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说与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传说与故事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另一则传说则和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的个性既善良又风趣。
如果宫里有谁得罪了汉武帝,总要靠东方朔来讲情。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汉武帝觉得有点无聊,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的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她想,既然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于是才来投井。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这一天,东方朔出宫后,便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个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
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你们若看到一个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马上跪地哀求。
那姑娘便说:“我是领旨来烧长安的。
玉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
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
汉武帝一看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六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双亲、妹妹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六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过年习俗的民谣山西:“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东: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煤鼠,(?不知道是啥米意思)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陕西: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河南南阳: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湖北年歌: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
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东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压岁钱的由来关于压岁钱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
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另一种说法就是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
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
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
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有趣的灯谜●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
【谜底】蒜●身穿大皮袄,野草吃个饱,过了严冬天,献出一身毛。
【谜底】绵●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
【谜底】雨伞●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谜底】荷花●颜色白如雪,身子硬如铁,一日洗三遍,夜晚柜中歇。
【谜底】碗●有面没有口,有脚没有手,虽有四只脚,自己不会走。
【谜底】桌子●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
【谜底】香皂●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谜底】西瓜●不怕细菌小,有它能看到,化验需要它,科研不可少。
【谜底】显●是笔不能画,和电是一家,要知有无电,可去请教它。
【谜底】测电笔●象只大蝎子,抱起似孩子,抓挠肚肠子,唱出好曲子。
【谜底】琵琶●圆筒白浆糊,早晚挤一股,兄弟三十二,都说有好处。
【谜底】牙膏●上不怕水,下不怕火;家家厨房,都有一个(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锅●一个老头,不跑不走;请他睡觉,他就摇头(打一物)。
【谜底】不倒翁●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干活,四姐做活不点灯。
(打四种动物)【谜底】蜜蜂,蜘蛛,萤火虫,纺织娘●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物)。
【谜底】桥●头戴红帽子,身披五彩衣,从来不唱戏,喜欢吊嗓子(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先修十字街,在修月花台,身子不用动,口粮自动来(打一动物)。
【谜底】蜘蛛●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打一动物)。
【谜底】鱼●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打一动物)。
【谜底】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