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1.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63 大类,78 小类。

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 种,稍后一一介绍2. 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3.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用典双关常用修辞手法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天才梦》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孙犁《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注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 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等着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予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意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那么长的愁,这辈子愁不完了)——李白《秋浦歌十七首》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

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民谣《一壶水》大虫见掀他不动,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施耐庵《水浒传》对比是把差异明显、矛盾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展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其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强烈,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陆游《老学庵笔记》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

——叶圣陶《苏州园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句法相似、平仄相对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修辞手法。

对偶的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密切关联,音节和谐,有韵律美,便于吟诵,表意凝练,有很强的概括力。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排比是一种把3 个或3 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意思密切、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修辞手法。

排比句的作用为:增文势、广文义。

用排比说理,条理分明,充分透彻;用排比抒情,节奏鲜明,感情洋溢;用排比写景,层次清楚,形象生动;用排比写人,形象立体,细致入微。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自清《匆匆》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腿;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没找到出处,但句子真好,所以就放上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胡宏伟《长江之歌》7. 设问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即为设问。

设问用在文章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启发读者思考;设问用在文中某段段首或段尾,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设问用在说理性文章中,可使论证深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连续地使用设问,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有强大的论辩力量,发人深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潘振声《春天在哪里》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换句话说,它是用肯定或否定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否定或肯定的含义。

反问是无疑而问,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因此,反问句不同于一般问句。

反问的语气要比直陈句强劲有力,有利于表达鲜明的爱憎态度,是政论体中常用的手法。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设问在提问时不表明立场,反问明确地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设问的侧重点在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的侧重点在于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立场或思想。

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反问有问无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所以放手去折腾吧)——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是亲兄弟,就这么急着弄死他,难道不能再等等?)——曹植《七步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没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多喝点酒,忘却忧伤)——王翰《凉州词》9. 借代借代是一种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练、具体生动。

借代的修辞效果为: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代“船”)——李白《望天门山》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旌旗”代“战争”)——陈毅《梅岭三章》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烽烟”代“战争”)——陆游《示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黄发”代“老人”、“垂髫”代“孩子”)——陶渊明《桃花源记》互文,也叫互辞,指的是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前后两部分,看似说的是两件事,实则相互呼应,互相阐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实际说的是一件事的修辞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买买买!)——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哪儿都忧,太忧伤了)——范仲淹《岳阳楼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上任的时候特别惨,所以我劳苦功高)——诸葛亮《出师表》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咏叹,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势。

在议论文中,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时使用,感染力强。

反复还可以使词句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韵律美。

鲁迅作品《祝福》中在描写祥林嫂时,反复用了“我真傻,真的。

”【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多次使用“沉默”一次,表达了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话说,鲁迅真的挺喜欢用反复这种修辞手法的,那就再举个他作品的例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这两株枣树的象征意义一直不太一致,有人说,枣树代指鲁迅和其胞弟周作人,表达他们手足情深后来又有嫌隙的状况;也有人揣度枣树是前赴后继的革命勇士的化身,表达了鲁迅对黑暗军阀统治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之情】(难道没有人觉得,那只是两棵无辜的枣树?鲁迅先生也是按字数拿稿酬的吧?)顾名思义,引用典故,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诗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怀今,即为用典。

用典,可以使文章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笛赋:典出晋人向秀《思旧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

烂柯人:典出《述异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 年的感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天狼:星宿名,就说指侵略,本文中指西夏。

出自《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抒发了作者希望朝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气与豪气。

】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蚕丝和烛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表达情深意长,至死不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也作“情”。

表面说天气,实际说感情。

描写了四川东部的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有生活气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