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思维一、发现孩子的思维力思维就是推想。
思维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即人们可以通过思维,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一般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完整的反映。
思维是大脑活动的形式,但也必须有材料基础。
思维材料有两种,一是语言,二是形象,即所说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孩子一般很怕写作文,为什么呢?没有写作基本功和没有生活积累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差。
孩子一般怕做数学中的应用题,这又是为什么呢?数学基础不扎实,文字理解力低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抽象思维能力差。
有些父母信手拈一个题目,让孩子写篇文章,那是肯定不行的。
因为孩子对此没有形象的了解,要写成文章谈何容易!家长在孩子做数学应用题时,可以适时帮助他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对题目分析、剖析,这样再解题就不难了。
一般说来思维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训练与培养。
但并不是说只要对孩子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开发、训练与培养,就一定会使孩子具有高水平思维能力。
因为这首先要看孩子是否具有高思维能力的潜能,此外,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开发、训练及培养途径和方法。
所以说在开发、训练及培养孩子思维潜力时,首先要发现孩子是否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
当然无论怎样,对孩子的思维能力都有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但有特别的刻意与一般的区别。
下面对具有高思维潜力孩子的思维活动表现特征介绍一下:1. 思维范围比较广阔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在考虑问题时,能够全面地看问题,能考虑到各种有关的因素,不只是看到某个单独的因素,能够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去分析、综合、比较,从而找出事物的本质来,而不会被外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2. 思维过程善于独立进行独立思考是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的标志之一。
遇到难题,不是马上问老师、问父母,而要自己先苦思一番。
而且,这类孩子在思考问题上不盲信他人,且不易接受别人的暗示或影响,也不易动摇自己的观点。
3. 思维速度敏捷,思维方法灵活思维敏捷的特点在于这些孩子能够很快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关键,迅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路灵活的表现在于,这些孩子不墨守陈规,而是善于打破常规,因地制宜地按照不同的条件、时间、材料、对象等去灵活地改变思维的方法和方式。
鉴别这两类思维方法的最好办法是观察孩子的解题过程。
思维敏捷而又灵活的孩子,看到一道题后,先看题目的已知要求,然后去理解题目的内容。
经过这些准备后,他会选择方法去解题,一旦发现此种方法不行,则立即放弃而去寻找别的方法。
而一般孩子则见题就“套”,试图解决出这道题,“套”不上,则弄得满头大汗、懵头转向,很长时间还是解不出来。
发现孩子属于前一类型,则应该鼓励他,加快向这方面继续发展。
发现孩子属于后一类型,则应让他向前一类型发展,摒弃因循守旧的毛病。
4. 思维程式逻辑性较强有些孩子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老是东一榔头西一杠地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思维较强的孩子则能准确无误、层次清楚是叙述问题。
这说明思维能力较强孩子的标志之一就是思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思维具有逻辑性,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遵循逻辑规律而进行有理有据的判断和推理。
即能从已知的事实中推出新知识,得出一个结论的能力。
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能一下子说出问题的答案,一般的孩子也许要用手指头或者摆出铅笔、橡皮等物品,作一番比较以后才能回答。
前者用的是逻辑推理,后者是直觉推理。
上述几点是具有较高思维才能潜力孩子的重要标志。
下面向父母们介绍一些思考试验的方法:⑴检讨你自己对思考的态度。
不要误认为聪明的孩子就一定善于思考。
事实上,聪明人可能拙于或懒于思考,因为他们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
而反应迟缓的孩子却往往能说出一些有深度意见。
检讨,是思考试验的评判原则。
⑵及早开始。
父母或是老师,经常朗读一些简单的诗歌给孩子听,启发他们的思考。
及早,是思考试验的时限。
⑶给孩子一些思考的题材。
跟他们一块看书,陪他们看电视。
然后讨论你们的感觉。
题材,是思考试验物质基础。
⑷全家动员。
几个人闲聊时最能诱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即使是年龄最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应该让他说出来,大人应该听取。
这并不需要正式的课程。
一家人吃饭时,谈谈白天发生的事,就是一个指导如何思考的绝佳机会。
环境,是思考试验的一般条件。
⑸说笑话。
有幽默感的孩子,会灵活地从不同角度看事物。
比方说,文字游戏和双关语能令人发笑,因为那是从另一角度去看某个字词。
中国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是一个例子。
幽默,是善于思考的结晶。
你一旦在家中造就了刺激思考环境之后,就可以展开第二个步骤,用下列方法试验孩子明辨深思。
⑹提出不落俗套的问题。
这类问题:如果汽车都漆成黄色,利弊何在?(利:都漆成黄色车会比较便宜。
弊:在停车场找不到自己的车)有助孩子思考的问题,并不是那些好像“成吉思汗的军队何时入主中原”之类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而是能引导兴趣、令人百思不解、不易解答的问题。
而且答案可以有很多个。
不落俗套,是善于思考的体现。
⑺说话精确。
精确用词不但可以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使思想更清晰。
试试在家里玩这个游戏:将一个孩子双眼蒙着,叫另一个孩子描述两幅类似的画。
然后拿下孩子的蒙眼布,问他刚才描述的是哪一幅画。
这个游戏设计者认为,描述图画的孩子所用的词句往往极为含糊,不能给蒙眼的孩子任何有用的提示,这种试验不但能训练孩子说话更精确,也能使听者得出必然反应。
⑻多听别人的意见。
孩子往往是这样的:把自己的想法急急说出来,说完了又再把自己刚才说过的重复一遍。
对别的意见充耳不闻,就会变成故步自封,吸收不到能扩展视野的东西。
