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1)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1)
低压气体 → 理想气体
⎛ ∂U ⎞ =0 ⎜ ∂V ⎟ ⎝ ⎠T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U只是温度的函数,即
U = f (T ) (理想气体)
28
这一由实验得出的结果也可以用理想气体模型解释: 理想气体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因而不存在分子 间相互作用的势能, 其热力学能只是分子的平动、转动、分子内部各原 子间的振动、电子的运动、核的运动的能量等,而这些 能量均只取决于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焦耳实验的设计是不精确的,压力较低、 水量较大。 但不影响“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仅仅是温度的函数”这一 结论的正确性。
{
单纯pVT变化 相变化 化学变化
14
恒温过程(T=T环境=定值) 恒压过程( p=p环境=定值) 根据过程进行 的特定条件 恒容过程(V=定值) 绝热过程(系统与环境间无热交换的过程) 循环过程(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回到始态)
15
3. 功与热
功和热是系统发生变化过程中,系统与环境交换能量的两 种形式,J (1) 功 当系统在广义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广义的位移时,就做 了广义的功。W 本书规定: 系统得到环境所做的功时,W > 0 系统对环境做功时,W < 0 体积功 功 电功 非体积功 表面功
{
宏观性质 微观性质
状态函数
系统的宏观性质(状态函数)的数值是否与物质的数量有关
{
广度量 强度量
(或广度性质),如n、V、U、S 等 (或强度性质),如T,p,η 等
任意两种广度性质之比得出的物理量则为强度量,Vm,ρ
9
空气 n p V T y(O2) y(N2)
L pL VL TL M pM VM TM 图2.1 两类不同性质
学们课下仔细思考!
32
对于理想气体,H与T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理想气体,单纯 pVT 变化,恒温时:
dU = 0 或 Δ U = 0 (理想气体)
ΔH = ΔU + Δ ( pV ) = ΔU + nRΔT = nRΔT = 0
∴H=f(T) 理想气体单纯 pVT 变化时,H 只是 T 的函数 (液体、固体近似成立)
(2) 热 系统与环境由温差而引起的能量交换称为热。Q 符号规定: 若系统从环境吸热 Q>0 若系统向环境放热 Q<0 热也不是状态函数,而是途径函数
δQ ,
显热 热 潜热 反应热
Q
单纯pVT变化时,系统吸收或放出的热 相变时,T不变,系统吸收或放出的热 化学反应时,系统吸收或放出的热
21
5. 热力学能
1 CO(g) + O 2 (g) 反应(3) 2 ΔH 3 = Q p ,3 T, p
Q p, = Q p ,2 +Q p ,3 1
W = − pamb (V2 − V1 ) = − pamb ΔV
恒压过程(pamb=p):W=-p(V2-V1) 恒容过程(dV=0): W=0
19
功不是状态函数,功是途径函数 ——计算体积功必须用环境的压力
Wa = 0
Wb = −1135 J
故过程的功为途径函数 δW 非dW
20
表示:微量功记作
7
对于系统的性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 描述系统的状态并不需要罗列出它所有的性质 如某混合气体的n及组成确定后,pVT性质中只有两个 是独立变量,当确定其中两个任意变量,第三个就随之确 定,例如,密度ρ,热力学能U等其它性质亦都有定植,即 系统有确定的状态。
8
(2) 状态函数的分类—广度量和强度量 物质性质
6
状态函数有如下两个重要的特征: ① 系统状态的微小变化所引起的状态函数X的变化用全微 分dX 表示; ② 系统由始态1变化到末态2所引起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应为 末态与始态对应的状态函数的差值。
2 Δ1 X = X 2 − X1
与变化的具体途径或经历无关,这是状态函数变化的重 要特征
由此引出状态函数法
(1)
1 C(石墨) + O 2 (g) = CO(g) 2 1 CO(g) + O 2 (g) = CO 2 (g) 2
C (s) + O2(g) T, p 反应(1)
Q p ,2
Q p ,3
(2)
(3)
CO2(g) T, p
ΔH 1 = Q p ,1
反应(2)
ΔH 2 = Q p ,2
ΔH1 = ΔH 2 +ΔH 3
25
2. 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形式
吸热Q
始态
得功W
末态
U1
U2
U 2 =U 1 +Q + W
ΔU = Q + W
dU = δQ + δW
(封闭系统)
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建立起途径函数和状态函数的关系。
26
3. 焦耳实验
盖.吕萨克于1807年、焦耳于1843年分别进行了低压气体 的自由膨胀实验:
33
