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王凡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一组关系,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办学质量与特色,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构建符合新时期教育教学要求的师生关系,针对目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探讨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之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师生关系成功教育和谐营建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的人际关系,也是维系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教育学有一个很好的论断:“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的确,在学校众多因素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激励功能,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
通过师生之间心理活动的交往,激发起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有利于化解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产生的矛盾,为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典范,使学生受到熏陶。
下面我引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结合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就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了初步探索。
一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前不久,我对湄潭县湄江第四小学和湄江中学(具有代表)的学生进行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学学生面临的六大心理问题即:学习过度焦虑、学业问题、厌学问题、学校恐怖症、注意力障碍、网络综合症,小学生、初中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倾向的分别为15.2%、20.4%。
但是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2%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28%的同学认为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
虽然此问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联想到众多的学校少数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或家长对老师不满意,甚至扬言报复等(有的确实做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师生之间没有和谐,甚者影响着正常的教学……,这让大家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应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因素。
师生关系同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存在必然的联系,并为之服务。
在农业经济时代、前中期工业时代,大部分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有一种不平等的“为人师”的角色,教师高高至上,表情多为严肃,少微笑。
这样往往抑制了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就会使课堂死气沉沉,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
到了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教育途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逐步现代化,科学化,“教师为中心”地位逐步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旧的师生关系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角度来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这一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亲其师,信其道。
”新型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理想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这特殊、奇妙的作用。
它象一根彩带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业需要。
如果一个学生喜欢老师,那么他就会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还会有意无意的模仿教师的某些行为,把教师作为心中的楷模。
相反,学生不喜教师,就会对相应的科目产生消极态度,影响其学习效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
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师生之间处于平等、信任、理解、互敬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拥有交际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创建和谐社会、营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正如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
近几年,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尽管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去年,我曾经对一间有一千多名学生的中学的师生“就师生关系”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只有15.4%的学生首先想到教师。
“心中有话想要说的时候”,仅有4.5%的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
而在教师的问卷中,却有91.7%的教师认为“所有的学生”很信任自己或朋友;有67.7%的教师不愿意与学生交朋友;同样在学生问卷中分析,83%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学生的课余活动;64.2%的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接触不多;49.2%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了解甚微,同学有了缺点和错误,51%的学生认为部分老师有挖苦讽刺行为。
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是:满意占35%,比较满意为32.6%。
不满意的占32.4%。
不满意的理由是:“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而只关心成绩优秀的同学。
”“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互不了解”。
由此,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如此问题,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步扩大。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有以下原因:1、师生关系不民主(1)教学专制。
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没有深刻领会当今教育改革的精神实质,放不下架子。
当学生的看法与教师不同时,教师显得不高兴,甚至压制、打击学生的看法。
当学生有了缺点或错误时,通常采取斥责、讽刺等方式进行“教育”。
曾经有个这样的案例,×××小学的一位教师为了“恨抓”该班学生的成绩做了规定:凡是作业做错或回答有错的学生就罚吃大便,结果造成了教育悲剧,此教师也受到了上级的严肃处理。
这样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更影响了学生的未来,给学生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可能会影响着他的一生。
(2)“自由”现象十分严重。
由于教育的逐步改革,部分教师对“新教育理念”理解不透彻,又加上一些教育案件相继发生,他们为了推卸责任放弃了教育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对学生不管不问,实行“自由式”教学。
其一教育惩戒与学生体罚概念模糊,混为一谈。
如某中学一名女学生上课时没有按学校规定的着装而穿了超短裙和露脐装,任课教师要求她回家更换服装,该学生家长以剥夺学生上课权利为由被反应到教育局。
至使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学生不敢管,认为多管多错,少管少错,不管不错,以免社会、舆论、媒体造成的压力及各种压力搅合在一起,难以承担。
其二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责任心不强,行事以利为重,只关心“关系户”或家长有特权的学生,利用他们给自己的好处而优待,对其他学生漠不关心。
总之,专制型和自由型的教育模式,造成师生关系人格不平等,严重侵害了学生的教育权。
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得不到尊重,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生严重扭曲。
2、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部分教师以“学高”为由,认为自己一切都比学生优越。
学生对学习内容毫无选择,只能跟着教师跑,这样与学生不能平等对待。
学生也不愿意与教师交往,更不愿向教师倾吐内心的秘密。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往,导致师生关系严重恶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3、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当今学校教育教育忽视学生的天赋、特长、兴趣和意愿,无视学生的差异。
为了达到学校的升学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时总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自己,很少考虑到自己如何适应学生,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也是传统的组织教学,从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结果。
以纪律教育来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知识,以测验、考试来检查学习效果。
把学生当成接纳知识的“容器”,强调教师为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这样严重扼杀学生自主、自立和开拓精神,阻碍学生的创造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4 社会认识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社会在认识师生关系师,常常把家庭的父子关系与师徒关系进行代替,即“师徒如父子”。
在家长看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是他们人生拼搏的目标,孩子在校无条件听从教师的话,接受教师的批评。
无论这种批评是否过当,只要教师的批评,甚至惩罚没有严重造成学生身体伤害。
至于学生心灵的创伤,家长则不去关心或极少关心,家长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与教师发生冲突。
这样,学生只有在家长为达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标中忍受委屈。
5 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学生出生于不同的家庭,他们(她们)受先天遗传、家庭环境、后天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也不一样,学生个性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高低、体质的强弱、兴趣爱好的不同等。
由此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必然不同。
有的学生上课总喜欢做小动作,说悄悄话,不专心听讲,干扰课堂教学秩序,时时受到教师的批评;有的学生做作业总是马虎,爱抄袭其他学生作业,认为给老师完成任务,学习成绩差而经常挨老师批评等。
久而久之,他们害怕读书,对教师产生怨恨心理,造成了这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传统式的教学和“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古训相互结合,发展成了我们现有的师生关系模式。
也可以说,现有的师生关系是继承了古代传统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有历史的影子,又有现代社会的特征。
三营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是艺术的事业。
”我们教师往往看到教育作为科学事业具有庄严神圣的一面,而忽视了教育作为艺术事业有其睿智机巧的一面。
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好的教育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总有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因此,我认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从下几方面入手:一、放下架子,主动接近学生。
瑞士著名的教育学家斐斯泰齐认为,教师应该象母亲对待孩子一样,从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为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因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她们)接触、交谈对话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效地教育。
二、加强情感引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这说明爱是教育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中学生正是情感的“断奶”期,情感带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冲动性,常常在短时内起伏很大,会因小的成功欣喜若狂,也会因区区挫折跌落深山。
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绝不能视而不见,埋怨批评,粗暴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