在做思考试验时,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多听别人的意见,是善于思考的标志。
⑼写下来。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我不写下来不知道自己的想法。
”鼓励子女写日记吧,写作是严格的心智训练,也是练习思考的好方法。
事实上,写作就是思考试验。
⑽未雨绸缪。
鼓励子女凡事都考虑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后果,子女经常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是“那会怎样?”“逃课、不参加考试,会怎样?”未雨绸缪,是善于思考的规则。
⑾学习。
学习是善于思考的源泉。
思考不能代替知识,知识也不能代替思考,发展心智,两者不可或缺。
⑿努力不懈。
孩子不会一夜之间就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
思考需要练习,但绝对值得。
坚持不懈,是善于思考的先决条件。
⒀注意训练孩子多用脑思考。
父母应重视孩子勤动手的训练。
双手的活动是由大脑神经支配的,勤动手就可以使更多的信息不断地、反复地刺激大脑细胞,促使孩子的智力发展。
教育专家认为,手和脑有很密切的关系,孩子的双手掌握技巧越高明,就表示越聪明。
⒁给婴儿想要的东西时,先给他一个“小小的难题”。
出生后7个月时,婴儿会爬向母亲或喜欢的玩具,这表示婴儿已开始积极地关心周围的事物。
此时的反复行动能促进脑神经的发达,是开始试验婴儿思考能力的最好时机,即使是一些微小的运动或游戏,也能促使其思考力的萌芽。
例如在6个月大的婴儿面前,把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藏在纸下或被子里,让婴儿试着找找看,然后,掀开覆盖露出玩具来,再和婴儿一起发出喜悦的声音。
也就是在游戏中给婴儿一个“小小的难题”,培养其记忆与预测能力。
像这样重复不断的游戏,是刺激婴儿发育的最佳催化剂。
思考试验的一般要求有二:要求一:想得活。
想得活,是指思维灵活,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并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灵活的孩子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遇到问题,能提出多种方案,从中选择较优秀的方案。
司马光砸缸救人,就是思维灵活的生动例子。
他并不是只想到把人拉起,而想到水的流失会使落水的孩子自然得救。
要想孩子想活些,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办法。
①鼓励孩子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如可以问孩子,一块砖头有什么用处,书用什么材料制造?同一道作文题,鼓励孩子写出不同的文章;数学课中,已知基本条件,鼓励孩子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些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灵活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灵活地寻找解题的方法。
②帮助孩子在学习时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
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要鼓励孩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说明;学习了新的原理,要鼓励孩子用它来说明尽可能多的现象。
如,孩子学习了杠杆原理,就要让他说明尽可能多的杠杆现象,要孩子认识火钳、老虎钳、剪刀、理发刀等之间的差别与共同性,使孩子所知识学活、用活。
③让孩子经常考虑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问题。
让孩子懂得,雨水过多可以引起粮食减产、江河暴涨、山洪暴发和泥石流、交通中断等多种结果。
灵活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品质。
只要经常训练,孩子想问题时的思路会变得愈易开放,灵活度也不断提高。
要求二:想得深。
想得深,就是要让孩子思维具有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深刻的人常常能从一个细小的现象,发现事物的性质,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形成概念的能力和抽象推理的能力。
数学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孩子思维深刻性的基本手段。
思维培育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要从小让孩子学习数数,使孩子初步认识数的意义。
使孩子懂得10表示10个,可以是10个苹果、10个李子或10个人。
进一步,可让孩子懂得二分之一、0.5的意义。
让孩子理解二分之一代表半个西瓜、半个苹果、半本练习本等。
②要努力让孩子建立数序的概念。
数有大小,自然数的大小容易理解;而分数、负数的大小则不易理解。
父母要训练孩子懂得12、13、14的大小和-1、-3、-7的大小比较。
③培养数的分解组合能力。
要让孩子熟练地领会10可分成几组数,100可分成几组数。
④要培养孩子数学原理的抽象能力。
如,让孩子领会3个苹果加5个苹果与5苹果加3个苹果的结果是一样的,进一步让孩子领会a+b=b+a.。
孩子由具体运算到类型概括,总结出一般性的算术原理,有利于归纳、概括能力的提高。
⑤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让孩子想出一个合适的题目;给孩子讲一个寓言,让孩子领会寓言说明的道理。
这种方法能培养孩子概括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
二、孩子的思维力发展状况2周岁的孩子开始能用词对一类物体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产生最初的概念。
例如,孩子可以舍弃车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差别而把“车”这个词作为各种车的标志。
3~4周岁的孩子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不但接触家庭和幼儿园的各种事物,还接触到更广泛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知识经验也随之丰富。
同时,孩子的认知兴趣也日益发展,表现在孩子关于“怎么样?”“为什么?”这一类的发问上。
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在他的经验范围以内,而且又是他熟悉的事物,开始有可能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
如,3周岁孩子可猜出像关于“花生”、“星星”之类的谜语。
3、4周岁的孩子往往一面动作一面语言,语言的计划作用很差。
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5~6周岁,随着孩子知识经验的增长,语言、特别是内部语言的发展,孩子认识活动中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成分开始逐渐增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