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汉语文选

《古代汉语》文选学习《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

宦子骤谏。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晨往,寝门癖矣。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

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

”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不君:言行不符合为君之道。

厚敛:重税。

雕:刻画。

辟:避。

宰夫:厨师。

胹(ér):煮。

熊蹯(fān):熊掌。

畚:以草索制造的容器。

载:戴,以头顶物。

士季:春秋晋国大夫。

士之孙,名会。

因先后受随邑(今山西介休东南)、范邑(今山东梁山西北),又称随会、随季、随武子、范会、范季、范武子。

襄公卒,他与先蔑受赵盾命,入秦迎公子雍归国为君。

灵公立,盾拒公子雍,士季奔秦。

他为秦谋划,晋国畏惧,设计迎回。

景公三年(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惟他所率上军不败而退。

七年,率师灭赤狄之甲氏(在今河北永年东北)、留吁(今山西屯留南)、铎辰(在今长治)。

归,升任中军。

后聘周,修改法律。

八年,致仕退休。

入:采纳、接受。

谏而不入:士季此话的主语是“赵盾”。

莫之继:无人可继续进谏。

三进:始进为入门,再进为由门入庭,三进为升阶当霤。

溜:即霤,屋檐下接水长槽。

而后视之:按照《燕礼》规定,士会始进入门后,晋灵公要“降立阼阶之东南”,面朝南,迎接士会来到。

〔51〕引自《诗经·大雅·荡》。

〔52〕固:保障。

〔53〕引自《诗经·大雅·民》。

衮(ɡǔn):天子及上公的礼服。

职:适,恰。

阙:同“缺”。

仲山甫:即仲山父,西周宣王时大臣。

受封于樊(今陕西西安南),故又称樊侯、樊仲甫、樊穆仲。

〔54〕衮:以衮服比喻晋国政权。

〔55〕鉏麑(chúní):又名鉏麛、沮麛、鉏之弥,晋国武士。

贼:刺杀。

〔56〕辟:开。

〔57〕盛服将朝:穿戴好朝衣朝冠将朝见晋君并参与朝议。

〔58〕假寐:闭目养神。

〔59〕槐:赵盾家庭中之槐树。

〔60〕提弥明:又作祁弥明、示眯明,赵盾的车右。

〔61〕爵:饮酒器。

三爵:往爵中三次注酒。

过三爵非礼:古代国君设宴款臣,其中的小饮酒礼即小燕礼,饮酒不过三杯。

〔62〕嗾(sǒu):使唤犬。

獒(áo):长四尺的猛犬。

〔63〕田:田猎。

首山:即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64〕舍:住宿。

翳桑:地名,在首阳山区或其附近。

〔65〕箪:竹编的圆筐,用于盛放食品。

〔66〕橐(tuó):袋子。

〔67〕与:参与。

介:甲士。

〔68〕倒戟:倒戈反击。

公徒:晋灵公的伏兵。

免:赵盾得免于死。

〔69〕名居:姓名与居地。

〔70〕赵穿:晋国大夫,赵盾族弟。

桃园:园名,其地不详。

〔71〕山:温山,在今河南修武北五十里。

〔72〕我之怀矣,自诒伊慼:未收入《诗经》的逸诗。

王肃以为此即引《诗经·邶·雄雉》之诗句。

《雄雉》有句为“我之怀矣,自诒伊阻”,仅一字之差。

怀:怀念。

诒:遗。

慼(qì):忧愁。

〔73〕董狐:即太史。

〔74〕不隐:不隐瞒赵盾之罪行。

〔75〕为法受恶:为史法受弑君之名。

《老子》三章(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老子》介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该书用道(自然规律)来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正反两个对立的方面组成的,对立的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在物质生活方面该书强调知足寡欲,在思想方法方面宣扬贵柔守雌,在政治方面由于憎恶当时的黑暗现实而主张“损有馀而补不足”,希望返回到古朴落后的“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

