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我国卫生部与美国儿科学会共同合作建立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并以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编写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作为培训教材,本讲义根据新版教材有关新生儿复苏的新进展、新内容及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现行方案和技术特点进行讲述:一、复苏流程图(图1)现使用的复苏流程图描述了新生儿复苏程序的所有环节,并且简明、扼要、实用、易学易记,熟悉流程图可以帮助你记住复苏过程的各步骤。
新复苏流程图有以下特点:1.图表始于婴儿出生时即刻快速评价新生儿5项指标,表明新生儿复苏从一出生就开始,做好这一步,可以减少和预防窒息的发生。
2.新生儿复苏原则:ABCD步骤保留原版精华内容及顺序不变,而确定是否需要进入下一步骤需要先后评价新生儿三大生命特征:呼吸、心率、肤色。
3.评价是复苏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不断重复评价→决策→措施的循环,用新的生命体征来重复评价,根据结果采取措施直至新生儿复苏。
4. 评价方式为“综合评价”方式,对出生时5项指标及随后评价的三项生命体征,采取同时被评价(用3-5秒),如果有2个人进行复苏,则评价和干预同时进行,使复苏更为及时。
5. 心率是复苏有效的主要标志,要记住两个心率:60次/分和100次/分,心率<60次/分,说明还需要进行其他复苏步骤,心率>100次/分,通常说明复苏程序可以终止。
6. 复苏流程图还标明了各步骤的操作技能,用“星号”标明这些步骤中可能需要使用气管插管,提高复苏成功率。
7. 在流程图旁还标明各步骤使用的时间大约限制为30秒(如需要气管插管可适当延长),如果无好转迹象,无需继续在这个步骤延长时间,而必须进入下一步骤。
强调了救命的紧迫感。
8. 流程图增加了复苏后的护理内容,受复苏的新生儿在生命体征恢复期得到继续监护,防止有可能的恶化。
根据不同程度的复苏分三级护理:(1)常规护理(2)支持护理(3)继续护理。
9.复苏步骤与需要复苏的关系是倒三角型依次递减。
(图2)建立有效的呼吸(气囊和面罩或气管插管)胸外按压用药所有新生儿都需要有时需要少数需要评价婴儿出生后的反应保暖、体位、通畅气道、擦干,触觉刺激,必要时供氧复苏流程图二、复苏步骤(一)初步复苏1、保持体温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辐射暖台)以减少热量散失。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考虑在辐射暖台上加用塑料保温膜遮盖身体减少体热丢失,改善低体温。
但要避免过热,高体温会加重脑损伤。
2、摆正体位新生儿无论仰卧或侧卧,都以颈部轻度伸仰呈“鼻吸气位”(即鼻吸气闻香花时头部自然略后仰的位置),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直线,使空气自由进入,而不是头低足高体位。
3、清洁气道(1)常规气道吸引的方法:①新生儿仰卧或侧卧(保持“鼻吸气”位)用吸球或吸引管连接吸引器 (负压不超过100mmHg),先吸口腔后吸鼻腔,吸出可能阻塞气道的液体。
②如果新生儿口内有粘稠分泌物流出,应将婴儿侧卧位(最好左侧),使分泌物积聚在口腔便于吸出。
③使用吸引器和导管吸引口腔时,应注意吸引的强度和导管插入的深度,避免刺激咽后壁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严重心动过缓和呼吸暂停。
(2)羊水胎粪污染时气道吸引的方法:①婴儿出生后呈现无活力(即呼吸抑制,肌张力低或心率<100次/分),立即在喉镜直视下吸除口咽胎粪并气管插管作气管内吸引。
