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测试范文软件测试需要些文档

软件测试范文软件测试需要些文档

软件测试范文软件测试需要些文档1、测试方案(主要设计怎么测试什么内容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经过分析,在这里可以得到相应的测试用列表)2、测试执行策略(可以主要包括哪些可以先测试,哪些可以放在一起测试之类的),3、测试用例(主要根据测试用例列表,写出每一个用例的操作步骤和紧急程度,和预置结果),4、BUG描述报告(主要可以包括,测试环境的介绍,预置条件,测试人员,问题重现的操作步骤和当时测试的现场信息),5、整个项目的测试报告(从设计和执行的角度上来对此项目测试情况的介绍,从分析中总结此次设计和执行做的好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地方和对此项目的一个质量评价)。

那测试用例要怎么写?从哪得来的那摘要测试报告是把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写成文档,并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为纠正软件的存在的质量问题提供依据,同时为软件验收和交付打下基础。

本文提供测试报告模板以及如何编写的实例指南。

关键字测试报告缺陷正文测试报告是测试阶段最后的文档产出物,优秀的测试经理应该具备良好的文档编写能力,一份详细的测试报告包含足够的信息,包括产品质量和测试过程的评价,测试报告基于测试中的数据采集以及对最终的测试结果分析。

下面以通用的测试报告模板为例,详细展开对测试报告编写的具体描述。

PARTⅠ首页0.1页面内容:密级通常,测试报告供内部测试完毕后使用,因此密级为中,如果可供用户和更多的人阅读,密级为低,高密级的测试报告适合内部研发项目以及涉及保密行业和技术版权的项目。

XXXX项目/系统测试报告报告编号可供索引的内部编号或者用户要求分布提交时的序列号部门经理 ______项目经理______开发经理______测试经理______XXX公司 XXXX单位(此处包含用户单位以及研发此系统的公司)XXXX年XX月XX日0.2格式要求:标题一般采用大体字(如一号),加粗,宋体,居中排列副标题采用大体小一号字(如二号)加粗,宋体,居中排列其他采用四号字,宋体,居中排列0.3版本控制:版本作者时间变更摘要新建/变更/审核PARTⅡ引言部分1.1编写目的本测试报告的具体编写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范围。

实例:本测试报告为XXX项目的测试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测试阶段的测试以及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需求(或达到XXX功能目标)。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经理。

提示:通常,用户对测试结论部分感兴趣,开发人员希望从缺陷结果以及分析得到产品开发质量的信息,项目管理者对测试执行中成本、资源和时间予与重视,而高层经理希望能够阅读到简单的图表并且能够与其他项目进行同向比较。

此部分可以具体描述为什么类型的人可参考本报告XXX页XXX章节,你的报告读者越多,你的工作越容易被人重视,前提是必须让阅读者感到你的报告是有价值而且值得浪费一点时间去关注的。

1.2项目背景对项目目标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

必要时包括简史,这部分不需要脑力劳动,直接从需求或者招标文件中拷贝即可。

1.3系统简介如果设计说明书有此部分,照抄。

注意必要的框架图和网络拓扑图能吸引眼球。

1.4术语和缩写词列出设计本系统/项目的专用术语和缩写语约定。

对于技术相关的名词和与多义词一定要注明清楚,以便阅读时不会产生歧义。

1.5参考资料1.需求、设计、测试用例、手册以及其他项目文档都是范围内可参考的东东。

2.测试使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指标、公司规范和质量手册等等PARTⅢ测试概要测试的概要介绍,包括测试的一些声明、测试范围、测试目的等等,主要是测试情况简介。

(其他测试经理和质量人员关注部分)2.1测试用例设计简要介绍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

例如: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因果图,以及用这类方法(3-4句)。

提示:如果能够具体对设计进行说明,在其他开发人员、测试经理阅读的时候就容易对你的用例设计有个整体的概念,顺便说一句,在这里写上一些非常规的设计方法也是有利的,至少在没有看到测试结论之前就可以了解到测试经理的设计技术,重点测试部分一定要保证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用例设计方法。

2.2测试环境与配置简要介绍测试环境及其配置。

提示:清单如下,如果系统/项目比较大,则用表格方式列出数据库服务器配置CPU:内存:硬盘:可用空间大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机器网络名:局域网地址:应用服务器配置…….客户端配置…….对于网络设备和要求也可以使用相应的表格,对于三层架构的,可以根据网络拓扑图列出相关配置。

2.3测试方法(和工具)简要介绍测试中采用的方法(和工具)。

提示:主要是黑盒测试,测试方法可以写上测试的重点和采用的测试模式,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是否遗漏了重要的测试点和关键块。

工具为可选项,当使用到测试工具和相关工具时,要说明。

注意要注明是自产还是厂商,版本号多少,在测试报告发布后要避免大多工具的版权问题。

测试分析报告1 引言1.1编写目的说明这份测试分析报告的具体编写目的,指出预期的阅读范围。

1.2背景说明:a. 被测试软件系统的名称;b. 该软件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安装此软件的计算中心,指出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1.3定义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问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列出要用到的参考资料,如:a.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列出这些文件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

