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藏文翻译

最新藏文翻译

藏文翻译(点击下图可直接进行访问)1藏文概念藏文指的是藏族使用的藏语文。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除了中国境内的藏族外,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语。

藏语主要分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

尽管方言各异,读音不同,但藏文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语通用于整个藏族地区。

[1]藏文(8)“藏文”一词写作“bod-yig”,意为“藏族的文字”。

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

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字母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2个部分。

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

[1]由于藏语语音经过千多年演变,而书面语的正字法不变,令藏文拼写变的非常复杂,以标准藏语拉萨话为例,拼写的时候是以不同的辅音字母的“加字”来表示不同的音调,藏文拼写虽然复杂,但拼写都很规则,只要经过两个月的强化训练就可以掌握藏文的拼写,见到藏文虽然不一定知道它的意思,但至少知道读音。

藏文不像世界上拼写和读音最不规则的文字英文、法文那样拼写无规可循,重音不固定,所以学藏文拼写还是比学英文拼写简单。

辅音字母每4个字母为一组,共7组半。

每个字母的实际读音古今有别、方言有异,但均附带有一个元音a。

元音字母,意为”悦耳的字”,是相对于辅音字母而言的。

因元音发音时无阻碍,悦耳动听而得此名。

标点符号,意为“分界线”或“分界符号”。

藏文标点符号形体简单、种类极少,而且,其使用规则也与其他文字的标点符号有别。

藏文标点符号共有6种形式,其中音节之间的隔音符号使用频率最高。

此外,还有云头符,用于书题或篇首;蛇形垂符,用于文章开头处;单垂符,用于短语或句终;双垂符,用于章节末尾;四垂符,用于卷次末尾。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便于更加准确地表达语义,藏文中已开始借鉴并使用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1]。

2创造藏文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吐蕃经济一天比一天发达,实力一天比一天雄厚。

不过有一个大问题让他非常恼火,就是吐蕃人当时有文字,但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办法发布政令,没有办法书写法律,没有办法翻译佛经,也没有办法和周边邻近的邦国进行书信联系。

不少国家派来使节,送来丰厚的礼品,还有用各种文字写的书信。

吐蕃王臣们也给他们准备了回礼,不过没有办法写回信,只好通过翻译口头回答几句,就把使节们打发走了。

其实,松赞干布从继位开始,就想创制吐蕃人自己的文字,先后派出过几批大臣,带着大量的金砂、金粉,到南亚、西亚学习文字的创制方法。

去的人,有的在途中被强盗杀害,有的在森林中被老虎吃掉,有的中暑得热病死亡。

剩下几个,都是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后来,松赞干布想起了一个能人,名叫吞米·桑布扎。

他从小聪明伶俐,又有吃苦精神。

松赞干布特意把他召进红山宫,鼓励又鼓励,嘱咐又嘱咐,说我们吐蕃没有文字,好比一个人没有眼睛,一个武士没有刀剑,走夜路没有灯。

你一定要把造字的方法学回来,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

他给吞米满斗金砂和金粉,让他带着作为拜师求学的礼金;又给他充足的龙脑、冰片、檀香木等药片,准备在途中祛暑防病。

吞米·桑布扎出发以后,松赞干布特意在吉雪沃塘北面的娘热沟口修筑了一座9层楼的宫堡,取名叫工噶玛如,准备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后,住进里面安心创制藏文。

松赞干布热烈欢迎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亲自把他送进北郊的工噶玛如宫堡,让他在里边集中精力创制文字。

吞米·桑布扎住进去以后,从此闭门不出,像喇嘛修禅一样,独自一人在里边待了很多个夜晚和白天。

终于有一天早晨,他派人报告:藏文已经创制出来了!松赞干布像捡到马头那样大的金子一样高兴,立刻带领各位大臣骑马赶到北郊。

吞米·桑布扎已经把创制好的藏文字母大楷、小楷、大草、小草,书写在周围的岩石上。

他说,我仿效兰扎文创制了藏文楷书体,仿效吐都文创制了藏文草书体,藏文字母共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能拼写出藏人所有的语音,表达藏人所有的意思。

松赞干布说,感谢大臣吞米·桑布扎,他为我们吐蕃立了大功,他给我们吐蕃人民带来了大恩大德。

不过,文字只有吞米一个人会写会念会使用不行,它要在我们整个吐蕃范围里流行,特别是我和大臣们要带头熟悉和使用。

今天我当着大家的面,拜吞米·桑布扎为师,第一个学习和掌握藏文。

从此以后,松赞干布把王政委托给几位大臣处理,自己住进工噶玛如宫堡跟吞米学习文字,据说这一学就是整整4年。

在这期间,松赞干布不但学会和精通了藏文,还和吞米·桑布扎一起制定了十善法,这是用吐蕃文字写成和颁布的第一个法律条文,也就是所有藏人都要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吐蕃臣民百姓欢聚在吉雪沃塘,表演各种歌舞戏曲,庆祝藏文的创制和十善法的诞生。

松赞干布亲自把吞米·桑布扎介绍给全体臣民百姓,称赞他是吐蕃了不起的贤臣。

藏文古史《贤者喜宴》中这样写道:藏人之中七贤人,吞米高为第四贤,七贤绝非一般高,首位当推大译师,藏人总抱大恩情,焚香顶礼理应该。

3藏文创造者吞弥.桑布扎(7世纪时人),藏文创造者。

公元7世纪时期,吞弥.桑布扎诞生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也有说是出身于尼木县吞弥家族中)。

