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下国际油价走势及其影响

金融危机下国际油价走势及其影响

金融危机下国际油价走势及其影响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在造成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本文主要阐述了金融危机后石油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石油价格
影响及对策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油价走势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爆发和逐步蔓延的影响,全球经济急剧下滑,石油需求严重萎缩,国际石油价格自2008年7月中旬达到历史高点后持续快速回落,并一直延续到2009年初。

2009年全年,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始终呈负增长,但随着欧佩克成员国严格执行减产协议,效果逐步显现,市场信心开始回暖,加之美元贬值和国际投机资本重仓介入,国际石油价格从2月初的34美元,桶上升至超过80美元/桶,并维持在70~80美元,桶区间震荡。

国际油价走势再度走出了罕见的大起大落。

2010年年初至今,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及其经济复苏国际油价一直是稳步地上下波动着增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与走向、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和供需基本面正在主导国际原油市场基本状况,而金融因素、货币因素和能源地政治因素等仍将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持续的影响。

二、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油价的上涨会增加外汇开支,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在增加,经济增长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油价的制约,伴随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石油消耗也随之迅速上升,国内石油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旺盛的需求,只能通过大量进口。

当国际油价上涨时,石油进口费用相应增加,必然减缓我国经济增长,事实和数据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油价的制约,并且石油进口量越大,这种制约作用就表现越为明显,根据测算,国际原油价格每桶上涨达10美元将直接导致我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外汇88亿美元;
2、油价上涨导致我国经济运行成本增加,通胀压力增大。

我国国内对原油进口需求量持续上升,高油价直接导致支付原油采购成本上升,这最终需国内各行各业承担,从而降低行业利润,延迟国内投资额,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我国原油进口价格的上升:一是形成国内成品油调价的压力,一旦调价直接影响与成品油相关的消费和生产;二是直接导致依赖原油进行加工的化工原料、生产资料成本的增加;
3、国际油价的上涨给整条石油产业链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对于
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企业、化工企业来说,石油价格的上涨往往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有助于石化行业走出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态势,可以说,短期内油价的上涨对石化的上游企业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对于再下游的化纤、塑料行业来说,其产品价格往往由激烈的市场竞争来确定,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影响会更大。

因此,面对居高不下的油价,整条石油生产链越是末端压力越大。

(二)国际油价下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油价下跌有利于我国提高石油战略储备,保证国民经济安全运行。

一方面国际油价的下跌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水平,另一方面较低的油价为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投资方向,可以利用油价下跌造成的国际上一些上游的石油公司面临资金短缺、运营艰难的时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下大力气去收购上游油气资源资产。

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长期来看。

可以拉动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重新分配石油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相关行业的优胜劣汰。

国际油价的变动可以通过有效的传导机制影响国内的相关企业。

油价持续下跌对石油开采业影响不断加深,炼油行业收益增加但库存高的化工行业面临价跌量减、收益下降、投资放缓的局面,对于相关行业持续发展不利;
3、油价的连续下跌。

可降低全球范围内石油行业投资。

目前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降低,导致全球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方面的投入降低,全球钻井数量开始下降,这将降低未来石油产能,影响石油供给,对未来油价走势有着一定消极影响。

三、应对策略
(一)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投资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当前,国际上,石油企业并购不仅谈判筹码高,公司整合也相对容易。

因此,在资产负债率不高的前提下,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谨慎地实施海外资产收购战略。

“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不仅能解决我国短期内石油需求猛增的问题,而且还能从根本上为维护我国石油安全提供保障。

(二)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积极开发替代新能源和新技术
目前南海、东海地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大对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我国石油的自给能力,可以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

我国在“搁置争议”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发这些资源;同时,必须保持和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避免恶性石油资源的争夺以及保证海路石油运输的安全。

此外,短期的油价下跌不能保障我国长期的石油安全问题,况且石油资源绝不会取之不尽。

从长期看,替代能源和产品会逐步取代石油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

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未来能源安全问题。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我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加快对替代能源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应用。

(三)利用国际油价调整的有利时机,推进国内石油流通体制改革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解除流通环节的准人限制,不断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与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相适应、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的机制,是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

目前,国际油价调整和较低正是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的较好时机。

具体来说:第一,要抓紧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

在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批发及零售等各个环节,公平对待各类投资主体,为各类主体的平等竞争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二,要健全与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石油行业的地位、监管机构、石油流通的管理形式、石油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合理的石油库存等,以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和石油流通秩序;第三,完善政府管理和监督体制,保证流通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第四,要加快现在石油市场体系的建设,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增强我国石油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中国金融,2007,(18)
[2]管清友,国际石油经济[J],国际油价波动的周期模式型及其政策含义,2008(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