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
据此回答1--2题。
D 1、下列属于文化遗产的是①中国的长城②古老的丝绸之路③埃及的金字塔④司马迁的《史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B 2、之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A.该国人文文化的集中表现B.该国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C.该国自然文化的突出表现D.该国全部历史文化的凝结A 3、哲学家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只有当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时,她才有了自身独特的魅力。
千篇一律的建设手法和规划方案不仅使地方丢失了应有的特色,根本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而且也破坏了历史文化的价值,永远地丧失掉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说明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保护文化遗产有历史文化价值C.保护文化遗产有旅游价值 D.独特的城市有独特的魅力D 4、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下列对文化多样性认识错误的是A.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 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C.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D.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矛盾和冲突的根源D 5、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今天当你用手机给远方的亲朋好友打电话、发信息时,意味着传播媒介进人到阶段。
A.口语 B.文字 C.印刷 D.电子和网络D 6、“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文化心理B 7、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区生活习俗同中有异,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叉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
有的蕴藉深沉、古朴苍凉,有的豪迈不羁、自由奔放,有的华丽繁复、活泼跌宕。
这说明蒙古民歌的①统一性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②多样性是以统一性为基础的③统一性是共同文化心理的直接体现④统一性是共同经济生活的直接体现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D 8、“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说明了我国①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尊重②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③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清除④各民族间是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关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C 9、我国西北地区有丰富的人文、经济资源s在历史上经济贸易曾经十分繁荣,茫茫草原、巍巍高山对民族性格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巨大,大部分西北民歌粗犷高亢,自由奔放,极富阳刚之气。
西北地理环境与西北民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①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气质②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文化气质③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性④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稳定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D 10、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长,创造了著名的“柳体”,至今影响着我们。
这说明A.这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B.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C.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D.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B 1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的,每到这一天,人们会吃棕子、赛龙舟。
这说明①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④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
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
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
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据此汇答 12~14题。
D 12、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C.传统文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D.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B 13、“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了文化的A.积累性B.继承性C.民族性 D.稳定性A 14、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C 15、温家宝总理指出,科技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这说明A.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我们要重视科技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D.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 16、毛泽东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为工农兵服务,号召作家深入群众,转变立足点,和劳动人民在思想上打成一片。
这体现了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一切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③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④文艺工作者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是统一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 17、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①必须认真对待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大力进行文化创新③必须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赋予时代精神,丰富文化内容④必须大量引进外来文化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B 18、《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在1996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共增收词语6000余条,如“体认”“愿景”“和谐社会”“丁克家庭”等,涉及语文、政治、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诸方面。
这一事实说明A.文化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文化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C.文化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D.文化先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进文化的特质。
一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不断地从创新中汲取力量、开拓进取的历史。
据此回答19~21题。
C 19、文化创新是A.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B.文化进步的根本标志C.文化发展的实质 D.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B 20、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表现在之中。
A.社会实践 B.为传统文化注人时代精神的努力C.博采众长 D.文化创作者的加工A 21、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A.社会实践 B.客观事物本身C.文化创作者的头脑 D.文化创作者的判断思维近年来,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之后的又一新的亮点,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回答 22--23题。
C 22、中外文化交流表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A.文化竞争B.民族文化的特色 C.文化合作D.不存在文化差异D 23、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是①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②文化竞争又排斥文化合作的过程③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由此产生了普遍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的需求。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和宣言书,它表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的意志,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据此回答 24--25 题。
C 24、“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①全民学习②虚心学习③终身学习④把学习作为人的第一需要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①④A 25、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A.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B.每个人都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C.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D.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B 26、《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
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C 27、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
”这表明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惟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B 28、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
这说明A.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B.文化创新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A 29、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所包含的道理是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统一的 D.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A 30、胡锦涛同志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人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由于A.文化依赖于社会实践,并对社会实践起促进作用B.文化能对社会实践发展起决定作用 C.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D.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二、简析题:31、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品铁观音香舐两岸,拜妈祖庙情系一家”的对联,是由中国楹联学会负责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