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十课.ppt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十课.ppt


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 义”,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多元化。
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各种各样政党和政治派别雨后春笋 般出现了,到苏共解散时已有500 多个形形色色的政党、6万多个 “非官方组织”。
引起东欧剧变。
四、苏联解体
8·19事件——1991年8月 19日,苏联部分领导人发 动政变,软禁戈尔巴乔夫。 结果失败,成为苏联崩溃 的催化剂。
独联体成立——1991年12 月,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 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 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至 此,苏联完全解体。
温故而知新
1、斯大林模式的 特点? 2、对苏联的建设 造成哪些不利的 影响?
温故而知新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经济上——国家用指令性的计划管理一 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 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 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 重工业。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 建设,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学习目标
材料:
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 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 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 加了20%。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 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其钢产量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 前列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 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 双皮鞋。
提出加速发展结构更加失调,而且决策缺乏具体可 行的配套措施.使改革阻力重重以致效果不
佳。改革带来生产的严重破坏和经济危机, 1986——1988年,年均赤字430——440亿 卢布,消费品市场日益恶化,1991年苏联 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消费品中95%缺货。 1990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国人 口的1∕3。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苏联的镰刀锤子红 旗悄然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三色旗取而代之。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 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 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 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 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 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同学们想 一想: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 些呢?
材料二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 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 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 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 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弗洛达州一地就有 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材料三 利用利润和奖金拖动企业发展,但管理制 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露;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影 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 集体化的弊端严重。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等国家领导人为其守灵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一、赫鲁晓夫改革
阅读课文,回答:赫鲁晓夫改 革的内容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赫鲁晓 夫改革有何效果?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 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手中,对赫鲁晓夫的个 人崇拜也开始了。赫鲁晓夫曾尖锐地批判斯大林 搞个人崇拜,自己上台后又搞个人崇拜,其根源 在于苏联的政治环境,显然赫鲁晓夫未从根本上 改变这一导致个人崇拜的温床。
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 定的指导思想;
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 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 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 结等等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 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 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 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 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 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苏联解体的原因
制度性原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积累的矛盾导致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 化。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采用 技术交流等方式影响苏联人民心理、行 为方式,进而使苏联生活方式、国家运 行变成资本主义方式。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改革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经济体制进 行修补和调整,没有从从根本上改变斯大 林模式; 改革缺乏深思熟虑和反复试验;
二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 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 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甚至外资经济在苏联 出现,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要警惕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企图;改革必须 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遵循实事求是、循 序渐进的原则。
课堂小结
背景

赫鲁晓
改革的经过及其内容

夫改革
改革的效果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 体
苏联的解体 “八一九”事件
苏联的解体
P63活动与探究
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 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苏联政治形势迅速恶化,主要表现在:
(1)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乘机掀起了全 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 主义浪潮。
(2)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
(3)苏共内部也产生了严重分歧,各派别之 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
影响:
国内政局失控,各派政治力量 激烈争斗;
民族纷争迭起,一些加盟国先 后独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