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汉语常用字释义谈古汉语释义技巧
古汉语常用字是古汉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学习古汉语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典籍,都是用古汉语来书写的,因而,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是学习古汉语的一个重要途径。
古汉
语的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了,有一些虽然在现代汉
语中仍然使用,但古今词义却存在较大差异。
不掌握古汉语的常用字,阅读古书就会遇到很
大的困难。
本文所写古汉语常用字释义及其释义技巧,可供读者阅读古书时参考。
一、古汉语常用字释义
1、“之”字的用法
(1)用作指示代词。
如《左传》:“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中的前一个“之”指代处所,是“那里”的意思、后一个“之”指代人,是“他”的意思。
又如《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指代动物(蜩和鸴鸠),是“这”的意思。
(2)用作动词。
“之”作动词,是“到、往、去”等的意思,如《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商君欲
之他国。
”的意思是“商鞅想要到别国去。
”里面的“之”就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司马光?
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诸将请所之。
”的意思是“各位将领请问(李愬)要去什么地方。
”里
面的“之”就是“去……”的意思。
(3)用作助词。
“之”字比较复杂的用法就是用作助词。
因为根据句式及语境的不同有不同
的解释和作用。
最常见的是用作结构助词,是“的”的意思。
如《礼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中的“之”是“的”的意思。
另外,“之”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连接主语和
谓语成一词组,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桓侯曰:‘医之好
治不病以为功!’”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连接主语“医”和谓语“治”成一词组,用
来取消其句子独立性。
2、“而”字的用法
(1)用作连词。
“而”用作连词:可表承接关系,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中的“而”
是“就、然后、便”等的意思。
可表转折关系,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中的“而”是“却”的意思。
可表假设关系,如《徐珂?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中的“而”是“如果”的意思。
还可表选择关系,和“则”差不多,常同“非”前后呼应,表示非此即
彼的选择关系,如《史记?张义列传》:“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发征,其
势不两立。
”里的“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中的“而”为“不是……就是……”的意思。
(2)代词,对称代词。
音义同“尔”,译为“你”。
如《战国策?赵策三》:“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
’”里的“而母婢也”中的“而”是“你”的意思。
又如《史记?项羽本记》:“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里的“必欲烹而翁”中的“而”是“你”的意思。
(2)副词,“尚且、都”的意思。
如《孟子?万章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
”
中的“而”是“都”的意思。
3、“乎”字的用法。
(1)用作语气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如《史记?淮
阴侯列传》:“今予之生地。
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中的“乎”是“吗”的意思。
又如《史记?平原君列传》:“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中的“乎”是“呢”的意思。
以及用在句末表
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如《史记?吴起传》:“美哉乎,山河之固!”中的“乎”
是“啊”的意思。
又如《孙子兵法?虚实》:“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
故
能为敌之司命。
”中的“乎”是“呀”的意思。
(2)用作介词。
和介词“于”的用法相似,所不同的是:“于”字及其宾语既可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也可以放在其后,而“乎”字及其宾语只能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乎”字常常
介绍出处所、原因、或比较的对象等。
可译为“在、于、比”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中的“乎”是“于”的意思。
又如《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的“乎”是“在于”的意思。
(3)作为词尾形容词、副词词尾。
如《庄子?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
刃必有余地矣!”中的“乎”表示“……地”的意思。
又如《左传?襄公29 年》:“美哉!泱泱乎大
风也哉!”中的“乎”表示“……的”的意思。
二、古汉语常用字释义的技巧
古汉语常用字的释义是有技巧的,简述如下:
1、通过古汉语实词的本意来分析词义。
古汉语虽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但古汉语毕竟
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故有些字意思是相同的。
可根据某些实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来结合语
境分析其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如《贾谊?论积贮疏》:“犹可哀痛。
”中“犹”是“还”的意思、“可”是“可以”的意思、“哀”是“悲哀伤心”的意思、“痛”是“痛苦”的意思。
2、借助成语来分析词义。
成语:有的来自民间口语经长久演变而习用,有的来自古代典故
经文人引用遂为成语,其中很多字词的用法都沿袭了本来的意思,跟古汉语中的解释是一致的。
例如成语“日薄西山”中“薄”是迫近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也常有这个用法。
3、通过通假关系来分析词义。
古汉语中经常用到通假字,可通过联想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
的字来分析其解释意义。
如《史记?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
同音字“早”。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晨”,“早”便是“蚤”的通假字,这样就不难
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了解了古汉语常用字的释义,掌握了古汉语常用字释义的技巧,会有助于阅读古汉语典籍和
理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精髓,会有助于提高阅读、翻译古汉语的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宽视野。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五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