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现代教育的起源1.分析现代教育起源的背景及其特性。
答:(1)背景:①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
近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国民义务教育制度、教育民主和平等观念、整齐划一和高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方法、程序化的教学过程等重要内容,知识中心、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等成为其主要特征。
这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快速普遍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解放了人。
②近代教育的弊端。
近代教育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如,在工业化社会基础上诞生的教育的制度化特性,则可能使人在教育中丧失个性、自主和自由,阻碍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生活、社会和儿童相脱离的现象;教育不能适应后期工业化社会和民主社会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等。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改革和探索教育新形式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起源了。
(2)特征:与以往的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具有科学、开放、多元、平等、强调个性和合作的思想特征。
它强调将教育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的科学化,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从整体有机的角度来看待儿童;强调儿童的自主、自由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经验和活动;强调社会合作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
从而形成了与以往教育不同的,以经验为中心、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中心、作业为中心作为其主要特点的西方现代教育,从根本上影响了欧美国家乃至世界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
2.论述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
答:(1)兴起时期(1889~1914)①乡村寄宿学校: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欧洲教育界公认的第一所新学校是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这被认为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发端,该学校也被誉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
②其他类型学校:在乡村寄宿学校运动蓬勃发展之际,欧洲还出现了另一种不同于乡村寄宿学校的实验性新学校。
这种新学校是由一些医生教育家创办的,将原来应用于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拓展到正常儿童的教育当中而形成的。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同创于1907年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和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2)发展时期(1914~1944)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1914年,一批蒙台梭利学派的新教育家在英国举行会议,共同讨论新教育的理论。
此后,他们每年开一次年会,并提出建立一个国际新教育团体的要求。
1921年,来自40个国家的100多人在法国加莱举行了主题为“儿童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的讨论会。
这个会议标志着新教育联谊会正式成立。
新教育联谊会的宗旨是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新教育思想的交流和新教育的国际化,它为新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3)衰落时期(1944~196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联谊会召开的会议着重讨论战后教育的改革问题。
这标志着新教育联谊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意味着新教育运动本身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更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这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4)新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①科学方法和精神,新教育运动将科学方法应用于教育本身的研究和实验,在教育和教学中鼓励教师、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教与学,深刻地体现了科学的特征。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实验教育学理论。
②自由和民主精神,新教育运动强调通过自由的教育发展儿童内在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培养适应民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强调尊重儿童及其个性,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鼓励儿童自主地活动、自发地学习;反对体罚,强调培养民主、自由、合作的观念和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改变教育中的权威主义,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这种在教育中体现自由和民主精神的基本意识,不仅有助于培养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且也进一步确立了儿童中心观在现代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影响深远。
③以经验和兴趣为基础、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针对传统教育中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弊端,为了解决教育与儿童、与生活、与社会相脱离的问题,体现儿童中心的基本观念,新教育运动强调生活教育,注意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
3.论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其衰落的原因。
答:(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①形成期: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父帕克在库克师范学校的实习学校的实验开始,到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成立之前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帕克在昆西学校和库克师范学校的实习学校进行了进步主义教育实验,并对其实验进行了经验总结,发表了《关于教学的谈话》、《关于教育的谈话》等著作;同时,杜威在杜威学校实践的基础上,发表了《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等一系列重要著作。
②拓展期:从1919年3月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成立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拓展期。
进步主义教育协会的成立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了专业性组织,为其思想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创立了阵地,使得教育运动从分散走向了集中。
这一阶段确定了进步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以对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以及社会的特性和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为基础,促使个人得到最自由和最充分的发展。
③转变期:从1929年经济危机到1938年博德发表《进步主义教育在十字路口》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转变期。
这一时期,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达到了另一个高度,出现了“八年研究”这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史上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实验。
该实验进一步巩固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潮在美国教育界的地位,并再度扩大了其影响,使共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④衰落期:从1938年博德发表《进步主义教育在十字路口》到1957年《进步主义教育》杂志停办是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衰落消亡期。
这期间,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内在的弱点在实践中日益显现,适应不了社会新的变化,内部观点的分裂也越来越明显。
(2)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①体现了社会中心主义的色彩,总体来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目标是社会的,是如何让教育适应社会变革。
但在其实践过程中却强调新的教育方式,确立以人和人的改善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策略。
因此,进步主义教育家们一方面强调教育改革应与社会改革相协调,并成为社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始终坚持以人和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教育哲学。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具有社会中心主义的色彩,但在以往的认识中,往往会有其完全是儿童中心主义的印象。
②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教育实践的具体原则上说,体现了现代教育本质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摒弃了以往教育中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观点,提出了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中心、作业中心的观点。
其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对儿童的重新认识和对儿童地位的强调。
b.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看法的改变。
c.关于学校观念的变化。
学校不再是被动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行教育;d.对教学、课程、课堂等观念的变化。
进步主义教育强调互助的、热情的和人道的教室气氛;强调让儿童获得更多的活动空间;课程应适应每个儿童的成熟水平,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创造力、自我表现和人格发展实现个别化教学(3)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①不能与美国社会的进步保持同步,并受到了苏联卫星上天导致的对进步主义教育的质疑和批评;②其理论和实践存在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没有很好地处理活动与系统知识、自由与纪律、教师与学生这类教育基本矛盾;③具有传统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潮,如永恒主义、要素主义以及从内部发展而来的改造主义的批判,加速了其衰落。
4.论述杜威教育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杜威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总结为以下几点:①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其中,与以往哲学传统相异的经验的概念是关键。
杜威认为:经验是一种行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接受环境的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改造,经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不存在终极目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不断生长。
②教育即生长,杜威在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这一核心思想基础上,并结合进化论的思想,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命题。
“教育即生长”是指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③教育即生活,对于“教育即生活”这个命题,杜威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它是“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育即生长”两个命题的引申和外化。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学校即社会,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即从分科课程转变为活动课程。
⑤教育无目的,从教育本质出发,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无目的。
杜威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⑥做中学与教材心理化,在教育基本观念的基础上,杜威对教育实践也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思路和措施,其核心就是建立在科学探究概念基础上的“做中学”和教材心理化的观念。
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⑦五步探究教学法,杜威因为反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提出的“从做中学”是一种通过主动作业、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从而达到经验与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教学的统一、课程与作业的统一、教材与教法的统一。
⑧道德教育,从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目的出发,杜威论述了道德教育。
这种道德教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