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要点:1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量理论,价值形式发展理论,加之规律理论等)及其意义√;4、剩余价值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源泉和本质,区分可变和不可变资本的理论,剩余价值产生的两种基本方法,工资理论)及其意义√;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1、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基础(商品生产者分化)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演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之一。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剧烈的两极分化)2、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起了重要作用(商业资本不仅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加速了小生产者的分化,而且通过直接剥削和控制家庭手工业者,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形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作坊主丧失独立的生产者身份,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和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商人和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这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另一种形式。
3、富农经济是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
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第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1)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2)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及其本质本质:以暴力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方式(1)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基础);(2)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3)利用国家政权,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强烈要求: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1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分工(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出现[生产力方面];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生产关系方面:私有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脑力&体力),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间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得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有用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时空上统一性);2、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则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属性上的对立性)。
(三)价值量和价值规律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2的变化而变化。
(负相关)1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劳动生产率指的劳动生产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与否取决于劳动者是否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价值规律。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必然产生的消极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形式的产生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长期交换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于社会分工决定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1、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势,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2、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3、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实践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的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不是自古就有的)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
(此外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与资本的关系: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不同,只有当货币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成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流通中只改变商品价值的形式,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资本总公式在运动中却带来了更多的货币,却发生了价值增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在流通领域产生,等价交换不能产生,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在贵卖中得到的会在作为买者时失去的,即便有人总能贱买贵卖,也只是个别人发财,并不能使价值总量增加。
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相互发生关系,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面对着自己产品,除了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所有者,后者是前者创造的”之外,别无可言,更不会发生增殖。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一)所有制和所有权: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