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

教育思想史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古代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私塾与蒙学教材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与学校”颜元的教育思想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孔二,论教育作用与地位①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丘②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四,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育五,教学内容——袭用“六艺”之名,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实①因材施教践六,教学方法②启发诱导与③学、思、行并重教④由博返约育七,道德教育——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思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想八,论教师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九,历史影响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两大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⑴创办私学(最初始于30岁)教学活动一个很大特点是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其所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学校;孔丘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开创了中国古代教育历史的新纪元。

⑵《诗》、《书》、《礼》、《乐》、《易》、《初秋》儒家私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其思想还散见于《左传》、《国语》、《孟子》、《荀子》、《墨子》等二,论教育作用和地位⑴教育的社会功能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人口、经济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

首先是“庶”,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民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民众受政治理论教育。

肯定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

根据“习相远”,孔子认为: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②主张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这一思想可以看作是终生教育的理论渊源(“少若成天性,习惯之为常”)。

三,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四,“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五,教学内容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纳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有所创新,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做了调整,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所谓“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

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教学内容存在三个方面的特点:①偏重社会人事;②偏重文事;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六,教学方法孔子本人的自学过程和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经验都表明了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㈠因材施教——我国孔子首倡,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成长。

㈡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要几十年);主要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关键: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适时施教成败的其次:难度适宜核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经过相当时间还想不通时,就可以去启发;学生虽然经过思考,又有所体会,却不能用恰当的言辞表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去开导他。

开导之后,让学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老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㈢学、思、行并重——孔子进行教育的主导思想,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重视复习;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㈣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亦即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以贯之”七,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以“礼”和“仁”为核心君子应有的道德品质:仁、知、信、直、勇、刚;“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由密切的联系。

①立志。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义也”,“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②克己。

用于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达到消除矛盾的目的,使个人的行为符合力度要求。

③力行。

“言必行,行必果”,“力行近乎仁”④中庸。

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

⑤内省。

孔子认为不论道德认识还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内省依靠的是自觉,即“一日三省吾身”。

“三人能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⑥改过。

八,论教师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

主张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最宝贵的品格)——首要条件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九,历史影响孔子,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变革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

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对教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孔子创办了私学,规模巨大,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放到平民阶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整理和编撰了六经,并把它作为教育内容,保存和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之一,具有科学性,教育也被后来的统治者所重视。

提出“性相近,习相远“,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由博返约、因材施教等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对教师素质的论述,对现代的教育教学有指导意义。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一,思孟学派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轲的教育思想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四,“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一,思孟学派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轲,后人把子思、孟轲并称为思孟学派。

孟子一生崇拜孔子,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这一派继承了孔丘的“仁学”思想,提出充分肯定人的主观作用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是儒学八派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对孔学贡献最大,一直被后世封建统治者看作空门嫡传和入学正统,孟子被宋明理学家奉为“亚圣”。

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性的问题,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普遍注意的问题,把人性问题视为教育、政治问题的依据和起点,这是孟轲思想的特点。

性善论是孟子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论述教育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

性善论的内容:孟子所说的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性善论的理论价值:①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人皆可以为尧舜”;②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人所固有的仁义礼智是进行教育的依据。

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回复已经失去的善性,“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最有效的手段是教育。

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生而就有的“良知”、“良能”,“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务的。

即人道,是人的本质,也表现了人的生活的特点“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

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四,“大丈夫”的人格理想⑴“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⑵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

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处。

自得之,则居之安。

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指出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

主张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上升到理性学习。

这种观点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

荀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况①“性伪之分”的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②“性伪之合”教③“化性起伪”育三,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思四,以儒经为教学内容想五,“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六,论教师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荀况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思想的理论总结着。

他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完全相反的教育“外铄论”,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荀况重视以儒家经籍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他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结合当时的形式,对孔子所编订的“六经”进行了继承和改造。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荀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善。

㈠“性伪之分”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

指人的先天素质、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人的自然状态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荀子并非是简单而绝对的性恶论,而是一种“人性恶端说”。

㈡“性伪之合”——表现了荀子在人性与教育问题认识中的平等观念虽然“性”与“伪”是有区别的,甚至是对立的,但二者又是联系与统一的,因为“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涂之人可以为禹”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三者之间协调有序,人才的造就就成为可能了。

荀子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化性起伪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人的贵贱、智豫、贫富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其次,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人不是被动的受环境的影响,人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自己的本性得到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