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专题系列课件14《作文分论之话题作文审题》

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专题系列课件14《作文分论之话题作文审题》


7、思想感情格调低 话题作文虽不明确限制思想感 情的发挥,但低调的、 情的发挥,但低调的、颓废的思 想感情终是不好的。 想感情终是不好的。当然也不是 要求同学唱高调, 要求同学唱高调,这同样是不可 取的。 取的。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表达不 正确、不健康的思想感情。 正确、不健康的思想感情。
四、审题中怎样做到创新
如话题“ 如话题“美”
(1)美无处不在。联想一: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 )美无处不在。联想一: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联 想二:阿尔卑斯山有一块碑写着“慢慢走, 想二:阿尔卑斯山有一块碑写着“慢慢走,欣赏 人们总是行色匆匆,忘了欣赏美景, 啊!”人们总是行色匆匆,忘了欣赏美景,欣赏人 。(2)什么是真正的美:心灵与道德。联想一: 生。( )什么是真正的美:心灵与道德。联想一: 丑陋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是被赞赏肯定的,外表英俊 丑陋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是被赞赏肯定的, 的卫队长却被人们鄙弃。联想二:孔子云“ 的卫队长却被人们鄙弃。联想二:孔子云“以貌取 失之子羽”。(3)人追求美, 人,失之子羽”。( )人追求美,但不可过于追求 完美。联想一: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完美。联想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 完美之事。联想二:悲剧往往比喜剧更震撼人心, 完美之事。联想二:悲剧往往比喜剧更震撼人心, 因为悲剧是残缺的美, 红楼梦》就是如此。 因为悲剧是残缺的美,《红楼梦》就是如此。
1、对话题形象化、情节化,叙述话题能涵盖 对话题形象化、情节化, 对话题形象化 的一个故事, 的一个故事,或以一系列具体现象揭示阐释话 题的内涵。 题的内涵。
如“诚信”为话题:叙述一个诚信的人以诚信 诚信”为话题: 待人的故事, 待人的故事,或者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受到生活 惩罚的故事, 惩罚的故事,也可以以古今中外讲诚信和不守 诚信的经典语言、典型人物、 诚信的经典语言、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来阐释 诚信的内涵和意义。 诚信的内涵和意义。
复制话题( 克隆”原材料) 5、复制话题(“克隆”原材料) 在写作中不能引发新的议论, 在写作中不能引发新的议论, 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 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 发新的感情;而只是在原处饶圈, 发新的感情;而只是在原处饶圈, 列举与话题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材料, 列举与话题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材料, 没有什么新的论述,这样的“ 没有什么新的论述,这样的“原地 徘徊”也是写作的大忌了。 徘思:
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往往会别有洞天。 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往往会别有洞天。 关心”为题。 如 “以‘关心”为题。很多考生都跳不出叙写 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 “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这一 类窠臼,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 类窠臼,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有 位考生别出心裁, 位考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子起名的 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 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 即小孩的 爷爷)的悲惨故事 的悲惨故事, 爷爷 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 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 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文 章的构思以“ 为主, 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 以老人的不被“关心” “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 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题目“关心” 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题目“关心”以 更深广的内容。 更深广的内容。
分析: 分析:
题目中说, 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 题目中说,“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 犹如一堵厚厚的墙” 犹如一堵厚厚的墙”,这里我们要特别注 人与人的心灵”这五个字, 意“人与人的心灵”这五个字,这里限制 了范围, 了范围,说明我们在选材时应着眼的是人 与人之间的隔膜, 与人之间的隔膜,而不是人与自然或人与 动物; 用真诚去推倒它, 动物;“用真诚去推倒它,才能建立一座 沟通的桥” 沟通的桥”,说明我们的立意应是用真诚 等美德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危机, 等美德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危机, 使人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使人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例如: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 例如: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 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 甚至赌与毒, 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 甚至赌与毒 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 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 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 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 请以“战胜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呢?请以“战胜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 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 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不少 于600字。 字
