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动能转换产业转型”材料之二宝山区以服务原宝钢集团去产能为依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201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原宝钢集团签署《关于上海宝山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协议》,着手对宝山吴淞工业区的钢铁企业以及宝钢罗泾生产基地进行调整。
近5年来,宝山区抓住服务、推动原宝钢集团淘汰落后产能这条主线,持续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开展新产业布局和城市更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宝山区“黑”(烟囱多,空气污染较重)、“硬”(第二产业强、第三产业弱)、“粗”(生产方式较粗放)、“短”(产业链尤其是钢铁产业链短)的面貌,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做细“减法”服务保障原宝钢集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央企去产能的国家战略,需属地政府服务为先。
宝山区认真贯彻“市区协同、以区为主”的精神,切实落实市政府与原宝钢集团合作协议中对区域的要求,努力当好“勤务兵”。
一是建立协同合作的推动机制,配合原宝钢集团去产能。
2014年,宝山区与原宝钢集团签订共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产城融合”示范区战略意向书,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和日常联络制度。
2016年2月,宝山区与原宝钢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宝钢特钢地块整体转型。
2016年9月,宝山区成立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双组长的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吴淞工业区整体转型步伐。
二是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动力。
原宝钢集团在新一轮发展战略中,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宝钢发展有限公司是承担转型任务的重要平台。
宝山区对宝钢发展有限公司转型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财政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区财政按照企业当年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区级财政收入部分的60%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区级财政收入部分的40%建立该公司“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和“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2011年~2015年,共拨付财政扶持资金2.54亿元。
区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也大力支持宝钢集团转型发展,宝钢包装、宝田新型建材、宝钢节能环保技术等一批宝钢集团子公司、分公司获得该专项资金支持,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此外,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扶持宝钢发展有限公司餐饮管理分公司对6个锅炉房供热水设备系统的更新改造,实现废热资源再利用,每年节能3000吨标煤。
三是跨前一步,协助原宝钢集团做好人员分流安置工作。
加强沟通、指导和监测。
共享原宝钢集团不同厂区员工的基本信息,定期与集团人事部门联络沟通,对各公司的人员安置分流方案进行会诊,共同做好不同人群安置分流的平衡工作;积极向企业宣传裁减人员的法律流程,提高企业的操作规范度,减少矛盾。
从2016年6月1日起,在宝钢不锈钢厂区和上海铜业公司分别设立监测点,派驻专人在厂区内全天候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厂区人员情况,每日通报信息,化解了多起有关企业员工聚集的事件,确保分流安置工作进展顺利。
量身定制就业服务方案。
分类制定就业服务对接方案,分步进行转型职工人员分类,分批挖掘推送岗位信息,通过组织专场招聘洽谈会和优质岗位定向推荐等措施,确保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有序开展。
同时,成立由6名区职业指导师和12名街镇职业指导专员组成的服务团队,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技能、不同意愿的服务对象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服务。
定向招聘宝钢优秀分流人员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
制定社区工作者专项招聘宝钢人员方案,明确报名条件、录用流程等,为新招录的宝钢分流职工提供到街镇进行为期三周的见习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工作岗位的性质、情况,尽快转换角色。
2016年,宝山区社区工作者定向招聘宝钢分流职工30人,工作半年来,街镇领导和社区居民群众反映良好。
二、做优“加法”携手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钢铁产量做“减法”,新兴产业发展做“加法”。
宝山区在协助原宝钢集团去产能的同时,根据区域产业和建设规划,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土地二次开发利用等工作,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一是携手推进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建设。
自2014年起,宝山区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合作共建国内唯一的“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
经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和深入沟通,2015年2月,原宝钢集团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互联网+”综合平台——欧冶云商及其子公司欧冶物流、欧冶数据、欧冶金融和欧冶材料等落户宝山区。
为此,宝山区成立专项工作组,从企业注册、证照办理、政策申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服务。
2015年6月,宝山区与原宝钢集团签署了共建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全国最大的“互联网+钢铁”产业集聚地。
