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元散
目录1 拼音2 益元散药典标准2.1 品名2.2 处方2.3 制法2.4 性状2.5 鉴别2.6 检查2.7 含量测定2.7.1 朱砂2.7.2 甘草2.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2.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2.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2.7.2.4 测定法2.8 功能与主治2.9 用法与用量2.10 贮藏2.11 版本3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3.1 方名3.2 组成3.3 功效3.4 用法用量3.5 加减4 《宣明论》卷十之益元散4.1 方名4.2 别名4.3 组成4.4 功效4.5 主治4.6 用法用量4.7 加减4.8 制备方法4.9 用药禁忌4.10 临床应用4.11 各家论述4.12 附注[返回]1 拼音yìyuán sàn[返回]2 益元散药典标准2.1 品名益元散Yiyuan San2.2 处方滑石600g、甘草100g、朱砂30g2.3 制法以上三味,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2.4 性状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手捻有润滑感;味甜。
2.5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块片无色,有层层剥落痕迹(滑石)。
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品纤维(甘草)。
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朱砂)。
(2)取本品2g,加盐酸1ml、三氯甲烷15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
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甘草次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0:20:7: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约5分钟。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6 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B)。
2.7 含量测定2.7.1 朱砂取本品2.5g,精密称定,置250ml烧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g,缓缓加热使朱砂溶解,放冷,加1%硝酸溶液10ml,摇匀,冷却,用垂熔漏斗滤过,用1%硝酸溶液40ml分次洗涤漏斗和烧瓶,洗液并入滤液中,滴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以2分钟内不消失为度),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恰至红色消失,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滴定。
每1ml硫氰酸铵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5.815mg的硫化汞(HgS)。
本品每1g含朱砂以硫化汞(HgS)计,应为35~42mg。
2.7.2 甘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D)测定。
2.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47:5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
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甘草酸铵对照品适量,精密称
定,用流动相溶解并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相当于每1ml含甘草酸0.1959mg)。
2.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动相50ml,称定重量,密塞,超声处理(功率180W,频率42kHz)4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流动相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7.2.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1g含甘草以甘草酸(C42H62O16)计,不得少于2.7mg。
2.8 功能与主治清暑利湿。
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2.9 用法与用量调服或煎服。
一次6g,一日1~2次。
2.10 贮藏密闭,防潮。
2.11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返回]3 《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3.1 方名益元散3.2 组成当归、川芎、黄芩、陈皮、香附、白芷、甘草。
3.3 功效《女科万金方》之益元散具有安胎之功效。
3.4 用法用量坐蓐之月服之。
3.5 加减如虚,加人参。
[返回]4 《宣明论》卷十之益元散4.1 方名益元散4.2 别名太白散、天水散、六一散、神白散、双解散4.3 组成桂府腻白滑石6两,甘草1两(炙)。
4.4 功效《宣明论》卷十之益元散具有利小便,宣积气,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补益五脏,大养脾肾之气,安魂定魄,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水谷,保元,下乳催生;久服强志轻身,驻颜延寿之功效。
4.5 主治《宣明
论》卷十之益元散主治身热,吐利泄泻,肠澼,下痢赤白,癃闭淋痛,石淋,肠胃中积聚寒热,心躁,腹胀痛闷;内伤阴痿,五劳七伤,一切虚损,痫痉,惊悸,健忘,烦满短气,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并口疮牙齿疳蚀,百药酒食邪毒,中外诸邪所伤,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产后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证,兼吹奶乳痈。
4.6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不用蜜亦得,日3次;欲饮冷者,新汲水调下;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难产,紫苏汤调下。
4.7 加减加黄丹,名红玉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薄荷叶(末)1分,名鸡苏散。
4.8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4.9 用药禁忌孕妇不宜服。
4.10 临床应用①膀胱炎《福建中医药》(1965,6:2O):林某某,男,69岁。
突感尿意急迫,排尿频繁,量少,滴沥难下,小腹部灼痛,诊断为急性膀胱炎。
唇口红甚,舌苔黄浊,脉数有力,给六一散2两,冲开水600毫升,澄清,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4天痊愈。
②晕厥《山西中医》(1987;2:29):张某某,男,48岁,厨师。
1977年5月14日初诊。
患者1年前用鳍刺刺伤右手食指,翌日全身不适,低热,右肢剧痛,纳呆、恶心、晕厥,经强心输液复苏。
此后常无规律晕厥。
患者面容憔悴,神情恐慌,右背及右腿外侧均见大小不等之绀斑十余块,大者如掌,小者似卵,质硬压痛,舌红有瘀点,诊为破伤中毒,
毒瘀血分。
遂予六一散200g,每次用绿豆水冲服10g,1日2次,10日后诸症缓解,又10日诸证痊愈。
③泡疹《山西中医》(1987;2:30):雷姓女婴,8个月,因腹泄服西药后全身泛发泡疹,小豆样,疹周红润,伴咳嗽,低烧,舌红,指纹淡红浮现,小便淋沥不畅。
遂予六一散30g,冲调徐徐凉饮,晚7时许服药,夜畅尿数次,翌晨泡疹全消,一切恢复正常。
4.11 各家论述①《医方考》:滑石性寒,故能清六腑之热,甘草性平,故能缓诸火之势。
②《成方切用》:滑石重能清降,寒能泄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泻,止烦渴而利小便也。
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滑降也,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
4.12 附注太白散(《伤寒直格》卷下)、天水散(《伤寒标本》卷下)、六一散《伤寒标本》卷下)、神白散(《儒门事亲》卷十三)、双解散(《摄生众妙方》卷四)。
本方加青黛,又名“若玉散”(见《准绳·类方》)。
[返回]
相关文献益元散摘要:
中药名称
益元散
拼音名
益元散与双解散摘要:的方是益元散。
我们似乎也可以认为,防风通圣散是由益元散合凉膈散加减而来,而主方是益元散。
[附方]益元散摘要:[卷三转胞]益元散摘要:为末。
加入前药服。
(〔吴按〕此系六一散。
而益元散尚有朱砂也。
)
肥盛妇人。
右寸脉沉滑。
症兼恶[中卷内科]益元散摘要:,温水下或新汲水下。
渗泄之剂,不损元气,故名益元。
分两六一,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又名天水。
[卷三类中风]益元散摘要:[卷下伤暑门]益元散摘要:[内科]辰砂益元散摘要:[卷下治暑主方]益元散摘要:[卷之二滑石白鱼散]三生益元散摘要:用生柏叶生藕节生车前各汁(一杯)益元散(三钱)调服此主血淋之方也
复方
《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