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园林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教材分析


②副词的运用。
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 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用得有分 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
又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 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其中“一 切”、“决不”则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 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③ 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记叙
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 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
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 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3.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
议论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 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 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描写
“重峦叠嶂”写出了假山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 的景象。
“高低屈曲”状写出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 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
“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
(2)语言准确生动
①动词的运用。
如文中第7段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 意图画美。用了“栽”“蔓延”“补”几个动词, 紧扣“注意图画美”一个“补”字说明了匠师们 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闲步网狮园》/刘国正:“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我欲踱桥还 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
元代维则的《狮子林即景》:“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 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
中国园林博物馆: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 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见证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一)园林之美
2、 自然之美:
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亦称“图画美”。 “图画美” 有别于“图案美”。其特点就是不对称、不整 齐。“苏州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追求的是“独创性”。 首先,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要求对称,讲究自然之趣;假山设 计使游人“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桥梁安排 “绝不雷同”,石岸高低曲直任其自然;花草树木的映衬 “着眼在画意”。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调。
15、 寻访当地的园林建筑,用画笔或摄像机 录下美丽诉图画。
16、你从文中学会了哪些鉴赏园林的方法? 17、你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对苏州园里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 18、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
一点提示
注重朗读:
对于文本的细致分析固然能挖掘出内在的许 多艺术美,但,却难免打破文本的整体感。所以 在教学中,朗读感悟尤为重要。学生在声情并茂 的朗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含而不露 的情感,能更加有效地领略文章的内涵,多方面 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 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对内容的理解,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园林之美
3.层次之美:
花墙廊子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体现出了虚实相生的含 蓄之美。“庭院深深深几许”,“正在曲径通幽处”。游 览者领略到了移步换景的乐趣,可以获得深长的审美享受。
4. 细节之美:
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园内建筑 的色彩美。无需详解。
(二)文章之美
1. 结构之美 由总说到分说 由主要到次要 由概括到具体 由整体到局部
学习目标
1. 以苏州园林为标本,领略中国的园林文化, 学会欣赏园林之美。
2. 熟读课文,揣摩作者思路,体会作者抓住 说明对象的特征,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 学习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及多种说明方 法的运用。
美点分析:
(一)园林之美 1.和谐之美 2.自然之美 3.层次之美 4.细节之美
(二)文章之美 1.结构之美 2.语言之美
林》。

从“寄深眷”的标题来看,文中包含着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单纯按说明文的
思路去理解显然是不足的,在阅读中不要忽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家乡美景
的赞美之情。

既然是“谈苏州园林”,那么就要涉及到园林鉴赏问题,我认为引领学生赏析苏
州园林的艺术美,让他们懂得一点鉴赏园林方法也应该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
可供参考的导语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天下”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 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 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 陶冶性情,自得其乐。接下来我们就跟着叶老走进苏州园 林。
(一)园林之美
1、和谐之美:
整体和谐是中国建筑园林的美学理想。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 美的败笔”。 文中的“无论”“总是”“一切”“绝不”都强调了苏州 园林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注重 和谐的美学原则。 苏州园林讲究的是“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讲求的是整体的完美与和谐。
(二)文章之美
2、 语言之美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 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 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 析原理。
说明:
首先,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科学性。 其次,说明文语的或者表示限制的词语。 3、表示肯定、估计、推测等语气的词语。 4、其他表示事物特性的词语。
可供参考的一些提问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2、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3、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4、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它的设计
理念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处处入画的原则的? 5、课文结尾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6、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
3、《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 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 的园林建筑。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话一点不假,凡到过苏州 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景色所陶醉。
4、专家名人说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陈从周
(1)整体结构

总体特征: 务必使游览 者无论站在 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 画。
分 ①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说明顺序
②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主要
③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④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⑤角落的构图美 ⑥门窗的图案美
次要
概括
⑦建筑的色彩美
具体
(2)段落结构
以写假山、池沼这一节为例:先写假山堆叠的 艺术,次写池沼和其它景物的配合,再次写池沼 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 生气。举凡有关景物,均循序渐进,一一写来, 有条不紊。这节如此,其他各节无不皆然。经过 有合有分的反复说明,园林特点阐述的十分透彻, 留给读者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可供参考的相关素材
1. 参考课件 2. 背景音乐 3. 音频朗读 4. 视频欣赏 5. 背景资料《叶圣陶与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这一 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 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 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此单元 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 的理解上,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的把握。尽量避免 单纯以文体为中心来解读文本,把本来蕴涵着丰富文化内 蕴的课文,变为了枯燥的说明文范本。
例句: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 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其中 “据说”一词,表明了后面所说的苏州园林有 “一百多处”是听说的,而不是作者统计的,这 是留有余地的说法。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句中, “大多” 一词表示大部分的池沼是引用活水的,并不是全 部都是这样的。这就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文本解读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是叶老在75岁高龄,为香港一家出版社介绍苏州园林
的摄影集写的一篇序文,后来摄影集没有出版,这篇序文被《百科全书》杂志社发表
在刊物上。题目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文章最后
的几句话。后来在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文章的第一段,题目也改成了《苏州园
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7、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
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 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8、如果你是一位游客,在苏州园林拍摄了许多美丽的图片, 下面请你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介绍给你的亲人或朋友。。。
9、请同学朗读全文,然后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 筑特色。

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按叶老的话说:“苏州园林是
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要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
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那么,在叶老的《苏州园林》中,到底体现出中国园 林的那些艺术美呢?
1.和谐之美。整体和谐是中国建筑园林的美学理想。 2.自然之美: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亦称“图画美”。 3.层次之美:花墙廊子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体现出 了虚实相生的含蓄之美。 4.细节之美。 另外,感悟文章的结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也应该 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拟人:“俯仰生姿”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 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 心安排。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 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