②作气管内吸引时直接用气管导管或大号吸引管(12F或14F)吸引,不能用气管导管内插入小号吸引管吸引。
气管导管可连接胎粪吸引管与机械吸引器(负压为100mmHg)吸引,边吸边慢慢撤出导管,每次吸引时间3~5秒。
如需再次插管吸引,要查婴儿心率,如减慢可决定不再重复吸引,即进行正压人工呼吸。
③如婴儿“有活力”(呼吸、肌张力正常,心率>100次/分),无需气管插管吸引,可按常规气道吸引。
④注意事项: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头娩出,肩未娩出时)不再推荐常规口咽、鼻咽吸引(不能降低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发病),婴儿出生时不再强调由助手挤压胸部限制其啼哭来防止吸入胎粪,挤压过度反而对婴儿有害。
4、刺激呼吸吸引分泌物后擦干身体、重新摆正体位,大多数新生儿足以刺激产生有效的呼吸。
如仍无呼吸或啼哭可使用拍打(或弹)足底或轻柔摩擦新生儿背部1~2次,避免任何猛烈和有害的刺激方法。
如无反应,根据评价结果进入下一步处理。
5、常压给氧的应用指征和方法:如新生儿有自主呼吸且心率>100次/分,但存在中心性紫绀,可给予常压输氧至皮肤转红。
使用100%氧,流量5升/分。
方法:可任选一种。
①导管法:导管开口距鼻孔外1~2cm。
②面罩法:氧气面罩罩住口和鼻,靠近面部,但不能压得太紧造成压力过大。
(二)正压人工呼吸这是窒息新生儿心肺复苏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步骤。
通过正压通气使肺部扩张,改善肺循环,增加心输出量,保证有效通气和氧供,纠正酸中毒,增加心脑血流灌注使新生儿复苏。
这是比以药物和刺激为主的旧法复苏科学、先进和有效的区别。
1、正压人工呼吸的指征:(1)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
(2)心率<100次/分。
(3)使用100%氧后仍持续中心性紫绀。
2、正压人工通气的方法:(1)通常使用自动充气式气囊和面罩,优点:自动充气式气囊挤压后会依靠本身的弹性自动充盈,容易学习,有安全装置(减压阀)可防止肺部过度充气。
大多数窒息新生儿的复苏,只需使用气囊—面罩正压呼吸即可成功。
适于基层推广应用。
(2)在使用气囊—面罩通气无效时使用气管插管通气。
(3)如气囊—面罩通气无效,气管插管失败或不可行时,可使用喉面罩气道通气。
(4)在医院外没有任何人工通气设备的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口对口通气法。
(5)供氧的问题目前认为绝大多数新生儿复苏使用空气和100%氧同样有效,纯氧因其所产生的氧自由基对呼吸生理、脑循环及组织潜在损害等副作用已引起关注。
新版不再强调使用100%氧,建议根据脉搏血氧定量测定判定氧供给,避免高氧血症,但尚无充分依据确定合适血氧定量的判定标准。
在产房对无呼吸和心动过缓的患儿处理以建立有效通气和进行胸外按压协同人工呼吸维持心输出量为主要目标。
3、气囊—面罩通气操作要领:(1)选择适当型号的面罩(以能遮盖颏、口、鼻但不盖住眼睛为宜),检查气囊和面罩功能是否正常。
(2)婴儿仰卧呈“鼻吸气位”,操作者站立于婴儿头侧或一侧,使气囊不能挡住观察胸部的视线。
(3)正确放置面罩:先扣下颌缘再往上盖口、鼻,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压住面罩边缘使之与面部密贴,无名指和小手指将颏往上推以保证气道通畅的体位。
(4)通气频率通常为40~60次/分,与胸外按压配合时为30次/分。
(5)通气压力:足月儿平均最初峰压约30~40cmH20,早产儿为20~25cmH20。
适当有效的通气主要标志是心率上升,建议所用压力因人因每次呼吸而各别化,以最小充气压达到心率上升的效果。
如无压力监测,以最小的肺扩张而使心率上升为度。
应避免胸部过度起伏,尤其是早产儿,应避免压力过高导致肺损伤,如心率不升,和胸廓无起伏,才需较高压力。
