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5篇(一)本学期有幸阅读了《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这一本书,细细翻阅,什么是文化呢?书上台湾作家龙应台关于文化曾这样说:“什么是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那什么又是数学文化呢?书上这样提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文化具有传统性、渗透性、哲学性、美学性和自我完善性等特征,进行数学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发展理性精神。
我们可以类似地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谈数学文化,当你看到一个数学定理的时候,你会浮现出古人的身影,产生敬畏之心吗?在你思考问题时,你是否关注他的数量是常量还是变量?在一连串的变换之后问题得解,你会由衷地感叹数学之美吗?在碰到一桩随机事件,如购买彩票,你会习惯性地看中奖的概率有多少吗?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地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导致现在的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而不知数学家的故事而从中汲取精神,不知感受数学之妙而从中体验审美,不知感受数学思想而从中学习思考,以至于未来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那么我们就如同教动物做数学题的杂耍表演,而不是数学教育更何谈延申数学文化的传承。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来渗透数学文化呢?那么又该如何去渗透呢?在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渐渐渗透数学文化呢?一、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渗透数学文化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之中,从而能够顺利地突出这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利用数学文化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正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育故事的运用,也能激发学生的爱数学之“情”。
例如: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笛卡尔发明数对和直角坐标系的过程,笛卡尔生病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用什么方法,如何把“点”和“数”联系起来,这时发现一只蜘蛛在左右拉丝,他想可以把蜘蛛看成一个点,蜘蛛的每个位置就能用一组数确定下来,从而创建了数对与直角坐标系。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渗透数学文化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
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
”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德鉴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鉴定的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积的原理,他高兴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己是光着身体呢!自从同学们听了阿基米德的这个故事,就一直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利用数学趣味活动课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故事比赛。
现在的小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因此故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通过故事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动力。
例如当学生听说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时,跃跃欲试;当学生知道著名数学家欧拉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激动不已;当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欧拉在孩提时代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后来经过努力却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数学家的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别是磨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经得起成功和失败双重考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努力养成热情、认真、求是、求实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在数学公式拓展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一些数学史实,比如:七巧板、圆周率、数的产生等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之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拓展知识,学生在欣赏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历史时体味数学家思维,讲讲祖中之与他的儿子。
又如在二年级(上册),学完了“表内乘法”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二千多年前的“竹木简口诀”;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向学生介绍了“+”、“-”的由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表示法”等等,适时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文化,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课堂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渗透数学文化。
轴对称图形一课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数学美,在这节课中,我尽可能地搜集足以展现数学美的素材,以数学学科本身特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例如生活中的对称美;中国的天安门、法国的艾菲尔铁塔,还有生活中常见的蝴蝶等等,同学们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感受着这些美妙的图片带来的震憾,惊讶于生活的美好,已经完全被它们的这种独特的美所震惊了,接下来我出示了经修改后的天安门、艾菲尔铁塔,学生们就有反应了,不够雄伟,不够壮观,在学生们愤悱诧异时,我让他们观察这两组图片的异同,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了美,进而鉴赏了美,许多同学也从中悟出了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美,人生也是美好的,只是没有去发现,没有去珍惜。
人体中的黄金分割;诗词中的数字美;数学公式的简洁美……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再现数学美的同时,产生创造数学美的冲动和欲望。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更不乏数字美的佳句,同时还蕴藏着数学问题。
书中118页提到李白的打酒诗: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可以通过逆推解决问题。
又如在120页中数学名家徐利治先生在课堂上讲极限的时个总喜欢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这样的一句让学生体会一个变量趋向于0的动态意境,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诗句更深刻的理解了极限的思想。
最后我想引用这样的一段话作为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数学教育需要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就如喝茶,慢慢地品尝,才能回味无穷。
就像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了多年数学教育之后,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入了社会之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那么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会忘掉,然而他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在人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会长期的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想这无疑是对数学文化内涵的一个精彩注释。
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数学老师,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合适而巧妙的让数学文化走入课堂,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
”(二)这学期办公室的同事被分成了三派,分别是“小学生家长”、“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
课间闲聊起孩子的学习,虽“派别”不同,但却有共同的观点:在如今的各类考试中,数学一门的成绩举足轻重,小至影响在班级排名,大至影响孩子今后所走的道路。
我恍惚觉得:这是一个谈“数”色变的时代!的确,在一般人的印象的中,“数学”永远“板着一张面孔”——抽象、枯燥、冷峻、理性。
许多孩子能写一手好文,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但唯独在数学面前却屡遭挫败,究竟是孩子怎么了?还是数学怎么了?还是数学教育怎么了?读完张维忠教授的《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一书,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数学可以如此美丽和独特,数学教育可以充满文化魅力,并绽放生命活力——我们需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世界,做一个文化传承的使者。
审视数学文化的内涵什么是数学文化?各家各派其内涵界定不一。
既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那我们大可以将它看作是研究者视角的多元化。
而教育本来就是基础的、零散的、田园牧歌式的,因为它面对的是拥有不同个性、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特长的人,所以很难像科学那样有量化的“准确”的定义。
再来看看课程标准中对数学的定义:“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文化价值。
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只关注了数学的“求真”与“严谨”,较多地从技术、工具的层面去认识数学。
在一节节课的说教中、一页页习题的练习中,孩子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学了不少“没有价值的数学”。
就是这样的数学,使人形成错误的数学观,形成刻板的数学思维方式,产生对数学的厌恶情绪。
返观当下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着它的文化性,变得不那么“文化”了。
对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巧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正在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被剥落。
作为数学文化的主要传播者的数学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接受数学文化的洗礼,而且需要最大限度的外化数学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使学生在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经受数学文化的感染,享受有文化品位的数学生活,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数学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关注,通过“数学文化”的传播、交流、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文化特性的了解和数学本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数学文化已初步渗入到课程标准、教科书,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感染,产生了文化共鸣,体验到了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
数学和其它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一样,是构成璀璨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诗歌中的数学问题,到诗歌中的数学意境,再到两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都在向众人传达着这样的信息:诗词诠释了数学归纳的本质,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传着人文精髓;数学与美术,更是相互交叉、融合、渗透,埃舍尔正因为将艺术与数学巧妙相合,才使其构思独出心裁,而在视觉上创造出了奇幻的视觉效果,引起设计界和绘画界的震动。
雕塑大师罗丹更是一语惊人:“我不是一个梦幻者,而是一个数学家,我的雕塑之所以好就因为它是几何学。
”的确,美源于和谐,而和谐需要用数学来创造;音乐通过演奏出一串串音符抒发出内心情感,而数学是以一种理性的、抽象的方式来描述世界,并以一些简洁、优美、和谐的公式来表现大自然,两者描述方式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