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昆虫学》复习题

《文化昆虫学》复习题

《文化昆虫学》复习题一、解释名词或成语文化昆虫——指能够美化或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昆虫,包括漂亮昆虫、发音昆虫、发光昆虫、争斗昆虫、节日昆虫和图腾昆虫等。

昆虫文化——与昆虫相联系的所有文化,尤其指表现在与人文学科相联系的文化。

文化昆虫学——研究表述昆虫对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民俗、神话和娱乐等文化领域影响的昆虫学分支,称为文化昆虫学。

纯昆虫邮票——指的是票面图案以昆虫为主角(jué),以写实的方法准确描绘的邮票。

准昆虫邮票——是指票面图案不是以昆虫为主角,往往也不用写实手法描绘的邮票。

图腾(totem)——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标志。

蝶翅画——是以蝴蝶翅为主要材料,利用其绚丽色彩、独特的花斑与条纹和外形,采用特殊的技术拼贴成的工艺画,有油画、国画、水粉画效果,富有立体感,艺术感染力佳。

专性虫节——是指节日的起源或祭庆对象仅为昆虫的节日,如蚂螂节、吃虫节、捉蚂蚱节等等。

兼性虫节——指节日的起源或祭庆对象部分为昆虫的节日。

中国传统大型节日大部分都有与昆虫相关的内容,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是典型的兼性虫节。

连性虫节——是指节日的起源或祭庆对象虽不为昆虫,但多少与昆虫有关的节日。

譬如,贵州省东南部苗族人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举行的翻鼓节,其主题与昆虫无关,但节日起源故事中有啷啷蝉飞到天上报信的情节。

再比如,苗族人的芦笙会的主题与昆虫无关,但在苗人的传说中制作芦笙是通过观察蟋蟀振翅发音而发明的。

本主——意为“本境、本家族的福主”,是古时白族自然村落或某一地域的护卫之神,是白族人民特殊的宗教信仰。

宠物昆虫——宠物是指家庭豢养的受人喜爱的小动物,如狗、猫等。

将昆虫作物宠物豢养,能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获得亲近自然的情趣,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是为宠物昆虫。

文化起源于农耕活动,“culture”指“耕作、栽培、培养、培育”。

Agriculture 农业、农学(害虫防治方面)Apiculture 养蜂业(蜜蜂文化)Horticulture 园艺学(治虫文化)Sericiculture 养蚕(桑蚕文化)蝇营狗苟——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象狗一样不知廉耻。

噤若寒蝉——像晚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响。

比喻不敢说话。

噤:闭口,不作声。

若:好象。

寒蝉:晚秋的蝉,一般不再叫。

金蝉脱壳——蝉是一种昆虫名。

蝉变为成虫时,要蜕去幼虫时的壳,比喻用假象、计谋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如蚁附膻(群蚁附膻)——《庄子徐无鬼》“蚁慕羊肉,羊肉膻也”。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许多人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作茧自缚——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

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于自己有利,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

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蚕绩蟹匡——匡,通“筐”。

比喻名不副实,名是实非,两不相干。

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蜂和蝉头部都象冠,但蝉有緌,蜂无緌,蝉有緌非为了蜂;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

