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论语》读书笔记作者:孔子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6年1月内容提要:《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着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集而成。
以记录言谈举止的方式,真实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追求,以及关于人生、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主张,揭示出孔子思想的哲学内涵和逻辑依据,从而全面反映了由孔子开创的儒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构成方式。
《论语》共二十篇,虽呈现为零散的语录体形式,但孔子的思想脉络贯穿其中。
从对现状的批判,到提出目标清晰的政治理想,从人类本质的思考,到人生行为规范的制定,从治政措施到文明教化,从求学态度到认识方式,再加上从思想主干上孳生出的各个分支,孔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孔子思想的完备结构,在《论语》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内容摘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2)(看法:这句话从小就在读,虽明白其含义,但有时仍不能完全做到。
尤其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P2)(看法: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这是永远都无法回报的。
不孝敬父母的人,永远不能和他做朋友。
尊长爱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
所谓“仁、义、礼、智、信。
”有可能是当时缺失的东西。
当时乱世,缺失的东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东西也多。
当今社会亦是如此,问题严重了,就会被重视起来,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视的,恰好是人们缺失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3)(看法:每天数次自我反省,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曾子前两个问题可以说都是在反省为人处事方面,最后一个问题说的是学业方面。
可见儒家重视真诚守信的相处之道,这也是与人交往的根本。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P3)(看法:这句话从三个方面阐述治理国家之道:严肃治世并有诚信;节约财用并爱护百姓;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
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做事严肃认真,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也是对社会和群体的敬畏和尊重;严守信用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立人之本。
古人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现代人能够做得很好更不容易。
注重节俭,这是一种美德,爱护员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
使民以时,这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尊重农民生活规律的科学做法,我们现在可以把它推广到各个领域,那么这个词就是符合时宜地做事,根据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利的条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P4)(看法:古人认为做人首要的是孝,所谓的百善孝为先。
孝表现为爱父母,尊重父母、顺从父母。
出门前向父母道声别,回家向父母打声招呼,父母需要照顾时必须在身边照看一下。
生活中的尊重礼节必须要做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可以温顺地交流,当父母有错时采取温驯的方式指出等。
在外面要尊重兄长,可以推广到年长的朋友。
谨慎处事、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修养,对待人和事要讲究诚信,不欺人不欺已。
博爱众人,与人为善,与修养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交往成为朋友。
在做人和做事上有余力之后,就可以学习种文化知识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P6)(看法:“温良恭俭让”是美德,温,待人温和;良,做人善良,与人为善;恭,待人恭敬;俭,是指俭朴,当今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做到生活俭朴而不浪费又不吝啬很困难;让,指谦让,做到谦虚忍让,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很难做到谦让。
在当今社会,践行“温、良、恭、俭、让”这些修养的美德,要讲究度,不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一味地严格要求自己。
当时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与现代社会环境不一样。
不合时宜地照办于已于人是有害的。
“温、良、恭、俭、让”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比较高的要求,对平常人不可苛刻。
提倡的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做到。
道德标准应符合国民的实际素质,更要符合一个国家的国情,否则只会增强人们的精神负担。
制定制度时不能按照道德标准去定,尤其不能按崇高的道德标准去制定。
道德靠的是个人修养乃至整个民族修养,不是靠强制性的约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P8)(看法:好学而不求安居富足,超越利益追求精神食粮,现在好像已经很少能见到有这种心态的学者了,所谓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才是治学的正道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P11)(看法:政令和刑法只是制约民众的一种手段,或许可以减少犯罪,但是人心没有得到教化,人们依然没有羞耻心。
用道德和礼教来引导民众,使其有羞耻心,不仅能够约束行为,还能够净化内心,自我约束。
可见文化传播、道德建设、思想教育是多么重要。
)问孝(P12-P14)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看法:四个人,四次问孝,孔子的回答不尽相同,总结来说是父母健在时,以礼相待,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不让他们担心,和颜悦色的用真心孝敬父母。
父母去世要按照礼安葬他们,按照礼祭祀他们。
从当今社会来看,父母去世以后依礼安葬和祭祀他们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是父母健在时却很难做到孔子所说的孝。
首先,社会竞争的压力造成子女很少能有时间陪父母,更别提去了解父母的想法,连见面都难,更不要说照顾了;其次,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和思路,父母的想法不一定能得到子女的认可,所以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是很难做到的。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P18)(看法:这句话适用于仕途,与做学问不一样,所谓“言多必失”,在官场一个人话说多了不一定是好事情,要谨慎行事,明辨忠奸,会察言观色。
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这样就离仕途不远了。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P24)(看法:体现出孔子节俭的主张,孔子是一个很重礼的人,但在严守礼制和节俭中,他选择了节俭。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P26)(看法:这句话揭示了礼的本质,即为仁义,以仁义为出发点的礼才是真正的礼。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P38)(看法:只有仁者能真正的喜爱人,能真正的厌恶人。
有些人好像很喜欢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别人,尤其在网络环境中,“键盘侠”混迹于各种话题。
真正的仁者是不会轻易评价别人的。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P41)(看法: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心怀恩惠。
一个人如何看待问题与这个人的境界有很大关系,做人一定要打开自己的格局,开阔自己的视野。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P42)(看法:不要愁没有职位,应该愁自己用什么胜任其位。
不要愁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求自己能有什么可以使人知道的。
认识自己很重要,努力提高自己比抱怨怀才不遇更重要,永远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P43)(看法:通常见到比自己能力强,有贤德的人,我们只会羡慕甚至嫉妒,然后找各种外界因素来当借口,说明自己为什么不如人,很少有人会以之为榜样,向他学习。
而见到不贤或者不如自己的人就会去笑话别人,很少有人能做到反省自己。
孔子的话告诉我们,见到贤或不贤的人都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P54)(看法:学习要勤奋认真,脚踏实地,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敏而好学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人不可能样样都会,总有不懂的要请教别人,真诚的向别人请教,自己才能得到提高。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P63)(看法: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不仅因为他好学或学业上的成就,还因为他良好的修养,不迁怒于别人,犯过的错误不会再有第二次。
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不顺心的事,往往会迁怒于别人,这样自己可能会有所疏解,但是会影响更多人的心情。
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我们应该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不再犯第二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P68)(看法: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提到颜回,孔子总是赞不绝口。
穷困困不住一颗悠然自得的贤者之心,外在环境和物质条件不是决定一个人快不快乐的根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P70)(看法:君子既能高雅,也能接地气,两者兼备才能有血有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P74)(看法:这是《论语》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中庸”这个词,但孔子的很多思想都体现了中庸的道德主张。
中庸的根本精神是避免极端,体现了真理的本质,体现了真理在实行中的适度和协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P78)(看法:这句话是孔子道德修养的体现。
默默地把所见所闻记在心中,努力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都是很难做到的。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很容易失去耐心。
我们应该找到自身的不足,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获取知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P80)(看法:这句话说明了孔子教导学生的标准,也说明了应该怎样求学。
首先要有求知欲,有努力学习的态度;然后要能有自己的理解,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还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够举一反三。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