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

第四篇实验诊断实验诊断引言[目的要求]1.了解本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和特点。

2.了解本课程的发展概况和当代特点。

3.建立运用医学检验的正确观点。

4.了解教学重点和要求。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地位和特点。

2.简述实验诊断学发展史及当代特征。

3.如何正确地运用医学检验。

4.指出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

(二)实验操作部分一、血液一般检查(一)[目的要求]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的内容和临床应用。

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病理性红细胞的形态、本质和临床意义。

3.简要介绍电子血红细胞计数仪的类型、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教学部分1.血红蛋白测定(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红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红细胞的镜下形态。

二、血液一般检查(二)[目的要求]1.掌握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

(六年制、七年制掌握)3.熟悉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4.了解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改变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中性粒细胞动力学简介。

3.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

4.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1.白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白细胞分类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白细胞的镜下形态。

三贫血的其他检查[目的要求]1.握网织红细胞检查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几种溶血性贫血特殊检查的临床意义。

(七年制掌握)3.了解红细胞比积测定和红细胞三种平均常数的检查法、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七年制熟悉)4.了解红细胞直径曲线测定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网织红细胞的本质、检查法、形态、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红细胞比积测定和计算红细胞三种常数的方法、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3.红细胞直径曲线测绘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4.溶血性贫血简介,几种溶血性贫血的特殊检查。

5.血沉测定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注意讲明防凝剂用量不同其参考值相应不同。

(二)实验教学部分1.网织红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血沉测定(Westergren)(每组一份作出报告)。

3.MCV、MCH、MCHC法(出数据计算、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4.示教:(1)红细胞比积测定(2)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3)复习正常与病理性红细胞、白细胞形态。

四骨髓细胞学检查(一)[目的要求]1.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步骤和结果分析。

2.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标本采集和送检要求。

3.熟悉幼稚血细胞至成熟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4.熟悉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结果和临床意义。

5.了解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

6.了解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规律。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及其临床应用。

2.标本采集注意点和送检要求。

4.血细胞的起源、形态演变的规律及形态特点。

5.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步骤和结果分析。

5.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结果和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1.正常骨髓的细胞学检查(每人一份作出报告)2.示教:⑴各系血细胞的形态。

⑵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五骨髓细胞学检查(二)[目的要求]掌握贫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类白血病反应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液学检查特点。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贫血的分类简介: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液学检查特点。

2.白血病简介: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的血液学检查特点。

3.急性白血病的FAB分类及MDS简介。

4.多发性骨髓瘤的血液学检查特点。

5.类白细胞反应的定义,分型及检查特点。

6.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液学特点。

(二)实验教学部分1.继续进行正常骨髓片的细胞学检查(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观察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血片。

3.幻灯片示教: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

六止血和凝血障碍的检查[目的要求]1.握关于血管与血小板检查的项目、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掌握关于凝血障碍的检查项目、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熟悉止血和凝血的机理,为理解有关检查的原理奠定基础。

4.熟悉DIC检查的项目,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5.了解抗凝物质检查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二)理论讲授部分1.止血与凝血的病理生理。

2.血管与血小板有关检查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凝血障碍有关检查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抗凝物质有关检查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5.DIC简介及有关检查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三)实验教学部分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每组一份作出报告)。

2.出血时间测定(每组一份作出报告)。

3.凝血时间测定(试管法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4.血小板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5.示教:⑴血块退缩试验的不同结果。

⑵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用血液纤维仪测定)。

七尿液检查[目的要求]1.握蛋白尿的类型和发生机理。

2.掌握尿沉渣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的形态和临床意义。

3.熟悉尿液标本的收集和保存方法。

4.熟悉尿液一般检查的内容和正常结果。

(七年制掌握)5.熟悉尿糖、尿酮、尿内淀粉酶检查的临床意义。

6.了解尿液一般检查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尿液一般检查的临床应用。

2.尿液标本的收集及保存方法。

3.尿液一般检查的内容、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4.尿中酮体、淀粉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1.尿常规检查(每人一份作出报告)2.示教:⑴外观异常的尿液。