父亲吞弥阿鲁,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

母亲名叫阿孥。

[2]吞弥·桑布扎成年之后,时值吐蕃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戎马驰骋青藏高原,经略吐蕃王朝,宏展其雄心抱负之时,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征服诸羌、重新统一吐蕃之后,他一方面与周边诸国,如尼婆罗、唐王朝建立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发展生产,制定严密的各项制度。

由于民族间的交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松赞干布深感缺乏文字的痛苦,遂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派遣了其在治下几百名中认真挑的吞弥·桑布扎等16名聪颖俊秀青年,带了许多黄金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字。

[2]关于吐弥桑布扎创造藏文,伴随着许多生动、优美的故事。

据说吐弥费力创造藏文是为了吐蕃人缺乏文字的诸多苦处。

当时松赞干布从几百名聪明颖悟的青年中挑选16名优秀青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由吐弥率领去天竺等处拜师求教,学习文字。

最后其他15名青年由于严寒酷暑、气候不适等种种原因,辞离人世,惟有吐弥学成回到吐蕃,依照梵文模式,创制了藏文,一直沿用至今。

据载,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时,从34个梵文辅音字母中取出23个,从16个元音字母中取出5个,以构成藏文字母。

同时,又根据藏语语音增加了6个辅音字母。

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后又著有《三十颂论及相转论》即《文法根本三十颂》[3]、《文字变化法则》即《文法性别用法》等语言文法著作8种,今幸存《三十颂》和《性入法》两种,既是最早的藏文文法经典,又是今天必读之教科书。

吞弥·桑布扎不仅在语言学、文字学和文法学上颇有建树,独树一帜,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他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3]、《宝星陀罗尼经》、《十善经》、《般若十万能颂》、《宝云经》、《宝箧经》等二十多部梵文经典,开了藏译佛经的先河。

有很多译经后来被人收入在《大藏经·甘珠儿》中。

译自天竺、汉地、尼婆罗、克湿弥罗和于填等地的佛教经典著作和各种文化论著被译成藏文,使之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知识。

[3]史载,吐弥创制藏文后,藏族地区开始掀起学习藏文的热潮。

连松赞干布也拜他为师,在玛如宫潜心学习藏文,同时也翻译、学习、借鉴许多印度和汉地的文化,开启吐蕃人的智慧,同时哺育造就像噶尔东赞等一批杰人志士,松赞干布也因此有可能创立“三十六制”等国家大法。

[1]4藏文的三次厘定每种文字创制之初都不可能十分完善,需要在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规范,日益完善,藏文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

据藏文史籍记载,藏文在历史上曾进行过3次较大规模的厘定规范,分别是8世纪中叶—9世纪初叶,9世纪中叶,11世纪初叶。

从8世纪中叶墀松德赞(730—797)至9世纪初叶墀德松赞(?—815)时期,是藏文的首次厘定规范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九大译师,其中白若杂纳根据当时译语的发展和规范需要,编写了规范译语的翻译工具辞书《梵藏词典》。

这是藏文辞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吐蕃赞普墀祖德赞(热巴巾,803—841,即汉文文献《唐书》所记的可黎可足)时,集藏、印著名译师,专设译场,统一译名,规定译例,校订旧译经典,新译显密经典,进一步对藏文进行规范。

藏史称此为第二次厘定规范。

这次规范中形成的藏文结构、拼写规则、创造新词语、表达新概念的规则至今未变。

墀祖德赞时期对藏文的新规范,影响很大。

现通行的藏文基本保留了这一个时期修订后的文字体系。

某些原则和规定,至今仍闪烁着光芒。

如上述第二条内容完全符合现代翻译要求的“信、达、雅”三原则;关于音译的原则规定也完全适用于现代。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的五世孙阿里古格王意希沃之子大译师仁青桑布(958~1055)同入藏的印度班智达善护、德护、智护一起,共同修订文字,厘定新译语。

藏史称此为第三次厘定规范。

藏族历史上的几次文字改革,采取了调整藏文字母体系、简化正字法、规范词语,并立法推行等措施,不仅促进了藏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还对藏文的统一和推广应用,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5字形结构藏文藏文字形结构均以一个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均以此为基础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字表结构。

通常藏文字形结构最少为一个辅音字母,即单独由一个基字构成;最多由6个辅音字母构成,元音符号则加在辅音结构的上、下、正中。

核心字母叫“基字”,其余字母的称谓均根据加在基字的部位而得名。

即加在基字前的字母叫“前加字”,加在基字上的字母叫“上加字”,加在基字下面的字母叫“下加字”,加在基字后面的字母叫“后加字”,后加字之后再加字母叫“再后加字”或“重后加字”。

藏文30个字母均可作基字,但是,可作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后加字的字母均有限。

再后加字,在文字厘定中已经取消,只出现于文献中。

[1]6书写习惯藏文书写习惯为从左向右。

字体分两大类,即“有头字”和“无头字”,是根据字体的不同形式而得名。

有头字相当于楷书,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无头字相当于行书,主要用于手写。

无头字又可细分为“粗通”(tshugs-thung),意为“笔画短促”;“粗仁”tshu gs-rin),意为“笔画长”;“珠杂”(vbru-tsa),是一种笔画转折处棱角突出的行书字体。

还有一种书写迅速、笔画简化的草写体,藏文叫“丘”(vkhyug),适合速记,其形体与印刷体差别甚大。

卫藏地区盛行无头字,安多地区盛行有头字。

[1]7使用地区藏文主要在藏、川、青、甘、滇五省区和锡金、不丹、印度和巴基斯坦拉达克地区使用。

藏文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

以藏文教学的学校遍及整个藏族聚居区,全国藏文报刊有20多家,报出版藏文书籍的出版社有8家,承印藏文书报的现代化印刷厂有20多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