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思潮课件-第五讲 后殖民主义(09版)
思潮课件-第五讲 后殖民主义(09版)
⒋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⒈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非洲大陆。
此时的非洲正处在民族解放运动、反对西方殖民统 治、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 本土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同化”政策展开激烈批判, 以呼吁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护非洲本土文化的
尊严。于此,形成了一股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⒈东方学与东方主义
⑶机制:
即作为一种处理东方问题的机制的东方学。通过做
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事务进行裁判,
并以此为理论的、政策的依据,对东方进行殖民统 治。是西方用以控制、规划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机制。 也就是东方主义。
⒉显在的东方学和隐伏的东方主义
前者是指西方关于东方的知识,始终处于变
萨义德其书
• 《东方学》后殖民论述的经典与理论依据。主要内容:19世
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是没有真实根据,凭空想象出来的东 方,是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人民和文化的强烈偏见。西方 文化中对亚洲和中东长期错误和浪漫化的印象为欧美国家的 殖民主义提供了借口。 • • 《文化与帝国主义》从西方文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西方文 化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知识分子论》提出知识分子应该特立独行,不应该与当权 者妥协、誓从独立的角度提出批判。○
化之中。
后者是指西方人始终不变的居高临下的观察
东方的视角和对待东方的强者心态。
⒊东方学与西方殖民扩张
东方学的兴起与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掠夺之间是平行
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是:①东方学的 兴盛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不平衡相伴随。②东方学 的巨大进展与欧洲急剧扩张相吻合。 结论:政治与学术共同促成了殖民主义的历史。
文化之间的平等性。
⒉文本分析的研究方式
后殖民主义主要是通过西方国家的政府公文、考察
报告、探险家日记,以及小说、诗歌等各种档案、 材料、文献进行分析,探讨了文化帝国主义视野中 的东方形象的演变过程。 认为,地域的东方是一种客观实在,文化视野中的 东方是西方人的人为建构。
⒊试图超越民族主义的理论努力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初衷是重建西方文化世界中边缘
和中心的关系,而非维护东方国家的民族主义。 ①它希望面向未来,在建构性认同中确立民族文化 身份,在交流和沟通中展开民族文化建设。 ②不主张完全恢复东方民族在历史上的纯粹民族性 的、与世隔绝的文化。
第二节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二、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研究
⒈文化身份的内涵
⒉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扭曲和重建
⒈文化身份的内涵
所谓文化身份,牵涉三个方面的内容:角色
定位;自我的认同;他人的承认。这三个环
节相辅相成,构成了现实的、具体的文化身
份。
⒉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扭曲和重建
⑴扭曲:
观点:殖民者认为东方民族是次等的、不开化的原始 人,不具有自我理解、自我阐释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西方人要代替殖民地人民发言,殖民地人民应被动接 受西方人给其确定的角色,西方人要用西方的思想方 法理解东方,东方人也应该如此。 原因:西方代表现代,东方则代表传统。 结论:东方人除了重复西方,别无它途。
⒉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扭曲和重建
⑵重建:
民族文化身份的建设不应仅仅是恢复殖民主
义割断的连续性,而应是在异质文化的碰撞
和交锋中重建文化身份。
三、反本质主义的价值取向
⒈反本质主义的民族观
⒉面向未来的民族文化意识
⒈反本质主义的民族观
⑴不要把东方与西方的区分绝对化,在东方被扭曲
形象的前提下,拒绝求证什么是真正的东方。 ⑵不要执迷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目的:是要各文化之间进行理性的对话和沟通,而 不是否认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的不同的理论特征。
⒈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⒉文本分析的研究方式
⒊试图超越民族主义的理论努力
⒈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反殖民主义: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是控制、剥削和
掠夺,应同情和关注东方所遭受的压迫。但是,
西方人通过殖民给东方带来了文明和光明。
后殖民主义:①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批评。②
探讨了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③指出了
⒉面向未来的民族文化意识
⑴人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建构自己的文化身
份。
⑵建构应该有世界主义的价值取向。
原因:当今世界已经很难想像文化的本真性 和纯粹性。
第三节 对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评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论实质
二、社会作用 三、后殖民主义的局限
一、理论实质
⒈后殖民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种实践和
第五讲 后殖民主义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对后殖民主义的基本评价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的兴起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二、理论来源
三、基本特征
总的说,社会历史背景概言之就是西方对东方的殖民及其后果。
其借助的理论资源都属于批判理论。其基本特征是从既有的文
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
后殖民主义的大多数理论家都研究过马克思主义,有
些还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两篇文章对他们影响 很大,这就是《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 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另外,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看来,列宁的《帝国主义