⑵尿内淀粉酶测定。

⑶尿沉渣镜下形态。

八肾功能检查与妊娠试验[目的要求]1.掌握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和临床应用。

2. 掌握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测定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3. 掌握稀释浓缩试验、尿渗量测定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 熟悉妊娠试验的临床意义。

5. 了解肾脏的主要功能和肾功测定的类型。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肾脏的主要功能及肾功能检查的类型。

2.肾小球功能检查的方法、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3.肾小管功能检查的方法、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4.肾血流量测定的方法、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5.酸碱平衡试验的临床意义。

6.肾功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二)实验教学部分1.未知尿液标本(病理标本、学生本人标本)的尿常规检查(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示教:⑴ PSP试验。

⑵浓缩稀释试验。

⑶妊娠试验(胶乳凝集抑制法)。

⑷复习血细胞和尿淀渣镜下形态。

⑸电子血细胞计数仪示教。

九肝功能试验[目的要求]1.握肝功能检查临床应用选择原则。

2.熟悉蛋白代谢,胆红素代谢及酶代谢功能检查的项目、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六年制、七年制掌握)3.了解肝脏的主要功能和肝功能检查的目的。

4.了解BSP和ICG检查的优点和临床意义。

5.了解病毒性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二)理论讲授部分1.简介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肝功能检查的目的。

2.讲解蛋白代谢、胆红素代谢及酶代谢检查的项目、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3.简介BSP和ICG检查的优点和临床意义。

4.简介病毒性肝炎的分型和相应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

5.联系肝脏病的病理生理,讲述肝功能检查的临床选用原则。

(二)实验教学方面1.碘试验(每人一份)。

2.血清蛋白电泳(酯纤膜法)的正常和病理结果示教。

3.黄疸指数,vdB反应、尿胆原、尿胆素检查(每组一份)。

4.ABO血型鉴定(在实验中由教师讲解血型和输血的基本知识)(每人一份)。

5.示教:复习血细胞形态。

十粪便、十二指肠引流液、脑脊液、浆膜腔穿刺液检查[目的要求]1.握粪便一般检查及隐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2.掌握脑脊液检查的指征、检查内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熟悉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和临床意义。

4.了解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讲授粪便一般检查和粪便隐血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2.简介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3.讲授脑脊液检查的指征、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

4.讲授浆膜腔穿刺液检查的内容、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和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1.脑脊液常规检查(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粪便隐血检查(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实验考试。

4.示教:⑴病理粪便外观。

⑵十二指肠引流液外观。

⑶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

以下内容只为六年制、七年制学生讲授十一临床化学检查(一)[目的要求]1.握葡萄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掌握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熟悉脂质组成及生理功能。

4.熟悉血浆脂蛋白分类及特点。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讲授葡萄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简介血浆脂质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3.简介血浆脂蛋白分类、组成及特点;载脂蛋白的主要功能。

4.讲授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5.介绍脂质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的关系。

(二)实验教学部分十二临床化学检查(二)[目的要求]1.握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掌握淀粉酶测定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掌握甲状腺激素检测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熟悉钾、钠、氯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5.了解酶学检查项目的选择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讲授心肌损伤相关酶检测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讲授胰腺疾病常用酶检测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简介酶学检查项目选择及临床应用。

4.简介常用电解质检测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5.讲授甲状腺激素检测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6.简介促甲状腺激素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十三临床免疫学检查[目的要求]1.握体液免疫检测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掌握T、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测定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熟悉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检测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七年制掌握)4.熟悉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1.讲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检查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简介细菌感染免疫检测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简介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讲授抗核抗体检测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5.简介自身抗体检查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二)实验教学部分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一组一份出报告)十四临床病原学检查[目的要求]1.握病原学检查的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