二是携手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为充分发挥原宝钢集团在金属材料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宝山区与原宝钢集团共同创建,于2016年获批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重点发展以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和新型无极非金属材料为代表的三大产业;积极培育前沿新材料产业,基本形成符合宝山实际的“3+1”新材料发展体系。
三是转型发展信息服务业。
宝山区积极推进位于罗泾镇浦钢地块存量厂房再利用,建设罗泾云计算产业园,引入宝信软件、中国电信等分三期共同建设宝之云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每期总投资约5.4亿元,利用原宝钢股份有限公司的私有云,共享给集团内其它企业使用,提高集团整体信息化水平。
一期工程于2014年4月交付使用,二期工程半数机柜已交付使用,三期正在施工建设中。
四是联合规划加快重点地块转型发展。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对吴淞工业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与原宝钢集团共同开展吴淞工业区产业功能定位研究和城市设计、概念规划、结构规划编制,协同推进吴淞工业区的整体转型;与规划编制同步开展功能定位、轨道交通、工业建筑普查等各类专项研究,并重点配合宝钢开展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和产业发展定位研究的编制。
在宝钢不锈钢地块[1]全力推进功能性文化项目建设,2016年12月,宝山区、原宝钢集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共建的上海美术学院在原不锈钢厂地块揭牌成立。
同时,积极对接、引进以太阳马戏团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项目,目前正在细化具体落地方案。
在宝钢特钢地块[2]注入创新创业元素。
加强与宝钢wesocool众创空间的合作,聚焦先进材料、智慧制造、3D打印、能源环保等科技创新产业,努力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创意、创业园区。
三、补好“短板”合力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利用宝山区与原宝钢集团坚持同向而行,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利用,不断改变区域的面貌,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一是补齐空气污染的短板。
2016年6月,宝山区与宝钢股份签订了契约化环境管理协议书,坚持污染物削减与生态建设并举,共同推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
将宝钢重点污染治理项目列入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清单,区环境监测站和宝钢环境监测站在空气质量、降尘监测等方面探索数据共享,共同参与区域水环境质量监测。
同时,区执法部门严格执[1] 宝钢不锈钢地块南至长江路,北至蕰藻浜,东至逸仙路,西至江杨北路,占地面积约为3.25 平方公里。
[2] 特钢地块东至同济路、西至铁力路、北至宝杨路、南至泰和路,约5500亩(其中特钢厂约3800亩)。
行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钢铁行业新标准、新规范,促进原宝钢集团实现污染物总量持续减排。
二是补齐工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短板。
强力整治钢渣堆场。
原宝钢集团钢渣加工堆场散布在宝山北部农村地区,最多时达40多家,扬尘污染严重,部分堆场甚至废水直排,货运车辆密集造成道路扬尘污染,群体性信访矛盾时有发生。
宝山区积极协调、督促原宝钢集团加强源头管控,对宝钢钢渣加工中心、宝田利用高炉水渣生产矿渣微粉等改建、新建项目,从选址到投产实施全程跟踪,帮助解决各类困难。
建成后,宝钢新型建材矿渣微粉年产量可达206万吨。
同时,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及执法检查工作,从严查处违法行为,关停取缔违法企业。
经过整治,目前全区钢渣加工堆场仅保留8个。
利用冶金炉窑处置危险废弃物,配合市环保局推进原宝钢股份炼钢转炉协同处置废弃油漆桶,2016年共签约涂料桶产生单位165家,处置8737吨;今年已获准1.2万吨涂料桶处置量,有效缓解了本市中小企业危险废弃物处置难题。
提供余热热水、支撑清洁能源替代,支持原宝钢股份推进利用余热生产热水向周边社区进行移动供热,实施了全区范围内60余家单位186台燃煤小锅炉的替代。
三是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与原宝钢集团达成协议,对吴淞工业区厂区内违法建筑,在二次开发前全部拆除。
2016年完成五钢带征地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清退企业15户,拆除违法建筑3.16万平方米,清退违法居住人员991人,处置废弃物9300余吨。
今年前两个月,已全部拆除康家宅路停车场内违法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目前,宝山区以服务原宝钢集团去产能为依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初见成效。
原宝钢集团清理了一批缺乏竞争力的低效产能和资产。
至2016年底,宝钢不锈钢公司已关停了3座烧结炉、2座高炉、2座石灰窑,与碳钢相关的生产工序也全部关停,工业产值减少72%,能源消耗量减少57% (约123万吨标煤),今年宝钢不锈钢公司将全部关停,其在沪铁、钢年产能比2012年分别减少约580万吨、660万吨,相应减少能耗300万吨标煤。
相关企业职工分流平稳有序。
不锈钢厂区原有职工近万人,其中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需安置职工2789名,一、二级供应商需安置职工约7000名。
截至目前,宝钢不锈钢公司已分流安置员工1762人(占63.4%),分包公司已经分流安置5270人(占75.9%),均完成第一阶段目标。
区域转型发展取得初步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12年的0.4:43.1:56.5优化为2016年的0.1:30.8:69.1。
2016年,上海钢铁交易中心平台交易量2182万吨、交易金额585.9亿元,同比各增长154%、160%;平台注册企业客户数达到5.6万家,其中钢厂142家。
“蓝天保卫战”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宝钢集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1.9%、80.2%、52%、40.1%,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三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