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迄今对帝国主义阐释的最
为透彻的经典著作。
⒋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提出,不存在绝对
客观知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始终与权力纠 葛在一起。纯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所有知识的目 的都在于确证统治结构的合法性。任何话语都有虚 构的成分。 这些思想构成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前提。
三、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是指与历史上各种反殖民主义思潮
国运动的活跃分子。萨义德以他提出的 东方学最为世人所知。 1953年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 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 学位。之后多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 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也曾执教于约翰霍 • 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 2003年9月,萨义德因白血病在纽约逝世。
萨义德其人
• 据说,萨义德为表达对以色列的抗议和不满, 周末时曾坐着飞机从美国飞到巴勒斯坦,蒙 上面布,在街头向以色列的装甲车投石头。 周日晚再坐飞机返回美国,周一在课堂上批 评西方的东方学对东方的歪曲和肢解。武器 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被萨义德轮番使用。 (《读书》2008年9期P147)
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
在资本主义统治中,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 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不是通过外在 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 后殖民主义者由此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殖民主义的整 个过程,在后殖民时代,文化控制仍然是帝国主义在 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
⒈东方学与东方主义
⑵思维:
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它建立在东方和
西方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这些对立包括:①理性、发 达、文明、高级的西方与非理性、落后、野蛮、低级 的东方;②不断进步的西方与始终不变的东方;③自
我界定的西方与他我界定的东方;④主体的西方和客 体的东方;⑤普遍性的西方与特殊性的东方;等等。
后殖民主义过多地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
缺乏社会研究和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⒉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文化决定论
后殖民主义着重从文化方面批判欧洲中心主义,
在客观上往往转移了对全球政治、经济霸权的
关注,从而也就间接地维护了欧洲中心主义的
文化霸权。●
二、东方民族文化身份的研究 三、反本质主义的价值取向
一、对东方主义的批判
⒈东方学与东方主义
⒉显在的东方学和隐伏的东方主义 ⒊东方学与西方殖民扩张
⒈东方学与东方主义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有三层意思:
⑴学科: 即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门类的东方学。涉及所 有与东方有关的领域,包括从古到今的任何 已知的亚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第五讲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萨义德出版 的《东方学》一书为标识。
后殖民主义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则是在20世 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后殖民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问题。后殖民主 义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研究模式,并产生了广泛 的社会效应。
“后殖民”概念的所指
学研究、文本研究出发,走向文化研究。
一、社会历史背景
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国家关系的紧张
⒉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 方学术界 ⒊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的重新崛起 ⒋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 性的追寻○
二、理论来源
⒈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 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
后殖民概念有三层意思: ⑴用以指称曾经沦为殖民地而今已经获得独立的 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 子; ⑵用以指称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果的 反思、批判和研究。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 ⑶用以指称殖民主义时代结束以来的全球政治、经 济和文化格局。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
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内涵
扩展。
⒉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发生和兴起于西方社会,
同时又不无东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学术话语和
理论思潮
二、社会作用
⒈有助于西方社会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再认
识;
⒉有助于东方世界对东西方关系的再思考。
三、后殖民主义的局限
⒈研究仅停留于学术范围
⒉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文化决定论
⒈研究仅停留于学术范围
• 研究对象: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及其造成
的后果。 • 涉及学科:哲学、历史学、文学、人类学、心 理学、文化学。 • 主要问题:①文化与帝国主义;②殖民话语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