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食品安全性问题第3次课2

第二章食品安全性问题第3次课2

• 天然橡胶为天然的长链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是对人体无毒
害的,其主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在于生产不同工艺性能的 产品时所加入的各种添加剂;
• 合成橡胶是由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影响食品安
全性的问题和塑料一样,主要是单体和添加剂残留。有毒 性的成分包括硫化促进剂,抗氧化剂和增塑剂。
• 三、纸和纸板包装材料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 食品保鲜膜按材质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种类。PE和PVDC是
安全的。PVC被广泛地用于食品、蔬菜外包装,它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 产品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致癌作用),二是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加工助剂(向食品中迁移)。
• 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工作人员提醒,家庭选购安全的PE保鲜膜一般有三种方法:
第二 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植物具有耐贮藏等良好性状,可延长转基因食品保 存时间,此外还能抗干旱、耐盐碱、抗重金属,这些高产量转基因品种能提 高土地利用率,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物需求的矛盾。
• 7、钙缺乏:
•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骨软化、骨骼变形,佝偻病。成人:
骨质疏松症。
钙过量摄入
⑴ 肾结石
⑵ 骨硬化(大量钙摄入使降钙素分泌增加)
阜阳奶粉事件
2004年5月,安徽省阜阳市对当地2003年3月1日以 后出生、以奶粉喂养为主的婴儿进行的营养状况 普查和免费体检显示,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营养 不良的婴儿229人,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189 人。
危害
PVC食品保鲜膜致癌事件
• 2006年10月15日,一则关于“日韩致癌保鲜膜(PVC)大举进入中国超市”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
广泛关注。此后,PVC保鲜膜是否有毒的争论屡现报端。
• 10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对44种PVC食品保鲜膜进行了专项国家监督抽查后,给出了权威说法:
PE、PVDC保鲜膜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不过,一些主要用于外 包装的PVC保鲜膜含有对人体造成致癌作用的物质。
90天出现解剖学改变;100天可死亡。
• ⑴ 早期症状:体重减轻、四肢无力、衰弱、肌肉关节疼痛。成人齿龈松动、
肿胀、感染发炎。
• ⑵ 出血:全身点状出血,起初,毛囊、齿龈,发展可见皮下组织、肌肉、关
节、腱鞘等处出血、血肿、淤斑;内脏、粘膜出血(鼻衄、血尿、便血、经 血过多等);重者,心包、胸腔、腹腔、腹膜、颅内出血。
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这两种增塑剂;
• 国外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增塑剂可导致动物存活率降低、体重减轻、
肝肾功能下降、血中红细胞减少,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科研人员通 过动物的胚胎毒性研究还发现,增塑剂还能导致动物仔胎的腭裂、脊柱 畸形、心脏变形、眼睛缺陷、指或趾畸形、肢变形等严重后果。
• 造纸的原料主要有木浆,棉浆,草浆和废纸,使用的化学辅助原
料有硫酸铝,纯碱,亚硫酸钠,次氯酸钠,松香和滑石粉等,纯 净的纸是无毒,无害的,但由于原材料受到污染,或经过加工处 理,纸和纸板中通常会有一些杂质,细菌和某些化学残留物,从 而影响包装食品的安全性。
• 食品包装用纸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纸原料不清洁,有污染,
•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
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 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经培育或种植而获得转基因生物。转 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 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的优点
第一 转基因食品能抗病虫和抗除草剂,可减少农药残留,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 人畜伤亡,降低投入成本。
• ⑶ 齿龈炎:齿龈出血(为坏血病的主要特征)、红肿、溃疡、感染,牙齿松
动、短期内可脱落。成人和婴儿均可出现。
• ⑷ 伤口愈合缓慢:由于胶原合成障碍所致。
• ⑸ 骨质疏松:由于胶原合成障碍导致骨的有机质形成不良,骨钙化不正常导
致骨质疏松。
• 过多:VC相对无毒,但大量摄入可出现不良反应,摄入1g时使尿酸排出量增
一“看”。产品包装上没有说明由PE保鲜膜制成,写着PVC或者是没有写材质的尽量别买; 二“摸”。PE保鲜膜一般黏性和透明度较差,用手揉搓容易打开; 三“烧”。PE保鲜膜用火点燃后,火焰呈黄色,离开火源也不会熄灭,有滴油现象,并且没有 刺鼻的异味。
• 二、橡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 橡胶可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大类
