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搞好校本教研

浅谈如何搞好校本教研

浅谈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摘要: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

关键词: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反思成长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把校本教研作为课改工作的先导,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实践证明:校本教研不仅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效地提升教师自身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积极地实现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而且破除了教师对研究的迷茫,增强自尊、自信和自立。

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校本教研,即满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又满足了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

为此,校本教研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一、搞好校本教研工作的几点做法(一)、形成良好教研组工作氛围,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前提。

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教研组营造创新氛围,让新教学理念,新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研组新的方向,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

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课改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

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场所,大量的细致工作,研究成果的孕育均根植于这块土壤。

能否换发出勃勃生机,取决他是否成为一个大家都离不开的组织,它是有吸引力的活动方式。

这是学校与教师无不认同的结构。

几年来,在广泛的教研工作和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并发挥这一载体的职能作用,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取的一定的成效。

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集体研讨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

确实加强了教研组间教师之间的亲密沟通,真诚合作,形成伙伴式的工作关系,把教研组建成一个学习型的教学团队。

如语文课列《拉萨古城》基本上把开展课例研究的步骤展示出来。

第一步:抓住有价值的问题。

在课前提出,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最有价值的,最切合本课实际的问题。

第二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就是针对问题涉及解决方案,设想等。

第三步:付诸实际行动。

也就是课堂实践活动,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和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教学。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改革原来的计划,使设计更加合理化和动态化。

第四步:进一步的反思。

课后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行动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或出现哪些没有考虑到的新问题?并思考所反馈的信息需要对原来的教学设计做哪些进一步的改进。

教学中,整个过程我们感到实用,有实在意义,教师是最大的受益人,他们的问题得以解决,他们的设想得以验证。

在解决困惑的同时增加积极参与的激情。

校本教研的蓬勃开展使得教研组教师由自发到自觉,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

使每一位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角。

(二)、建立规范的校本教研制度,是做好校本教研的保障。

改革深处是制度。

为了让校本教研很快进入序列化规范化的轨道,学校成立了“同心圆”模式的校本教研网。

即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主动承担校长教研的领导之责,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承担校本教研的组长之责,直接领导教研组,形成有效的督导与管理的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校本教研有序开展,还制定并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

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如:1、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

学校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建立业务学习制度。

学校每周安排不少于半天的学习时间,用于教师的理论学习或教学研讨。

要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鼓励教师讲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集体交流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规定学习方式是集体学习和自由学习相结合,每学期记学习笔记一万字,每月两篇教学随笔。

领导每月对教师学习笔记和教学随笔检查一次,并做到及时总结。

2、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如确定每周的“校本教研日”,以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及专项研究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研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

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

通过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课堂教学评比,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的平台。

4、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

课题研究是深化校本教研的重要措施,要研究切实可行的的学校管理办法,关注课题研究过程行和实效性。

学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现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5、建立专业引领制度,探究新型教学指导模式。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

学校定期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到学校指导、参与学校教研工作,以提高校本教研水平,避免校本教研囿于同水平反复。

教研员要与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专题讲座、理论学习指导、教学专业咨询、课堂教学诊断、课堂教学论断、课题论证等方式,参与指导校本教研活动,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确实有效的帮助。

教研员应尊重教师的劳动,努力建立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虚心向教师学习,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6、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

学校积极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致力于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在评价方式上,建立了由学校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双向教育评价制度,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注重教师未来的发展,尊重教师的个性和专业价值;在评价内容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应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新型师生关系引入评价的内容。

在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方面,我们确定“新课程教研日”的方式,开展形势新颖的、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交流、反思一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一周教学内容。

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与骨干教师会话、专题研讨、教学沙龙等,在实践与探索中找到问题的途径。

这些制度建立,保障校本教学研讨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三)、校本教研活动按需组织,是校本教研发展的动力。

1、组员参与制定教研组教研主题,明确教研目标。

教研组工作的开展要富于创新、有针对性、趣味性,需要每位成员的积极参与,这是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的保证。

让教师参加教研组教研主题的制定,就是学习和研究的开始。

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因此,在组织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中,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

组内可以把从学生当中收集来的问题及每位组员把自己关注的问题在组内进行分析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的问题确定为教研组主题,主题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制定主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分工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

例如在新课堂中,合作学习成为主流,而在课堂研讨中许多教师发现,学困生部分成为合作学习的附属品,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常常从当听众这一角色;同时部分班级的合作学习缺乏具体的分工,缺乏有序地组织,总体上比较乱,具体表现在学生发言很随意,发言的内容重复的较多,发言声音特别大影响其它小组的同学交流。

这种有效的学习模式,让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保证学习的效果,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的课题。

经过研究,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并将这一成果及时推广到其他学科。

一年级课题“探讨培养学生习惯的途径”,二年级“学生合作学习组织的研究”。

经过实践研究,教学效果良好。

2、参与教研主题研究,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的作用。

主题确立后,教师就应分工合作,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实施前要分析学生、教师的强项、弱项、资源保障、学校计划等,进行调查对比等准备工作。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教研组内要及时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困惑,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反馈指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个过程始终贯穿于课题研究之中,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教研组要及时进行课题总结,把自己教研的过程的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听听同伴的声音,进行改进。

这个过程体现了“计划――行动――反思――评价”的研究过程。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这时需要寻求指导,寻求的对象可一视同仁、学生、家长、领导、专家,体现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作用。

这种资源来自校内、或校外。

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基本形成了校内学科之间、教研组之间、教师之间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教研氛围。

3、推广研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教研的目的是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素质,也是教研组的职能,在教研的一系列工作中,体现了这一点。

靠集体智慧研究出的成果,因为它的真实而有价值,将成果推广到其他年级,会更有意义,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相关教师需要重新反思、交流、研究来解决,这种研究的过程同样达到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目的。

教研组教研主题的研究对学校教研氛围的创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师对学校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把自己当主人,行使主人的权利。

学习研究渐渐地成为他们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四)、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做好校本教研的灵魂。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首先:学校试行了“一人执笔主讲、集体研究完善、资源共享、展示特色”的备课教研模式。

随着课改的实施,学校在原有教研的基础上,试行了这种模式。

每次组内有中心发言人执笔,把备课内容整理成教案印好,在教研前一周发给组内教师。

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查找课外资料,翻看教学参考,根据自己的理解,本班的情况,提出质疑,记录在“教者创新“中,以便集体教研室讨论、弥补、完善,达成共识,形成特色。

教研时,把发现的问题那出来,再作研究容。

这样教者经历了一个“备课――研讨――上课在研讨――反思”的过程。

这种教研模式讲实效,避免“抄教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