恢复合法地位就是说我们国家后来在两三年之内所有联合国所属的国际组织比如说粮油组织、原子能组织机构都是开除台湾,让中国加入。

所以我们才有机会开妇女大会、劳工部长大会,这些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奠定了基础。

但是世界上几十万个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的非政府组织NGO,不愿意采取开除台湾这样的措施,到了1976年中国加入奥林匹克委员会,创造了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台湾降为地区会员之前是“中国台北”,现在是“中华台北”。

从76年定了之后,77年开始我们国家迅速加入国际组织,大约每年上百个,那时候科协有一个重大工作就是帮助中国科协所属协会新加入各种国际组织。

从1978年到现在,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各行各业都在讲30周年来我们行业的巨大变化。

我们会展行业应该是1978年之后诞生的,从我们国家国际会议行业一开始以后,它始终伴随着政策。

我们现在讲中国的股市是一个政策市,中国的国际会议更是一个政策市,也是一个政策的演变。

1978年到1989年我们国家对国际会议政策是逐步开放,1989年到1995年是全面放开积极鼓励,1995年到现在对我们国家是严格控制。

原因是89年有一件事,西方国家都要封锁抵制我们,所以政府把国际会议当作契机点来打开我们和世界交流的通道。

所以,国际会议的政策有作了很多调整。

但是中国的事情就是一放开就活,一活就乱。

所以很多国际会议,在座的都知道有一个妇女大会、劳工部长会、万国邮联会,这些都是空前绝后,开完了就没有哪个国家开了。

每开一个会中国要拿出几亿给这个会议,所以95年开始严格控制国际会议在中国召开。

我国国际会议的文件1995年5月24日中外办(1995)27号有一个《关于从严掌握华举办各种国际会议的通知》,1995年《关于重申加强外事纪律,从严掌握在华举办各种国际会议通知》,最新的2006年10号文件《关于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管理办法》。

即使是这样严格控制,但是中国毕竟是现在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所以很多的高科技和高水平的国际会议能到中国来开。

我们去年办了22届国际大赛,还有奥运会是第一次到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办,所以中国的国际会议历史只有30年。

第二是政策。

外事活动政策管理非常严格,我们国家的国际会议和全世界的国际会议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国际会议如果没有严格控制早就排在新加坡之前多少位了,我们国家每个国际会议都严格控制。

1、会议审批。

会议审批是我们的中国特色,在没有得到批准前任何个人机构都不得在我国筹备举办国际会议,也也不得承诺国外机构在我国举办国际会议,所以国外机构要占领国际会议市场之前是不可能的。

我们国家的国际会议是国务院和省部两级审批。

原则是“8341”:(1)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会议总人数800人,外宾300人;(2)一般性国际会议(比如说金融、外交)总人数400人,外宾100人。

这是2006年的中央文件规定的。

2、以前不是这样的,一般性的国际会议150人就上报国务院。

我估计这个文件的制定者以前在中央警卫局工作,因为中央警卫局就是8341部队嘛。

3、外汇管理。

我国的外汇管理部门对国际会议的外汇收入也实行严格管理,这样非常不方便。

4、来华签证。

我国人员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时,只要持有大会主席签发的会议邀请信和有效护照就能到该国驻华使馆办理护照,而我们国家就不行,一定要中国外交部的授权才可以,“2311”编号,要求有法人签字,法人代表盖章,才有效。

今年媒体也说中国今年控制外国人来华,我们以前这个东西发传真就可以,今年必须是原件,麻烦真不少。

以前有一个名字、国籍、护照号就行了,今年今年就不行了。

国家政策导向。

目前我感觉我们国家还是对国际会议采取从紧政策,“对于有较高专业水平自然科学技术的专业组织的国际会议,可积极举办”,这是中央文件中的原话,这个是符合我国的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国策,也符合ICCA的一个原则。

国际会议总的数量并不很多,企业的国际会议比较乱,我也不知道报批是怎样的。

有两个数据,第一个北京市统计局每年有一个统计2006年北京地区有19.3万会议,其中国际会议7千多个。

而同期2006年ICCA的统计数据为北京地区仅举办65个国际会议,世界排名第13名。

如果是65个会议,大部分酒店都排不到了。

国际会议的主要标准:现在世界上主要用的标准是ICCA标准,我们国家北京市旅游局加入ICCA以后也用ICCA标准,很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3个国家以上,轮流举办,会议代表人数不少于50人,会议按时间规律举办。

UIA(国际协会联合会)属下一个局它也按公司的标准统计国际会议。

至少五个国家以上轮流举行,300人,会期三天以上。

我国文件规定的标准,“凡是来自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和地区(不含港澳台)代表参加以交流为目的的会议统称为国际会议”。

