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 道教
第六章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 道教
欢迎,关西人民迁居此地避难者这数万家之多。
第二节 道教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 2、发展与演变 汉武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 攻汉中,张鲁投降后,曹操拜之为镇南 将 军,封阆 中侯,意欲以其影响来影 响群众。同时,对五斗米教进行瓦解分
化, 便之失去统一领导,道教濒于消
亡。到了东晋、南北朝时,道教文兴盛 起来。 东晋的葛洪总结了神仙理论和 方术,将此与儒家纲常名教结合起来 , 使道教理论得以发展。
第二节 道教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在《西游记》中被称为是万神之王。他 管辖一切天神、地祗、人鬼,他手下许多文武仙卿。 武神有托塔天王、哪吒太子、巨灵神、四大天王、千 里眼、顺风耳等。文神有太白金星、文曲星、丘弘济 真人,许旌阳真人等,他还管辖四海龙王、雷部诸神 以及地藏菩萨,十殿阁罗等等,因此玉皇大帝被列为 四位天帝中的首位。
第二节 道教
神仙:文昌帝
君
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间俗称文曲
星)。宋元间道士称,天上文曲星曾
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潼七曲山为张 亚子,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
他掌管人世功名利禄,遂成为道教
大神文昌帝君,备受读书人的崇拜。
第二节 道教
神仙:文昌帝君
自元代起全国各地均
兴建文昌庙、文昌祠、文
昌阁等供奉文昌帝君。七 曲山文昌宫(梓潼大庙)是 全国文昌庙的祖庙。贵州 贵阳文昌阁,主楼是九角
第二节 道教
神仙:真武大帝
因北方在五行中属水,
故真武又是水神,有防止火
灾之威力。全国著名的真武 庙还有:广东佛山祖庙,云 南昆明太和宫,广西容县经 略台真武阁。
第二节 道教
第二节 道教 关于金童玉女
真武大帝左右有金童、玉女,他俩的身份是听 差加秘书,中分掌威仪、书记三界中善恶功过的小 神,权力还不小。在南方,他俩俗称周公、桃花。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2、发展与演变 北宋的皇帝都信道教,徽宗赵佶(jí ) 信到入迷的程度,自称“教
主道君皇帝”。南宋偏安,道教内部随之发生分化,计有正一道、全
真道、太一道、净明道。金元时代道教再度兴盛,分为全真、正一两 大道派,明以后;虽逐渐衰落, 但至今尚在流传。
第二节 道教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2、发展与演变 正一道亦称正一派是由天师道演变而成 的,崇拜鬼神、道术、画符、念咒。1304年 38代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一教主,总领龙虎 山、阁皂山、茅山(正一派又称三山符箓 (lù 帝王自称其所谓天赐的符命之书,作为
(4)日月五星
日为大明之神,作男像,以金色太阳为饰。 月为夜明之神,作女像,以白色月光为饰。五星, 古为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 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五星又称五 曜,和日月合称七曜,道教经典中常赞颂这些神 明。二十八宿诸星和北斗,也是道教崇拜的星神。
第二节 道教
(5)四方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 虎、北方玄武。
第二节 道教 (2)四御 玉皇大帝
总执天道之神 紫微北极大帝 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 勾陈南极大帝 执掌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 持人间兵革之事 后土皇地祗(女神)
执掌地道,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山河之
第二节 道教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南极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第二节 道教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 2、发展与演变 • 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张陵之孙张鲁继续传道。初平二(191);
张鲁利用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的合法官职,率道徒攻取汉中(今
陕西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统洽近三十年。在管辖范围内 设立 ”义舍”,置“义米、义肉”,奖善惩恶,鼓励农耕,深受农民
“老而不死曰仙”,仙又有人仙、 地仙、天仙和神仙之分。道教神仙的队 伍十分庞大。最常见的神仙有:真武大 帝、文昌帝君、魁星、八仙、天妃娘娘 (妈祖)、财神等等。
第二节 道教
神仙:真武大帝
(其形象是披发、黑修炼,得道飞升,威镇北 方。真武原指黄道圈上二十八宿 中的北方七宿玄武,呈龟蛇形象, 为星宿神。宋代玄武被人格化, 成为道教大神,龟蛇亦变成真武 手下两员大将。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2、发展与演变
寇谦之(365-448年)天师道教徒,后入嵩 山修道,得到北魏太武帝支持,道教与皇权结合, 于是,道教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
陆修静(406-477年)南朝道士。自少修习儒
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长大後, 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 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