3. QV = ΔU 与 Qp= ΔH 关系式的意义
量热实验 QV Qp 可测量 状态函数 法计算 ΔU ΔH 状态函数
盖斯定律:在恒容或恒压过程中,化学反应的热仅与始末 状态有关而与具体途径无关。
34
化学反应(恒温、恒压、W'=0)
C(石墨) + O 2 (g) = CO 2 (g)
Q p ,1
表面化学一章讨论
16
电化学一章讨论
体积功:系统因体积变化反抗环境压力而与环境 交换的能量——本质上就是机械功 体积功的定义式
δW = − Fdl
F = pamb As
δW = − pamb As dl = − pambd(As l )
δW = − pamb dV
体积功的定义式
17
δW = − pamb dV
H = U + pV
def
焓
31
焓的特点:
是一组合函数,且为状态函数 无明确的物理意义,绝对值也无法确定 具有广度量
Q p = ΔH δQ p = dH
(dp =0, W'=0) (dp =0, W'=0)
注意:ΔH 的计算的基本公式: ΔH= ΔU+ Δ(pV) 恒压过程 ΔH = Qp 非恒压过程 ΔH ≠ Q 等压过程与恒压过程的结果是一致的,为什么?请同
5
2. 状态和状态函数
(1) 状态和状态函数 静止的系统内部的状态, 即其热力学状态 纯物质单相系统
T , p, V , ρ , C p , η , U
状态确定以后,系统的所有性质均具有各自的确定值。 系统的各种性质均随状态的确定而确定,与达到此状态 的经历无关。 各种性质均为状态的函数,称为状态函数。
热力学系统由大量运动着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等)所组成,系统的热力学能是指系统内部所有粒子全部 能量的总和 U是系统内部所储存的各种能量的总和
包 括
{
分子的平动能、转动能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 分子内部各原子间的振动、电子及核运动
U是广度量,J
22
热力学能概念引入的科学实验基础是焦耳实验 始态 末态
1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的建立
热力学是自然科学中建立最早的学科之一。 十九世纪中叶,焦耳(Joule)在热功当量实验基础 上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衡算问题 开尔文(Kelvin)和克劳修斯(Clausius)分别在卡 诺(Carnot)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方向、限度问题 标志着热力学体系的形成 能斯特(Nernst)于1912年建立了热力学第三定律。 规定熵的计算
当 p < pamb 当 p > pamb 当 pamb = 0 向真空自由膨胀
18
dV < 0 dV > 0
δW > 0 δW < 0 δW = 0
当系统由 始态 1 p1,V1,T1 W =? 末态 2 p2,V2,T2
V2 V1
W = −∫
pamb dV
⎯⎯体积功的计算式
对于恒外压过程(pamb恒定的过程),有
23
ΔU只取决于始末态的状态,与途径无关 例: 始态 1 2 3 不同途径,W、Q 不同 但 ΔU= ΔU1 = ΔU2=ΔU3 末态
热力学能是状态函数 热力学能是系统的广度量 热力学能的绝对值无法确定
24
§2.21.Biblioteka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是能量守恒原理,即隔离系统无 论经历何种变化,其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其它说法: 不消耗能量而能不断对外作功的机器——第一类永动 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11
对平衡态的几点说明 ① 热平衡 若存在绝热壁,则不受此种情况限制 如 T1 100oC T T1 T2
12
金属
T2 0oC
非平衡态
② 力平衡 存在刚性壁 ③ 相平衡 相的定义:系统内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一部 分称为一相 若在一个多相系统中,各相的组成及数量均不随时间而变 化,则称该系统处于相平衡。
U1
在绝热情况下
U2
ΔU = U 2 − U1 = W( 绝热)
对物质的量及组成确定的系统,确定其状态函数只需 两个独立变量,如选T,V,则热力学能U有
U = f (T ,V )
⎛ ∂U ⎞ dT + ⎛ ∂U ⎞ dV dU = ⎜ ⎜ ∂V ⎟ ∂T ⎟V ⎝ ⎠ ⎝ ⎠T
U 的绝对值无法求,但ΔU可求
pL = pM = p
TL = TM = T
强度量
VL + VM = V 广度量
10
(3)平衡态 所谓平衡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系统中各个相的宏观 性质不随时间变化,且将系统与环境隔离,系统的性质仍不 改变的状态。 处于热力学平衡的系统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平衡: ① 系统内部处于热平衡,即系统有单一的温度; ② 系统内部处于力平衡,即系统有单一的压力; ③ 系统内部处于相平衡,即系统内宏观上没有任何一种 物质从一个相转移到另一个相; ④系统内部处于化学平衡,即宏观上系统内的化学反应 已经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