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放射性监测技术
1.2 放射性核素的存在特性
元素周期表上,各种元素基本分为三种: 金属:如Sr、Cs、Np、Am等。分为易挥发及难挥发 两种; 非金属:如I等。其中,I-131是常见的事故污染核素, 而I-129是长寿命的污染核素; 气体:如Kr(Kr-85)、Xe(Xe-135)、 Ar-41、N-16 等。
4. 使公众确信核设施的放射性释放确实受到严格的控 制; 5. 迅速发现和鉴定计划外释放的性质(种类)及其规 模; 6. 给出是否需要启动报警系统或应急报警系统的信息。
2.2 核电站放射性流出物的限值
每座核电厂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公众中任 何个人(成人)造成的有效剂量当量,每年应小 于0.25mSv; 2. 每座压水堆核电厂气载和液体放射性流出物的年 排放量,除了满足以上规定外,还应该低于以下 控制值: 惰性气体:<2.5×1015Bq(7×104Ci) 碘: <7.5×1010Bq(2Ci) 粒子( T1/2 >8d): <2×1011Bq(5Ci) 1.
在暂存池中监测液态放射性流出物,主要采用γ能谱 分析技术。 辅助采用α、β测量技术。 因为α、β测量技术分辨核素比γ能谱分析技术困难, 而且α、β射线在液体中吸收大,定量测量困难。而 液态放射性流出物要求对核素定量。 具体的测量技术与环境放射性测量技术基本相同。
核电站的其它监测
区域γ监测:在核电站厂区内布置γ剂量率测量探 测器,并联网; 2. 反应堆大厅的中子剂量监测:监测反应堆运行时, 堆大厅的中子剂量率; 3. 缓发中子监测:监测一回路冷却剂中是否存在缓 发中子。 以上这些不属于放射性流出物监测范围。 1.
岩石和煤炭中的放射性含量
放射性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决定着它们在岩 石中的分布。一般火成岩的放射性比沉积岩 和变质岩为高,而且铀,钍钾的含量是随着 含硅量的 而增高。岩石中含有的放射性核素 在开采和应用过程中会部分地释放到环境。 煤炭本身是远古时期的植物,其放射性来源 于矿化过程中周围介质中放射性物质在煤炭 中的沉积。煤炭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238U, 232Th,及其子体,以及40K。据调查我国24个 省市563例发电用煤中原生核素238U, 232Th,
监测技术
只能通过取样测量,分为气体取样和气溶胶取样两 种; 将敏感区域的气体抽到测量容器中,进行气流总β测 量,是气体流出物监测的基本形式; 使用过滤器材(滤纸或滤布)对气体进行过滤,在 测量过滤器材上的放射性核素,是测量气溶胶放射 性的基本形式。
液态放射性流出物的监测技术
液态放射性流出物与气体不同,不能直接排放,必 须先排放到暂存池中。 在暂存池中在线或取样测量,是液态放射性流出物 监测的基本形式。 一回路冷却剂是在线监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冷却 剂中放射性强度,判断是否存在燃料元件破损。特 别是中子的监测,判断是否存在缓发中子。但一回 路冷却剂不能排放。因此不是放射性流出物。
各国,各地区土壤中长寿命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 的分布很不均匀,有2~3个数量级的变化,例如40K 变化在0~3200Bq/kg(英国),铀变化在2~690 Bq/kg(中国),镭在10~900 Bq/kg(瑞士),钍的 变化在1~360 Bq/kg(中国)。但是各国各核素的均 值变化不大,各核素的平均世界中值与各国均值差 别不大。
吸收剂量:射线在单位质量的物体中所沉积的能量。 单位:戈瑞(Gy)。1Gy=1J/kg。 剂量当量:组织中某点处的剂量当量(H)为: H=DQN。 其中:D为吸收剂量,Q为品质因数,N为其它修正因 子。目前指定N=1。单位为Sv。 如果Q=1,则1Gy=1Sv(均匀照射)
第二章 核电站放射性流出物监测
中子活化产物:如Np-237、Pu-239、240;Am-241、 Ar-41、N-16等。 其中: Pu-239、240;Am-241等是238U (n, γ)的反应产 物; Np-237是238U (n, 2n)的反应产物; Ar-41是40Ar (n, γ)的反应产物; N-16是16O (n, γ)的反应产物。
1. 2. 3. 4.
教学目的: 了解核电站流出物的监测目的; 了解核电站放射性流出物的限值; 了解气态放射性流出物的监测技术; 了解液态放射性流出物的监测技术。
2.1核电站流出物的监测目的
1. 2. 3.