(6)判断充分通气的基本方法是看心率是否迅速改善,如心率未见上升则评估胸廓运动。
(7)挤压气囊胸部未能扩张应先检查以下原因:①面罩是否密封不良或破损。
②体位不当或有分泌物堵塞气道。
③压力不足。
经纠正处理,胸廓扩张仍不良可气管插管通气。
(8)注意事项:气囊—面罩通气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胃肠胀气,妨碍横膈运动,并可导致胃内容物返流被吸入,因此当通气达数分钟以上时应插入8F胃管抽出胃内容物并留置胃管(管口开放)至正压人工通气结束或改换气管插管通气。
(三)气管插管1、指征:(1)需要气管内吸引胎粪。
(2)气囊—面罩通气无效或需要长时间正压通气。
(3)需要胸外按压。
(4)需要通过气管内给肾上腺素。
(5)一些特殊情况:如早产儿需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先天性膈疝等。
2、新推荐的设备:(1)管径一致,无菌性的一次性气管导管,内径分别为2.5mm、3.0mm、3.5mm、4.0mm,气管导管刻有cm读数,在近管端有“声带线”,便于掌握插入导管的恰当深度,管端不带防护圈适合复苏使用。
(图一)(2)胎粪吸引管一种吸引胎粪的专用吸管,一端接气管导管,另一端接负压吸引器,管壁有指按孔控制负压直接吸引。
优点是能一次吸出较多量粘稠胎粪物。
(图二)(3)CO2检测器一种检查呼出的气体是否有CO2的仪器,用于判断气管导管位置是否正确。
(图三)3、气管插管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1)选择和准备好适当型号的气管导管(参见下表)气管导管内径(mm) 新生儿体重(g) 妊娠周(w)2.5 <1,000 <283.0 1,000~2,000 28~343.5 2,000~3,000 28~344.0 >3,000 >38(2)选择适当型号的镜片(足月儿1号、早产儿0号)并装到喉镜柄上,检查电源和灯泡是否正常。
(3)婴儿仰卧,头居中线呈“鼻吸气位”。
操作者位于婴儿头侧,右手固定婴儿头部,左手用拇指和三个手指对握喉镜,留小指靠在婴儿下颌提供稳定性和帮助暴露声门。
(4)将喉镜片沿舌面轻轻推进至舌根,顶端位于会厌谷,然后轻轻地抬起镜片挑起会厌以暴露声门。
注意上抬镜片时需整个镜片平行往上提,不能上撬镜片顶端后拉镜柄来抬起镜片,以免损伤上颌牙龈,也不能暴露声门。
(5)插管成功的关键是要看清声门,决不允许没有看清声门就进行插管,这样导管会误入食道耽误时间。
必要时可用左手小指或助手按压环状软骨帮助暴露声门。
(6)看准声门张开时,右手持导管插入声门至导管声门线达声门水平(如吸胎粪可插入至气管分叉处)。
右手固定导管在婴儿唇上,左手小心退出喉镜。
(7)气管插管操作要轻柔,技术要熟练,一般应在20秒内完成,如未成功应撤出喉镜,用气囊—面罩正压通气,心率和肤色改善后可重新再试。
(8)确认导管的位置:①临床评估若导管位置正确,通气时胸廓轻度扩张,胃区不胀气,两肺可听到对称的呼吸音(要求在胸廓两侧腋下听诊),上腹部(胃区听诊)无气体充入声。
若插入过深(通常进入右侧主支气管),只有单侧呼吸音(右侧)或两侧呼吸音不对称,胃部无气体充入声及胀气。
此时将导管慢慢退出约1cm,可听到另一侧(左侧)呼吸音增大。
若导管插入食道,两肺均无呼吸音,上腹部有气体充入声并胃区扩张。
②应用CO2检测器是确认气管导管位置可靠的仪器,且比临床评估快。
将CO2检测器连接插入气管的气管导管,呼出气使色度装置改变颜色或使CO2浓度监测器读数>2%~3%,可以确切证明导管在气管内而非食道。
但是心脏停搏或心排出量非常低的患儿,则无法测到呼出的CO2,不能使用此方法。
注意:经评估,如怀疑气管导管未插入气管,应先用喉镜检查,看清声门和导管是否穿过声带线,避免不必要的拔管。
如导管不在气管内,应拔出导管,用气囊—面罩稳定心率和肤色后再重复气管插管操作。
③用管端—上唇距离估计气管导管的正确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