我们按这样的口径来统计,这里看中央做的文件没有说作为国际组织的统一标准,我们在实践当中到底中国有多少?北京地区有多少?我们国家有一个有利条件,1985年之前国家的外事活动统归外事部门,改革开放以后外事归口部门分流,科技活动归科技部,文化类的归文化部,也可以从这个里面找到数据推导我们的数量。

以前科技部12月份也发布一个会议展览目录的数据,我把从2006年到2008年做一个比较。

(见PPT)会议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大概就是占整个会议总量52%,二线广州、武汉等等占14%,从科技部统计来看我们国家的会议总量150—200个左右。

这个数据准不准、对不对?我们用香港来验证一下,2001年香港公布九年开120个国际会议。

这是2007年香港旅发局主席梁淑怡表现07、08、09三年开45个大型国际会议。

香港05年在全世界特大城市排第六,2006年排第十三。

我觉得中国的国际会议也就是200、300个吧。

在座的各位酒店的决策人也好管理人也好,将来做你们的战略规划的时候要知道这个。

5.1克服瓶颈,仍然需要耐心等待。

(1)国际会议的数量与大国地位不符。

(2)平静主要表现在政策、机构、资金、税收、场馆、人才。

(3)要耐心等待国家政策的调整。

大家都觉得国际会议的数量与大国地位不符。

但是也没有办法。

国家在上个星期五终于救市了,中国科技部长说我应该跟去政府的决策人交流,让他们理解在我国举办国际会议的好处,应该他来找我,这不是我的责任。

这是ICCA的数据(PPT)。

我们的行业政策,我们有那么多的制度管着,我们行业在你想做国际会议时希望尽量压缩规模。

刚刚跟中华医学会的老总讨论时说到,如果把四、五千人左右的国际会议放在中国肯定不会给你开,也不用申报了。

这张PPT是我帮地震局2004年就开始申请的2008年地震学术会议。

在加纳开的时候有三千多人,当时压缩到一千人。

2008年第14届的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的请示,审批的时候意见是:此次大会有利,也有有利条件,原则同意,人数太多,2000人左右为合适,请压缩规模。

因为是国家地震局和建设局联合举办的,他们天天跟我打电话,他说弄不好是不是我的乌纱帽都会丢了啊。

第二是管理机构。

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像南非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都有国家级的国际会议管理机构,我们国家没有,我们曾经把国际会议放在国家旅游局市场开发司,到2000年这一轮的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调整,旅游局网站已经没有国际会议,我们国家现在也没有国家部门管理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有人说是暴利,国际会议在旅游行业还是利润比较高的行业,高利润必然伴随高风险。

93年我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花了几千万没有办成,一些国际会议也是,国际会议花了几十万,结果还是没有在中国开。

现在是自己申办都自己承担,但是在韩国就不行。

第四,税收政策。

我们的旅游和展览业都享受差额缴纳营业税的优惠税收政策,唯独会议行业要全额上缴营业税,仅这一点就使我国在申办国际会议时处于劣势地位,也阻碍了我国的PCO的发展。

我们上缴5.5%,这些来自全世界37个国家的PCO掏的腰包。

本来百分之十几的利润,要先交营业税。

因为很多的国际组织开会以后,对中国的价格感觉有点儿贵,甚至美国有人说,跟华盛顿的价格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5.2北京的国际会议奥运会、残奥会之后,亚运会开了12年,现在又加了一个国家会议中心,现在有国家会议基金评审,他们每年还本17个亿,17亿的贷款利息是两个亿左右,要加到一个一个会上去。

5.3人才匮乏。

我国有一百多个大专院校都有会展专业,每年培养四、五千人,据我了解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投入会展行业里面,大部分人都没有在这个行业了。

没有老师,没有教材,根本培养不出人才。

国际会议发展还需耐心等待,国家要有一个明显的信号。

5.4现在我们讲希望,讲曙光。

各地政府正在营造宽松环境。

上海—国际会议管理机构北京—国际会议申办资金成都—会议业享受优惠税收政策广州—会议场馆不用还本付息我们统计是国际会议平均一个人消费一天2000元人民币左右,一般五天会议一千人的国际会议消费就是一千万,五千人五千万。

我在网页看到成都整个会展业收入六个亿,大型的政府会议差不多五千万。

虽然国务院还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各地都已经开始重视了。

这儿还有一个会展旅游“十一五”计划。

上海市从2006年到2010年聘请100个左右的上海会议大使促进上海国际会议占业的发展,刚刚廖先生讲中国如何做国际会议,因为中国加入上万的国际会议机构,我们让那些会议大使去,他们可以申请把会议弄到中国来开。

上海力争2010年以后每年举办1000个会议。

北京市重点是申办资金。

北京市因为中央国务院的会议都很多,所以以前都不怎么管。

现在也有行动了,奥运会大家都知道北京市的酒店非常惨(因为有旅行社等等竞争),所以要拿出100万支持国际会议,一场国际会议有几百万块钱可给会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