有如下目的: 判明本设施流出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数量,以便与 管理限值或运行限值进行比较; 为应用适当的环境模式评价环境质量、估算公众 所受剂量提供源项数据和资料; 为判明设施的运行以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控制 装置的工作是否正常有效提供数据和资料;
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是从岩石,土 壤和水中释放出的铀,钍,镭及其子体产物。 以及宇宙射线与大气层氮相互作用产生的14C 和3H。其浓度随着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变化 而有所不同。 海洋环境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有宇宙射线产 生的3H,7Be, 14C,26Al,和原生核素40K及 天然铀,钍系列及其子体等,其中天然14C 90%以上存在于海洋,天然氚大部分也存在
铀系(4n+2系,或称铀镭系)
从238U开始,经过14次连续衰变,最后到稳定核素 206Pb。母体238U的半衰期为4.468×109a。238U之后的 子体半衰期最长的是234U(UⅡ), T1/2 = 2.45×105a,所 以,铀系建立起长期平衡,需要近3百万年的时间。 该系成员的质量数A都是4的整数倍加2,即A=4n+2 (其中n=51~59),所以铀系也称4n+2系。
液体放射性流出物
1. 氚: <1.5×1014Bq(4×103Ci) 2. 其余核素: <7.5×1011Bq(20Ci) 其它堆型根据情况另外确定。
气态放射性流出物的监测技术
放射性物质以气态形式释放,一般有两种形式:气 体和气溶胶。通过烟囱排放。 以气体形式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只有氜、氪、氙、 氛。氚主要以氚水蒸气形式释放。 放射性物质可以被吸附在气体中的胶体上,以气态 形式释放。任何放射性核素都可以作为气溶胶形式 释放。特别是Cs-137,它的母体是Xe-137,以气体形 式释放后,再衰变。
核电站对放射性物质的三道屏障
1. 燃料包壳 2. 冷却剂 3. 密封厂房或压力容器 在正常运行时,仍然会有少量放射性物质排放。 主要以气态形式,也有液态流出物。这些都是核电 站对环境影响的根源。
1.3放射性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放射性活度:衰变速率,以贝克(Bq)或居里(Ci) 为单位; 比活度:单位质量样品中的放射性活度; 射线强度: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释放的射线数 目。 照射量:dQ/dm。其中dQ是光子在质量为dm的空气 中释放出来的(正、负)电子,完全被空气所阻止 时,空气中产生的任一种符号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 值;
钍系(4n系)
钍系的母体是232Th,经过10次连续衰变,最后到稳 定核素208Pb。232Th的半衰期为1.41×1010a ,子体半 衰期最长的是228Ra(MsTh1),T1/2 = 5.76a,所以钍 系建立起长期平衡需要50~60a的时间。这个衰变系 成员的质量数是4的整数倍,即A=4n(其中n=52~ 58),所以钍系也叫4n系。
第三章 核电站环境放射性监测
1. 2. 3.
教学目的: 了解核电站环境放射性的来源; 了解环境放射性监测目的; 初步了解环境放射性监测的相关法规。
3.1核电站环境放射性的来源
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排放; 天然放射性核素:
陆地天然放射性
地壳中存在的一些重的放射性核素形成三个天然放 射性系。它们母体的半衰期都很长,和地球年龄 (1010年)相近或更长,因而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后 还能保存下来,自然界的这三个天然放射性系列是: 铀析、钍系和锕-铀系。
综上可看到,在地壳中存在4n,4n+2和4n+3三个天 然放射性系列,但是缺少4n+1这样一个放射系。后 来用人工方法合成了4n+1系。把238U放在反应堆中照 射,连续俘获三个中子变成了241U,它 经两次β 衰变 变成了具有较长寿命(T1/2=14.4a)的241Pu。 在这个系列中,237Np的半衰期最长。当时间足够长 后,241Pu和241Am几乎衰变完了,而237Np还会存在, 并与其子体建立起平衡,所以这个系列叫镎系。该 系成员的质量数A都是4的倍数加1,即A=4n+1,因而 也称4n+1系列。由于237Np的半衰期比地球年龄小很 多,地壳中原有的Np早已衰变成了209Bi,所以人们 在中没有发#43;3系,或称锕铀系)
从235U开始,经过11次连续衰变,最后到稳定核素 207Pb。该系成员的质量数A都是4的整数倍加3,即 A=4n+3(其中n=51~58),所以锕系也称4n+3系。 母体235U的半衰期为7.038×104a,锕系建立起长期平 衡,需要时十万年时间。
镎系(4n+1系)
不成系列天然放射性核素
除了上述的天然的和人工的放射性系列外,在自然 界还存在一些非系列的放射性核素,它们经一次衰 变后即成为稳定的核素,现在已知的有200种左右, 但它们的量都非常少。其中 较有较有实际意义的有 钾,铷,铟等,尤其是40K,在地壳中分布极广,具 有β衰变和K俘获两种衰变方式。 天然钾有三个同位素,即39K(丰度93.258%),40K (丰度0.012%)和41K(丰度6.73%),其中只有40K具 有放射性,它的半衰期为1.27×109a。 40K放出能量 为1.31MeV的β粒子,另外还放出能量为1.46MeV的γ 光子。钾衰变后形成40Ar和40Ca,它们都是稳定核素, 因此在含钾的岩石中均存在40Ar和40Ca。
40
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
土壤是岩石风化以后,在气候,生物及地形等因素 影响下经过成壤作用而逐渐发育形成的,它由矿物 质,有机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等组成。在成壤 过程中放射性核素进行了再分配,由于核素自身化 学性质和储存条件的变化,它们有的在土壤表层富 集,有的在土壤下部富集,还有的被带出表层,进 入地表水,或地下水流。因而,土壤放射性核素含 量会因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