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 《作文》专题系列课件
14《作文分论之 话题作文审题》
一、总纲
怎样审题 审题应注意的问题 审题中常见的错误 审题中怎样创新 示例 本次话题
二、如何审题
话题作文所给的内容一般分四部分: 1.背景材料 2.引导语 3.话题 4.注意事项
1.认真分析引导语及话题中限制性、 认真分析引导语及话题中限制性、 认真分析引导语及话题中限制性 启发性文字。 启发性文字。
2、给话题设置不同的时空背景
如“诚信”为话题:把“诚信”放在 诚信”为话题: 诚信” 商场、战场和谈判桌上,放在古代、 商场、战场和谈判桌上,放在古代、现代 和未来,演绎出蕴含深刻主题的情节; 和未来,演绎出蕴含深刻主题的情节;罗 列出不同时代不同制度下的不同规则, 列出不同时代不同制度下的不同规则,揭 示规则的本质属性 。
分析: 分析:
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 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如果忽 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 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 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 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 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于话题来说, 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于话题来说, 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 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 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以小见大, 紧扣话题, 以小见大,深化主题。紧扣话题,联系作者自
己和身边的生活,或写人,或叙事;或写实,或虚构; 己和身边的生活,或写人,或叙事;或写实,或虚构; 或回忆,或前瞻。 或回忆,或前瞻 如以“包装”为话题让学生写作,有同学写一个关 如以“包装”为话题让学生写作, 于商品包装的故事,故事写得有波澜,颇能感人, 于商品包装的故事,故事写得有波澜,颇能感人,但缺 乏新意,流于一般。另有同学从身边生活写起, 乏新意,流于一般。另有同学从身边生活写起,构思学 生干部竞选的故事,着力于刻画自我形象的设计包装, 生干部竞选的故事,着力于刻画自我形象的设计包装, 并善于设置矛盾冲突,让情节跌宕起伏, 并善于设置矛盾冲突,让情节跌宕起伏,经历一波三折 之后,使只注重外表包装的某竞选者落败,而脱颖而出 之后,使只注重外表包装的某竞选者落败, 者是既注重外在形象包装, 者是既注重外在形象包装,又十分注重思想文化素质的 提高,是积极踏实能干之人, 提高,是积极踏实能干之人,表达了人既要注重包装外 在形象,又要注重包装的内涵,立意高人一等。 在形象,又要注重包装的内涵,立意高人一等。
3、利用提示语展开思路
话题作文题的提示引导语:“每个人都常常遇 话题作文题的提示引导语: 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 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 呢?” 根据提示,写出一段故事情节, 根据提示,写出一段故事情节,情节中需要我们 作出一种选择, 作出一种选择,这样的选择导致我们产生了道德情感 上的激烈斗争, 然后写出“怎样选择”即可, 上的激烈斗争, 然后写出“怎样选择”即可,这是 记叙文; 记叙文;或者概括写出一系列这样触动心灵需要作出 选择的事,论述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讲述理由, 选择的事,论述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讲述理由, 加以论证,即成议论文。 加以论证,即成议论文。
例释: 例释:
关于家长方面:“单亲”家庭给子女的心灵创伤, 关于家长方面: 单亲”家庭给子女的心灵创伤, 不检点言行造成的负面影响, 乱收费” 不检点言行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乱收费”的反感 与无奈,下岗后的复杂心态…… 与无奈,下岗后的复杂心态 关于学生方面:为获得高分的不当手段,“小心眼” 关于学生方面:为获得高分的不当手段, 小心眼” 造成的隔阂,青春期的躁动与苦恼, 造成的隔阂,青春期的躁动与苦恼,理想与现实的 巨大反差…… 巨大反差 关于教师方面:升学分数、名次的巨大压力,“惩 关于教师方面:升学分数、名次的巨大压力, 学生的表象与深层原因,请家长的无奈与无助, 罚”学生的表象与深层原因,请家长的无奈与无助, 心中的阴影与苦闷…… 心中的阴影与苦闷 这些可以说是较“新”的构思。 这些可以说是较“ 的构思。
3、转移话题
在行文当中逐渐偏离话题,横生枝杈, 在行文当中逐渐偏离话题,横生枝杈,然 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 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造成转 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 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
4、另起炉灶 写作时不是按试题规定的话题写, 写作时不是按试题规定的话题写, 而是把话题抛到一边,自己“ 而是把话题抛到一边,自己“自由式 作文” 在内容上和试题没有关系。 作文”,在内容上和试题没有关系。 原因之一是事先“死背” 原因之一是事先“死背”下了一篇文 章;原因之二是对试题没仔细看明白 或看不明白。 或看不明白。
3、化大为小,缩小范围 化大为小,
话题的范围大而泛,如不加以限制, 话题的范围大而泛,如不加以限制,便会 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使文章显得浮浅。 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使文章显得浮浅。因而 必须学会缩小话题的外延。 这话题, 必须学会缩小话题的外延。如"网"这话题,便 应限制其范围,缩小成渔网、罗网、河网、 应限制其范围,缩小成渔网、罗网、河网、蜘 蛛网、心网、人情网、关系网、法网、因特网、 蛛网、心网、人情网、关系网、法网、因特网、 知识网、教育网、生态网、通讯网等。 知识网、教育网、生态网、通讯网等。然后选 择其中一个作为写作对象, 择其中一个作为写作对象,这样会使文章的角 度小,可向纵深开掘。 度小,可向纵深开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