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紧扣教学要素实施有效教学

紧扣教学要素实施有效教学

紧扣教学要素实施有效教学
——浅论有效性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南通市三余中学李娟226300
内容摘要:教师、学生、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三要素,在教学活动中分别处于主导、主体地位和阵地作用。

有效性教学活动,就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课堂的阵地作用进行有机融合和发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的有效渗透和运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教学要素学习能力教学效能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观念树立的前进发展过程,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进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对象,起到主体作用,课堂是连结教师和学生的载体,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主阵地。

有效性教学活动,就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进行有效渗透,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以及课堂阵地作用的有效发挥和运用,达到“教学相长”的功效。

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将学生能力发展作为有效教学活动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有效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提升和进步。

由此可见,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教学三要素的有效互动,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本人现根据这一要求,将自身教学实践活动的策略和感受进行简要论述。

一、紧扣学生主体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学习活动进程中,由于受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以及教学方式的影响,其学习新知和解答问题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特性。

而有效性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宗旨在于“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理念,面向每一个学生,将“促进学生的一切发展”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要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新知学习和问题解答中获得锻炼和实践,实现学习活动效能的共同进步。

如在“数列”章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按照教材目标的三维性原则,在巩固练习阶段,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
群体,设置了“某种产品平均每三年降低价格的1
4,目前售价为270元,9年前
此产品的价格为多少?”、“正项等比数列{a n}中,a6a15+a9a12=30,试求log15(a1a2a3…a20)的值”、“已知四个正数成等比数列,其积为16,中间两数之和为5,求这四个数及公比”等由易到难的问题案例。

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因材施教教学原则通过层次性问题案例设置进行了有效展示,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和实践的锻炼时机,从而使学生在层次性的问题训练中达到“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目标。

二、紧扣教师主导指导特性,实施能力培养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进步
教师是教学活动进程的实施者、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时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自身主导特性,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时机,将教学活动的进程变为学生能力培养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和指导下实现学习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和进步。

如在教学“将一块圆心角为120°,半径为20厘米的扇形铁片截成一块矩形铁片,如何才能使截取的矩形面积最大?”问题时,教师遵循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将问题案例的教学过程变为锻炼和提升学生探究实践、思维创新的过程,要求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思考和分析活动。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在认真观察、分析问题条件、内涵及要求的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方面的最值问题”案例,此时,教师让学生复习该知识点内涵要义,并向学生提出,解答该类型问题的关键点是什么,一般采用什么样的阶梯途径。

这样,学生在教师引导性问题分析中,从而找寻到该问题的解答方法和路数。

这是,教师让学生根据探析结果进行问题解答活动。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进行总结评析,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实现探究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三、紧扣课堂教学阵地作用,实施课堂教学延伸活动,实现课堂教学效能提升
课堂教学是教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活动阵地。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
师往往将课堂教学看做独立存在客观体,忽视课堂教学的深刻内涵,导致教学效能小于零的现象。

而新课标实施纲要则将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提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效衔接。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认识到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重视课堂教学以外的辅导教学,使学生在课堂、课外连贯性教学中实现教与学效能的提升。

如在“对数函数”问题课教学活动后,教师根据学生解答问题实际情况,向学生布置了“已知a1=2,点(a n,a n+1)在函数f(x)=x2+2x的图象上,其中n=1,2,3, (1)
证明数列{lg(1+a n)}是等比数列;(2)设T n=(1+a1)(1+a2)…(1+a n),求T n及数列{a n}的通项”具有探究实践性的课外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

学生在课外探究分析问题过程中,结合知识要点、定理性质以及解题习惯,认识到该问题解答采用“从题设入手,点(a n,a n+1)在函数f(x)=x2+2x的图象上可得,
a n+1=a2n+2a n,两边同时加1得a n+1+1=(a n+1)2,取对数即可解决问题.由第
(2)问的形式知可由(1)问继而求出1+a n的表达式.则T n可求.”进行解题的思路。

这样学生通过课外探究性问题的解答训练,实现了对知识内容的有效掌握和运用,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数学教师要及时做好评讲工作。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挥教学要素的内在特性,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实现教与学效能的双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