”意谓养蚕蚕吐丝要筐,蟹壳似筐而与蚕筐无关,弟弟穿孝服不是为了哥哥。

“蟹有匡”者,蟹背壳似匡,乃谓蟹背作匡。

范,蜂也。

蜂头似冠也。

蝉,蜩也。

緌谓蝉喙,长在口下,头似冠而有緌也。

蚕则需匡以贮茧,而今无匡,蟹背有匡,匡自蟹,则非为蚕设。

蜂冠无緌,而蝉冠有緌,緌自蝉,非为蜂设。

亦如成人兄死,初不作衰,后畏於子皋,方为制服。

服是子皋为之,非为兄施,亦如蟹匡、蝉緌各不关於蚕、蜂也。

螓首蛾眉——螓,一种蝉。

螓首,额广而方;蛾眉,眉细而长。

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蜂目豺声——眼睛像蜂,声音像豺。

形容面目凶恶,声音可怖。

螽斯衍庆——螽斯产卵极多;衍,延续;庆,喜庆。

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

寿居耄耋——“耄耋”表示高龄,语出《礼记》,谓老人“七十曰耄,八十曰耋,百年曰颐”。

“猫”与“耄”、“蝶”与“耋”都为谐音”。

“寿居耄耋”寓意高龄长寿,永享天年之意。

绵绵瓜瓞miánmiánguādié——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瓞:小瓜。

在一根藤上连绵不断地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

比喻子孙繁衍昌盛。

二、填空题昆虫是生命的精灵,万物的伴侣,是生命世界中不可缺少的支柱。

如果哪天少了它们,地球将变得死气沉沉,花儿无法授粉和结果,鸟儿和青蛙会没有猎物而饿死,牧场和原野会兽粪遍地,各种动物尸体堆积如山,到处散发恶心的臭味。

环环相扣的生物链就会因此断裂,世间大多数生命就会因此终结。

目前,已形成的昆虫文化有:蝴蝶文化、蟋蟀文化(鸣虫文化)、螽斯文化(鸣虫文化)、蚁蛉文化、蜜蜂文化、桑蚕文化、蝉文化、萤火虫文化、蚂蚁文化、蚁蛉文化等,螽斯文化、蟋蟀文化可合称为鸣虫文化。

犹太人有这样一个习俗,在孩子小的时候,母亲会把《圣经》打开,在中间滴上蜂蜜,让孩子去舔。

这样做的用意是让一个人从小就明白:书是甜的!读书是美好的享受。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蚕神主要有嫘祖、马头娘娘、菀窳(wǎnyǚ)夫人、寓氏公主、蚕丛等。

食苗心螟,食叶螣/蟘(都读tè),食节贼,食根蟊。

纳西文字共有2100 多个单字(原始的图形符号),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象形文字”,其中有蝴蝶、蚂蚁等形象的象形文字。

至今仍在用来写经、作文、记帐、通信,在人类文字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蝉有高洁、再生的文化意义。

云南的白族人把蜜蜂称为“金蜂王子”,视为部落的保护神。

云南的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生活着一个自称是蜜蜂后代的古老民族——怒族。

燕宝版《苗族古歌》中的妹榜妹留,“妹”是苗语妈妈的意思,“榜留”是苗语蝴蝶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蝴蝶妈妈。

雪顿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前,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kā)巴为僧徒制定了一条夏安居制度,即僧徒在夏季只准在室内修习,不许到户外活动。

因为夏季是高原上各种生物最活跃的季节,以免无意中踏伤或踩死小虫。

蜀(shǔ)的本义为“蚕”。

蝴蝶指有长长的须,形如叶片的一类昆虫。

蛴螬本义指“数量众多的一类昆虫”。

蝼蛄本义是指能形成小土堆的昆虫。

螽斯,古也称为斯螽,意思即是指“数量众多,延绵不断的一类昆虫”。

蚱蜢本义应是指跳跃迅猛、飞行时能发出乍乍声的一类昆虫。

螳螂在西方被称为“教徒、预言家”、“占卜者”、“祈祷虫”,中文本义是指形貌肃然之昆虫。

蜻蜓本义是指大型、绿色、体翅长而直挺的一种(类)昆虫。

穿花蛱蝶深深见(xiàn),点水蜻蜓款款飞。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

面茧是一种蚕茧状的烤饼,这便是元宵的前身。

实际上,面茧的出现可能源于蚕乡,蚕农们为了祈求蚕茧丰收,用糯米粉做成蚕茧之状,蒸煮煎炸后食之。

他们以为这样便可以“招财进宝”,当年养的蚕便能结出肥大如元宵的茧。

古代中国人把动物分为毛虫(披毛兽)、羽虫(鸟)、介虫(有甲壳之类)、鳞虫(有鳞之鱼和昆虫)和倮虫(人)五大类。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曰:“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裸虫)之精者曰圣人。

