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心中的瓦尔登湖

我心中的瓦尔登湖

我心中的《瓦尔登湖》
很多人都向我推荐《瓦尔登湖》,有人说这是一本很安静的书,安静到可以听到银针坠落的声音;有人说这是一本净化心灵的书,字字句句沁人心脾;有人说这是一本很孤独书,又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这些风格迥异的评价不禁挑动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我怀着一探庐山真面目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

可是在我阅读到第十页的时候我竟然已经有想放弃它的念头了,“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怎么没看懂?”“这是中文吗?难道是翻译的不靠谱?”我在心里抱怨着,本来想放弃了,但是看到介绍说“浮躁的人是读不懂书中的奥义的”,心中又有些不服气,于是我随手向后翻,看到这一章节:最高的法则,心中对最高法则充满了好奇便开始读了起来,然后我便深深地陷入到《瓦尔登湖》的宁静中了。

这是一本描绘田园风光的美景画卷,读完全书,仿佛跟作者完成了一次难忘的、纯美的自然之旅。

你会走近湖畔,走进松林,你能看到悠然而过的田野上的飞鸟、看到在丛林里四处溜蹿的土拨鼠、欣赏森林深处的蚁群大决战;湖水的静美、雨中的奇景、变幻的雪冰、乡野的美梦,让你在真切的体验中深深沉醉。

在这里,没有嘈杂的商业区,没有工厂的浓烟滚滚,没有政治的攻心斗角。

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

所以在自然界里,独处的梭
罗丝毫不感觉孤独,林中花开花落的声音,一年四季湖边景色的更迭,与松鼠、耗子、野兔、红蚁、梭子鱼、潜鸟等为邻,还有大自然独有的声音:“风向合宜时,我能听到柔和甜美,几近自然的旋律,在很远的树林里,有着震动的嗡嗡声,地平线里的松树针,似乎是竖琴的弦,所有的声音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产生了完全相同的效果,这就是宇宙的震动……”这是一幅何等美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瓦尔登湖》是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记录。

梭罗在湖畔自得其乐地种豆耕锄、觅食野果、追猎狐狸。

“在温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鲈鱼围着我环游,好像沉醉于我的笛音。

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丛丛幽影。

”看到这一景象不得不让我想到我国历史上那位有名的“隐居专家”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何等怡然自得心境。

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因为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联系当今世界范围内层出不穷的因为人类过度发展而出现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受到污染的事件,我们有理由相信,《瓦尔登湖》所描绘的世界正是人类保护自然、净化心灵的理想目标。

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梭罗在湖畔自耕自
读的生活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来自于自然,最终还要回归到自然中去。

通过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躬身践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如果要了解人类自身的社会和生活,人们就必须跳出自己所生活的喧嚣的环境。

只有回归大自然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渺小,才能真正把人类的进步同环境协调起来。

通过瓦尔登湖这个大地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美丽和纯洁,可以感受到任何我们对她的改造和破坏。

只有努力保护好大自然,我们才能更好地在其中发展自己,更好地去实现生态的平衡。

梭罗并不是刻意要过一种消极遁世的隐士生活,而只是进行着人生实验简化生活、回归自然。

避开城市的喧嚣,独自深入林中,与鸟兽为邻,听蟋蟀弹唱。

这一抹绿色,为梭罗疲倦的灵犀送上了温暖的怀抱;这一抹绿色,让都市的纷繁渐渐远离了梭罗的脑海;这一抹绿色,使梭罗更加迷恋自然,热爱生命。

而对于现在的我们周围的只有钢铁的坚硬与冷莫。

19世纪以来,人类的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然而,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范围内适度地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而人类的进步大多表现为干扰自然进程、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美和生态平衡、透支甚至耗尽自然资源。

工业化所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人们所要面对严峻问题的是资源匮乏。

面对日益膨胀的城市,当马达隆隆替代了蛙声蝉鸣;当更多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拔地而起时,如果人们不懂得保护环境,那么我们便再没有一个心灵的栖息地了。

在探索《瓦尔登湖》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时,我们不得不思考
当下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自然与人、自然与文明该的关系。

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与破坏,使得地下水不断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

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的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

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后代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与奴役自然、称霸自然。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这些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的重视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回归自然也许将成为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核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唇亡齿寒,我们必须把环境保护提到一个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长久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甚嚣尘上,曾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而梭罗和当今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者不认同这种自然观。

在他的认识里,人类的活动需要重新创造、发现和保持人与自然世界最原始的联系与和谐,而不是试图获得征服自然的权力,“人定胜天”终究是不切实际的。

梭罗通过在瓦尔登湖畔的身体力行为他的理论赋予了生命,并使之成为实践生态哲学的典范。

正如现在人们所说的:保护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也许,在新的世纪里,“瓦尔登湖”代表和体现的是人类不断增长的生态意识;也许,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个保存未来的希望。

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居生活让梭罗看破了尘世,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

当然,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
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

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我们应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

在越来越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心灵的追求也应该然指向简单和质朴。

因此,在纷纷攘攘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有事也应该放慢脚步,停下来休息片刻,安静的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灵沾染一点这湖水的静谧清凉,给自己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份浮躁与贪婪,善待我们亲爱的大自然,你要相信,你的一点善举足以感染整个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