2测试概要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每一项测试的标识符及其测试内容,并指明实际进行的测试工作内容与测试计划中预先设计的内容之间的差别,说明作出这种改变的原因。

3测试结果及发现3.1测试1(标识符)把本项测试中实际得到的动态输出(包括内部生成数据输出)结果同对于动态输出的要求进行比较,陈述其中的各项发现。

3.2测试2(标识符)用类似本报告3.1条的方式给出第 2项及其后各项测试内容的测试结果和发现。

4对软件功能的结论4.1功能1(标识符)4.1.1能力简述该项功能,说明为满足此项功能而设计的软件能力以及经过一项或多项测试已证实的能力。

4.1.2限制说明测试数据值的范围(包括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列出就这项功能而言,测试期间在该软件中查出的缺陷、局限性。

4.2功能2(标识符)用类似本报告4.l的方式给出第2项及其后各项功能的测试结论。

......5分析摘要5.1能力陈述经测试证实了的本软件的能力。

如果所进行的测试是为了验证一项或几项特定性能要求的实现,应提供这方面的测试结果与要求之间的比较,并确定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对能力的测试所带来的影响。

5.2缺陷和限制陈述经测试证实的软件缺陷和限制,说明每项缺陷和限制对软件性能的影响,并说明全部测得的性能缺陷的累积影响和总影响。

5.3建议对每项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如:a.各项修改可采用的修改方法;b.各项修改的紧迫程度;c.各项修改预计的工作量;d.各项修改的负责人。

5.4评价说明该项软件的开发是否已达到预定目标,能否交付使用。

6测试资源消耗总结测试工作的资源消耗数据,如工作人员的水平级别数量、机时消耗等。

能表达得有条理就可以了。

不必介意格式。

总结无非就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咯,本人什么时候参加了什么项目的测试这个项目是干什么的我在项目组中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通过这个项目我学习到了什么我要感谢谁谁谁我以后要在什么方面加强此致敬礼附件一X项目的测试工作到今天算是全部结束了,除了后期维护必要的一些回归测试和用户使用手册的撰写外,整个测试阶段告一段落。

从10月底进入项目,在测试经理的帮助下开始学着写项目测试文档,到根据文档的每日功能测试及回归测试,再到整个项目进行迭代后对测试文档的重新架构及整体回归测试,直至最后的统一交付测试,我个人提交总BUG数为244个。

在这244个BUG的提交和回归过程中,在测试文档的写作及修订中,我对整个项目的逻辑及架构逐步清晰,对项目之间所需的复杂交互的认识也越发深入,对项目功能逻辑上的测试如何进行也更加明晰。

下面我简单谈谈对项目的认识、经验和教训,以及对未来改进的一些建议!一、对项目的认识进入这个项目是在今年十月底,当时测试经理和C已经把Setting(当时是Admin)部分的测试结束了,所以我直接开始接着D的测试文档继续往下写(当时是从Revenue的Report部分开始,即现在的Report模块)。

因为跳过了逻辑部分,所以对整个项目逻辑理解很不够,开始写的测试文档也非常浅显,就是描述了一下页面布局。

这里我的感觉是,测试人员进入项目初期,项目经理有必要指派专门人员与测试人员沟通,帮助其理清整个项目的顺序逻辑。

当时C简单地跟我介绍了一下整个项目,我的感觉是沟通不够,对逻辑理解比较欠缺。

Report部分写完,就直接开始测试——用自己刚写完的文档进行测试,效果显然不够理想。

因为测试人员刚进行该模块测试文档的编撰,再让他对该模块进行测试,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测试人员会先入为主地觉得自己不需要按部就班地照着文档进行测试(因为文档就是自己写的)。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倘若测试人员在文档撰写上存在严重漏洞的话,他在测试时仍然不可能发现自己的漏洞所在。

所以我建议测试文档撰写人员与测试人员最好不要是同一个人,这样有助于发现测试文档构建的漏洞。

测试完Report后,紧接着开始进行Expense模块测试文档的撰写。

这时我开始接触到一些逻辑,即Expense与Setting部分联系的逻辑。

这时遇到的问题最多最杂,随时随地都需要与C,甚至项目经理进行沟通。

由于之前对主功能(Setting部分)的不熟悉,这种一边沟通一边撰写的测试文档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由于项目时间也比较紧,我需要在一周内完成整个Expense模块的测试文档,所以最终完成的文档很不理想。

这里我觉得还是之前沟通不到位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对整个项目非常熟悉的人来帮助测试人员理清整个项目逻辑再进行测试文档撰写,而不是一开始就撰写测试文档。

接着就是根据自己撰写的Expense文档对Expense模块进行测试,效果也不够理想。

这里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如果测试人员在初始进入项目时没有得到及时沟通,至少需要给他一周时间先对主功能(即Setting部分)进行完整测试,对照需求手册及主功能发现的BUG,对主功能进行深入理解。

Expense测试完成后,开始对整个项目进行回归测试。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理清了整个项目的逻辑,也开始试图修改以前的文档。

但由于文档量太大,文档结构不够清晰,时间也比较紧,修改难于进行。

大部分原因是我经验不足造成的,之前撰写测试文档时,思路过于混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导致最后文档难于维护和修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