”龙是鳞虫之精,龙出则百虫伏藏,因此有“二月二,龙抬头”这样的谚语。

二月二吃炒豆就意味着吃害虫。

“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的诗句,是说古时在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手拿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避邪防病。

吃虫节是仡佬族民间传统节日,于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举行,是为了纪念发明吃虫的“甲娘”。

“六月六,晒衣服”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是日,“民晒衣被,儒晒书,僧晒经”。

俗言“七月半,鬼乱窜”,中元节(鬼节)与“萤火虫”有关。

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有:“插茱萸叶、喝菊花酒、登高或吃糕”。

灶神的虫化说,主要与“土元、蟑螂、灶蟋、灶马”有关。

螟蛉子系指养子。

国际上的著名的食虫大国有墨西哥、泰国。

在墨西哥塔斯科州的山峰上,有用毛石建的纪念椿象的庙宇。

每当鬼节(11月1-2日)过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当地居民聚集在这里,每人手里拿着一张纸,象征着椿象,经牧师念过咒语后,把这张纸吞掉,象征着椿象养活他们。

这一天,家家户户、大街小巷摆设椿象宴,市场上随处可见买椿象的小贩,此习惯延续至今。

昆虫菜的烹制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炸、烤、烧、炒、爆、熏、烩、蒸炖、煮、卤、浸泡、焙、腌13大类。

《周礼》记载,“五药,草木虫石谷也”。

“混沌宇宙寂无声,首破宁宇是鸣虫。

”南宋一代权相贾似道,酷爱畜养鸣虫斗蟋,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

明宣宗皇帝朱瞻基,酷爱促织,一时传及全国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故明宣宗有“蟋蟀皇帝”之称。

蝴蝶,体态窈窕,艳丽多姿,是大自然的舞姬,会飞的花朵,各民族都把它视为和平、幸福、自由和坚贞爱情的象征!庄周化蝶,据认为是“紫斑环蝶”。

梁祝蝶主要有“美凤蝶、玉带凤蝶、丝带凤蝶”。

蜻蜓点水——东一下,西一下。

蟋蟀打架——看谁嘴硬。

萤火虫飞上天——假惺惺(星星)。

蚊子叮菩萨——认错了人。

城隍爷扑蝴蝶——慌了神。

黑瞎子碰上蜜蜂窝——正中下怀。

蜜蜂说悄悄话——甜言蜜语。

蜜蜂的哲学——口蜜腹剑。

三、背诵、默写并解释诗经·国风·周南螽斯祝人子孙众多螽斯羽,诜诜(shēn)兮。

宜尔子孙,振振(zhēn)兮。

螽斯羽,薨薨(hōng)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jī)揖兮。

宜尔子孙,蛰(zhí)蛰兮。

解释:蝗虫的翅膀多又多,你的子孙聚成群。

蝗虫的翅膀轰轰响,你的子孙绵绵长。

蝗虫的翅膀聚纷纷,你的子孙数不清。

唐代“咏蝉”诗三绝蝉[唐]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解释:垂下喙吸清露,连续的鸣叫声传出疏落的梧桐林。

在高处自然是鸣声传播很远,并是不借助了秋风。

咏蝉[唐]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yú)心?解释:秋天蝉高唱,囚徒我深深思念故园。

不能忍受黑鬓蝉,来对满头白发的我来鸣叫。

露多飞不动,风大声沉闷。

没有人相信我品行高洁,还有谁能为我表白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心呢?蝉[唐]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解释:本因为在高处餐风饮露不能果腹,然声嘶力竭地恨恨鸣叫亦是徒劳。

五更天亮时鸣声已稀疏得几近断绝,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而冷酷无情。

我一个小官象大水中的木偶一样到处漂流,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长平连成一片不能落脚。

劳烦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全家也是廉正清贫的呀。

注释:①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古人以为蝉都是餐风饮露的,所以既欲栖身高处,自难以果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