《老子》的作者并非老子本人,一般认为是老子的后学根据老子的遗说发挥补充而成,其成书年代一说在战国时期,一说在秦汉之间。

关于老子其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楚国人,与孔子同时,姓李,名耳,字伯阳,即老聃(dā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东)人,曾作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也有人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人,如近人梁启超、今人冯友兰、范文澜即持这种看法。

《老子》的重要注本有魏王弼《老子注》(《四部备要》本、《诸子集成》本)、后人假托的“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四部丛刊》本)、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及今人任继愈《老子新译》(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②,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⑤,生而不有⑥,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⑦。

1【注释】①天下二句: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话,这就说明有了丑的存在。

斯:指示代词,这,这就。

恶:丑。

已:句末语气词,作用用“矣”。

②有无相生:“有”和“无”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有”和“无”。

难易相成:“难”和“易”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难”和“易”。

相成,相互促成。

③长短相形:“长”和“短”相互依存而显示出了“长”和“短”。

形,体现,显现。

高下相倾:“高”和“下”相互依靠而显示出了“高”和“下”。

倾,本指位置高的物体倾压在位置低的物体之上,这里义为依靠。

④音声相和:“音”和“声”相互配合时而显示出了“音”和“声”。

音、声,乐器发出者称“音”,人唱出者称“声”。

一说“音”指声的组合,“声”指简单的发音,见任继愈《老子新译》。

和:和协,配合。

前后相随:“前”和“后”前后相连而显示出了前后。

随,依随,连接。

⑤处无句:以“无为”的态度去处事。

处:对待,办理。

无为:不做事,只是适应事物的发展。

作:兴起,出现。

不辞:不拒绝,即顺应客观的变化。

焉:兼词:相当“于之”,其中“之”指世上。

⑥生:指出现的事物。

有:指据为已有。

⑦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唯:连词,因为。

不去:指功绩不会失去。

(二)三十辐共一毂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

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2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三)小国寡民【题解】本篇为《老子》第八十章,内容反映了老子向往古朴原始社会的政治理想。

老子厌恶当时的社会现实,认为造成社会灾害的原因是文字、交通工具、兵器等,因而主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使这些东西派不上用场,并希望人们看重生命,自得其乐,不必远游。

小国寡民①。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②。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③。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④。

甘其食,美其服,安服居,乐其俗⑤。

邻国相望,鸣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注释】①小、寡:均为使动用法,使……小,使……少。

②什伯之器:功效十倍百倍的器具。

什:十倍。

伯:通“佰”,百倍。

重死:看重死亡。

重,意动用法。

③舆(yú):车子。

所乘之:所字结构,乘坐的必要。

所陈之:所字结构,陈放的地方。

④结绳:传说在文字产生前用结绳来记事。

用之:指记事。

之,义较虚,作用在于凑足一个音节。

⑤甘、美、安、乐: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论语》四章《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是诸子散文中最早的作品,全书用语录体写成,所以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语言古朴。

全书共二十篇,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教育思想和品德修养,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本讲是古代汉语文选。

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件的提示,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论语》四章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并熟读文选,培养自己的古代汉语语感。

(一)吾十有五志于学【题解】本篇选自《论语·为政》,文章反映了孔子在不同年龄段所达到的境界。

宋邢昺疏:“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⑥。

”4【注释】①有:古汉语中整数与小一位的数字之间加“有”,义同“又”。

②立:指立身。

或说指学成了礼。

《泰伯篇》:“立于礼。

”《季氏篇》:“不学礼,无以立。

”或说“立”指学成五经。

刘宝楠正义:“《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且耕且养。

三年而通一经,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

’”③不惑:指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物所迷惑。

朱熹集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

”刘宝楠正义:“四十不惑者,子曰:‘知者不惑。

’《礼·中庸》云:‘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此即不惑之事。

”④天命:邢昺疏:“命,天之所禀受者也。

”刘宝楠正义:“天命者,《说文》云:‘命,使也。

’言天使己如此也。

”⑤耳顺:邢昺疏:“顺,不逆也。

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

”刘宝楠正义:“焦氏循《补疏》:‘耳顺,……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

顺者,不违也。

舍己从人。

故言入于耳。

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