• 食品包装的加工环境;
• 散装食品的一次性包装问题最为严重,使用黑色的塑料袋包装
生鲜食品,黑色塑料袋全部是由回收的聚烯烃材料加入碳黑制 造而成,含有很多有害物质,通常只用作垃圾袋使用。
• 食品包装本是用来保护食品在流通领域的卫生和安全的,但是,近段时间,
有关食品包装造成对食品污染的问题常常见诸报端。
• 铁和铝是目前使用的两种主要的金属包装材料; 马口铁、铝或铝箔
• 铝的毒性表现为对脑,肝,骨,造血和细胞的毒性,铝中毒时常见的是小细
胞低色素性贫血。
罐头盒为镀锡的薄钢板,锡可能溶出
• 玻璃包装容器的主要优点是无毒无味,化学稳定性好,一般认为玻璃对绝大
多数内容物不发生化学反应而析出有害物质。
• 绿色、琥珀色和乳白色等玻璃着色,玻璃中含有少量无机盐、二氧化硅和离
• 二、与膳食不平衡有关的疾病
• 1、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症,蛋白质摄入过多:蛋白质分解为氨
由尿排出时,需要大量摄入,可加速骨钙丢失,易致骨质疏松。
• 2、能量摄入不足,机体会动用自身的能量储备甚至消耗自身组
织以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导致体力下降,体重减轻,发育 迟缓,死亡。能量摄入过剩,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导 致肥胖。
子的迁移
• 陶瓷容器的主要危害来源于制作过程中在坯体上涂的陶釉,瓷釉,彩釉等;
• 搪瓷容器的危害也是其瓷釉中的金属物质。当使用这些容器盛装酸性食品(醋、
果汁)和酒时,这些物质容易溶出而迁移入食品,甚至引起中毒,如铅溶出量 过多。
• GB/T 5009.63-2003 搪瓷制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3、碘缺乏症:碘摄入不足将导致碘缺乏病:成人:甲状腺肿;
婴幼儿:呆小症(克汀病);碘摄入过量引起碘性甲状腺肿,碘 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碘缺乏与过量
碘 摄 入 不 足 将 导 致 碘 缺 乏 病 (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 成人:甲状腺肿(goiter) 婴幼儿:呆小症 (克汀病)(cretinism) 碘摄入过量引起碘性甲状腺肿,碘性甲 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二章食品安全性问题 第3次课2
2020/12/10
第二章食品安全性问题第3次课2
第五节 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 塑料制品 • 橡胶制品——天然橡胶、合成橡胶 • 陶瓷器、搪瓷容器 • 铝制品、不锈钢容器、铁质容器 • 玻璃容器 • 食用包装用纸 • 复合包装袋——复合薄膜、复合薄膜袋
第二章食品安全性问题第3次课2
加;摄入2g时会发生渗透性腹泻;摄入2~8g时出现恶心、腹部痉挛、腹泻、 铁吸收过度、红细胞破坏及泌尿道结石等副作用。
• 6、铁缺乏:
• 全球有1/4人口受到贫血的影响,包括各年龄层人口,尤
以孕妇和儿童最为严重。在导致贫血的众多因素中,缺铁 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且,铁缺乏症是世界范围内的四 大营养缺乏病。贫血已成为全球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甚至霉变,使成品染上大量霉菌;经荧光增白剂处理,使包装纸 和原料纸中含有荧光化学污染物;包装纸涂蜡,使其含有过高的 多环芳烃化合物;彩色颜料污染;挥发性物质,农药及重金属等 化学残留物的污染。
• 由于包装纸材料的不安全性,各个国家规定了包装用纸材料有害
物质的限量标准。
四、金属,玻璃,搪瓷和陶瓷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问题
• 在生产车间里,食品包装袋和鼠药、化肥、洗衣粉包装袋都在同一条生产线
上印制,成品袋也没经任何卫生处理就直接进入生产线包装食品。
第六节 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对食品 安全性的影响
• 一、我国膳食结构存在的问题:
• 目前我国人民膳食中的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已达到值得警戒线。 • 少数边远,贫困地区仍存在着热能和蛋白质不足的营养不良问题。 • 就全国范围而言,学龄前儿童和孕妇的缺铁性贫血比较多见,某
• 2005年报道,央视记者在甘肃、青海、浙江、江苏4个省对十几家不同规模
的塑料彩印企业调查发现,由于甲苯价格低,企业为了把浓稠的油墨快速印 制在塑料薄膜上,都把它作为调配混合溶剂的主要原料。
• 质监人员随机抽查了7家生产复合型食品包装膜的塑料彩印企业,检测结果显
示,7个样品中有5个被检出苯残留超标,涉及牛肉干、奶粉、糖果、卤豆干、 薯片五种食品的包装。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一种奶粉包装袋,苯残留竟超出国 家标准10倍多,相当于把奶粉装进了剧毒的口袋。
• 一、塑料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 塑料包装材料的污染物来源:
• 塑料包装表面污染物;
稳定剂、增塑剂、着色剂、防腐剂等加工助剂
• 塑料包装材料本身的有毒残留物迁移;
• 包装材料回收或处理不当。
单体或降解物有害
• 常用塑料及其制品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 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国外禁止); • 聚偏二氯乙烯;丙烯睛共聚塑料;热固性塑料;
• 目前存在的食品包装安全问题
• 用于食品包装的原辅材料的标准不够完善;
• 塑料材料的回收复用还没有相应的标准和法规,大量不法企业
直接把回收材料当成新材料或掺混在新料中生产食品包装制品, 造成食品卫生隐患;
• 印刷油墨不仅含有有害的溶剂,有些还含有多种重金属,很容
易在使用中造成食物的污染,特别是当印刷在超薄的塑料薄膜 上,或当印刷纸包装在低温潮湿环境中使用的时候,很难保证 油墨不会渗透到内装食品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