把天师道与金丹道教结合。广集道经,整理成
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后世道教经典《道 藏》的分类编目奠定基础。陆修静在道教史上是 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南北天师道形成,标志道教 同封建统治者结合。
虎溪三笑(陆修静、陶渊明、慧远)
第二节 道教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2、发展与演变 唐代皇帝十分信崇道教。有位
庙、天后宫、天妃宫、朝天宫 等供奉妈祖。
第二节 道教 神仙:天妃娘娘(妈祖)
妈祖信仰也随华侨传至 海外。据统计,世界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共有1500多座妈 祖庙。湄洲岛妈祖庙为妈祖 庙的祖庭。湄洲岛妈祖庙、 天津天后宫和台湾北港朝天 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
第二节 道教
关于天后娘娘
天后是海上生产作业的保 护神,是沿海民间最崇拜的神 祗。她姓林,名默,福建莆田 湄州湾贤良港人,生于北宋建 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 二十三日。林默的父亲林源, 宋初为泉州巡检使,是一个负 责沿海治安巡逻的小官;母亲 王氏。
三层宝塔形建筑,国内罕
见。
第二节 道教
神仙:魁星
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组成 斗形的前四颗星。道教称其 主文运(“魁”有“首”之意), 故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 书人崇拜。
魁 星
第二节 道教
神仙:八仙
民间最熟悉的神仙群体。八仙传说故事先 后见于唐代文人记载,至明代最后定型。
第二节 道教
八仙指李铁拐(也称铁拐李)、汉钟离(也称 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 韩湘子、曹国舅。
佞臣对高祖李渊说,我在羊角山碰
见 老子(姓李名耳),他说他是陛下 的祖宗,预言姓李的要坐一千年天
下,李渊听了很高兴,随即建道观
祭祀老子。高宗李治尊老子为“太 上玄先皇帝”,下令各州建立道观, 把《道德经》列为科举考试的科目, 创办道教学校。有皇帝的支撑,道 教得以迅速发展,南北关师道逐渐 合流。
第二节 道教
第二节 道教
二、基本宗旨
佛教认为,世间充满痛苦,地狱阴森恐怖,只有天国才是极乐世界, 道教教却认 为,世间充满欢乐,人生值得留恋,死亡才是痛苦的,鼓励人们追求长寿,甚至长生不 死。汉人所著的《老子想尔注》居然把祖师《道德经》中“道大、天大、地大、王亦
大”改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道教对“天并押 在眼里,一反“生死由命,
富贵在天”的世俗观念,认为“我命在我,不属天 地,神仙信仰于是乎产生,在道教徒 看来,既有资在于渺茫的夭国执掌政 事的“神”,也有存在无人间悠闲潇洒的“仙”。 这些“神仙”,超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漫游六合(上下东南西北),具 有超越凡人的神奇本领,旦能延寿命于无穷,成为道教铎理想的典范与向往目标。。
第二节 道教
古代神 话谓东方之 神为青龙,因 二十八宿中 东方七宿组 成龙形,位 于东方,属 木,其色青, 故称青龙, 亦作苍龙;
第二节 道教
从物 虎的 ’能虎 成力, 为,为 降常百 服常兽 鬼跟之 物着长 的龙, 一一它 对起的 最出威 佳动猛 拍,和 档‘传 。云说 从中 龙降 ,服 风鬼
第六章 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
第二节 道教
第二节 道教
• 佛教是舶来品,道教是中 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主要在中 国境内传播。随着中外文化的 广泛交流,道教也翻山越洋, 走向全世界。其中,以亚洲 (尤其 是东亚、东南亚)为最盛, 建有道坛数百座,信徒近10万 人。
第二节 道教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1、创立 •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期。创始人是沛国丰(今江 苏丰县张陵, 名张道陵.,少年时研读《老子》, 曾人太学,通五经。东汉明帝时任郡江州 (今重庆) 令,因厌倦官场生活辞官隐居,习长生不老之道,
第二节 道教
一有 色 样从 , ,火 像 朱 故里 火 雀 又重 , 又 叫生 南 可 火的 方 说 凤特 属 是 凰性 火 凤 。, , 凰 和故或 西名玄 方凤鸟 的凰。 不。朱 死它为 鸟也赤
第二节 道教
种玄 灵武 物是 。一 种 由 龟 和 蛇 组 合 成 的 一
第二节 道教
(二)神
仙
第二节 道教
二、基本宗旨 道教虽产生于东汉时期,但思 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鬼神 崇拜、战战国时代的神仙信仰。古 代巫祝的占卜祈祷、方士的求仙候 神,均为道教所 吸取。儒家主张的 伦理道德、礼法仪式,从道教的规戒
和仪法中也能明显看出。正如古人
所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虽然如此,其基本宗旨还是有的, 概而言之,就是延年益寿、羽化成 仙。前者是初级目标,后者是最高
第二节 道教
神仙:天妃娘娘(妈祖)
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
元960年)。传她生而神异,救助过不少海上
遇难渔民和船只,后在福建莆田湄洲岛羽化 升天。当地渔民在岛上盖庙祭祀。
第二节 道教
神仙:天妃娘娘(妈祖)
道教继承民间传说,把妈
祖列为道教女神(海上保护神)。 妈祖得到宋元明清历代皇帝褒
封。全国沿海城市均建有妈祖
朝廷数次征召赛 不应命。顺帝年间(126一 144),
携弟子人今四川大邑鹤鸣山炼丹修道,尊老子为教 主,奉《道德经》为经典,撰《老子想尔注》(一 说为其孙张鲁著),创立了道教。入教时需交五斗 米以济贫困,俗称“五斗米道”。张陵被尊称为天 师,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