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宵节习俗各地不尽相同

元宵节习俗各地不尽相同

元宵节习俗各地不尽相同元宵节习俗各地不尽相同元宵节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北京】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

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

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

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

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xx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

xx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临近元宵这几天,xx市xx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

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

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

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

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

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山西省】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

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

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

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

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

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彩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

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

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

办大型灯展。

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

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山东省】xx市附送:元宵节习俗和由来元宵节习俗和由来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灯会时间一般都从正月十三开始,到十八止,为时6天,十三谓之试灯,十四至十六谓之正灯,十七以后谓之残灯,十八日落灯,整个灯节活动才基本结束。

设盛馔以供祖先,在墓上插竹,悬纸灯,叫“点坟灯”。

灯会时间一般都从正月十三开始,到十八止,为时6天,十三谓之试灯,十四至十六谓之正灯,十七以后谓之残灯,十八日落灯,整个灯节活动才基本结束。

有些地方把元宵活动和该地市集结合,便于农民购买东西。

每逢元宵,民间以“麻心汤圆为食”。

以糯米粉为原料,捏成桂圆大的粒,放入芝麻、猪油、白糖做成的馅,煮熟后又在汤里放入白糖薄荷,其特点是色白、汤甜、香味可口,一口咬进去,皮软有弹性,猪油都冒出来,又甜又香又清味,吃后满口是香。

上元节之夜,有些人家“炒糯谷,爆为花,以卜丰稔,名曰‘花稃’。

”(俗语叫“打哮薄”)。

妇女农家请紫姑及簸箕神,以卜诸事休咎。

凡是11岁到16岁的姑娘,元宵节前都要亲手做一只绣鞋,在元宵节夜里,把这只鞋同几小碟切成细丝的祭品,如红的萝卜丝,绿的芹菜丝,白的大蒜头丝(象征各色丝线)等,到村口茅坑边祭拜董四娘(传说中为绣花遇难的姑娘),一边祭拜,一边念着:“董四娘呀董仙师,教我绣花好花样,教我上鞋好鞋跟,教我织布好制衣。

董四娘呀供上头,教我提笔画花画柳画云朵,教我挑,教我绣,精通女艺。

”后来,女孩子觉得在田村外茅坑边祭拜,一是抛头露面,二是刮风下雨不方便,就把供奉的地方改在自己房间床前的踏板上了。

因为踏板一侧过去是置放马桶的,这马桶就表示茅坑了。

元宵节煮黑豆抛梁上以辟鼠,曰“打老鼠眼”。

设盛馔以供祖先,在墓上插竹,悬纸灯,叫“点坟灯”。

屋内、井、灶、门、厨,皆燃红烛,叫“间间亮”,又曰“照耗”。

“伴灯馍”流行于陕西铜川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在自己房屋里,设香案点烛焚香,鸣放鞭炮。

屋内处处点灯,灯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花馍,称为“伴灯馍”。

“点火塔塔”是流行于陕西省榆林地区XX县的民间节日娱乐习俗。

点火塔塔的时间在除夕夜和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内。

春节前家家户户将捡拾好的大量煤块,摞成平整的方形。

然后在门口前垒成3~4米高的火塔塔,其中有圆锥形,有四棱分明的大雁塔形,也有底座为正方形,上端为圆锥形的。

火塔的中间可以放置柴木,底部有通风口,俗名“炉炕”,必须正对家户门。

除夕夜或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点火塔的时间是在零点至一点。

一般是先放鞭炮,由户主点火,约两小时后,可将塔身烧得通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