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9-01-17[作者简介]卓成霞(1975-),女,山东济宁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外事办,助理研究员。
管子学刊2009年第3期古今论坛齐鲁文化的社会和谐思想卓成霞(山东社会科学院外事办,山东济南250002)[摘要]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
就其内容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社会的纲纪规范作用,主张通过持守礼义法度来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发展;二是强调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张通过实行保民爱民的为政方针,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行。
齐鲁文化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丰富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齐鲁文化;社会;和谐[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828(2009)03-0091-06Thoughts of Social Harmony about Qilu CultureZhuo Chengxia(Foreign A f f airs O f f ice o f S handong Academ y o f Social Sciences ,J inan 250002,China )A bstract :Qilu Culture ,as important com po n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 nnotes much thoug hts of social harm ony .The thoughts mainly refe rs to tw o co nnotatio ns :first ,attaching im po r -tance to discipline value of social norm s ,advocating co nstructio n of harmonious so cial order through conduct of righteo usness ,w hich aims to ensure o rderly operation of society ;seco nd ,stressing on people rol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m aintaining go verning principle of “all to people ”,w hich to a -chieve harmo ny development of so ciety .Discussing on thoughts of social harmony about Qilu Culture have im po rtant cultural values during develo 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Key words :Qilu Culture ;society ;harmo ny 齐鲁文化自产生形成起,就以实现社会和谐为其政治的追求目标,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现政治关系上的和谐,经济关系上的和谐以及社会关系上的和谐。
如何实现社会和谐,齐鲁文化既从人的社会属性认识出发,指出了持守以礼法的社会纲纪规范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又从以民为本的思想出发,认识到了重德守道、保民富民的为政方针在实现社会和谐上的必要性,始终把和谐作为治国施政的根本策略,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发展。
一、持守礼法,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社会和谐,首先表现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建构上,齐鲁文化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特别重视社会组织的建构和社会纲纪规范的作用,认为社会组织结构和纲纪规范,是人类在其自身生存发展中产生形成的客观历史产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存在特征和属性的体现。
它不仅确立了人的社会地位角色,而且确立了人的社会分工职能,人们只有依据自身的社会地位角色,遵循社会纲纪规范,完成自身的社会91分工职能,才能实现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进步发展。
因此,社会组织结构和纲纪规范,不仅是和谐有序的社会结构运行的前提,而且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政治保证。
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建构,表现为人们之间在社会关系的和谐上。
人生存于社会之中而具有的社会属性,不仅表现为其所具有的上下有分、贵贱有等、尊卑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能,而且表现为其在社会活动中所应持守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
故孟子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荀子也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荀子·王制》)。
社会地位职能和社会规范准则,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明分使群、群居合一的人道体现。
如何实现群居和一的和谐社会秩序,荀子要求所有社会成员严格按照“礼”的行为标准,按自己的社会角色,各守本职,互相依赖,以维持社会和谐。
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富国》)又说:“礼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荀子·大略》)他在《礼论》中把“礼”比喻为确定物件曲直的绳墨、确定物体轻重的衡秤和确定物件方圆的规矩,阐明了“礼者,人道之极也”的重要性。
礼要求人们在行为中要遵循特定的规范,只有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
荀子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
”(《荀子·大略》)齐相晏婴也指出,礼的内容主要包括:“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经也。
君令而不违,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贞,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质也。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只有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保证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地运行。
作为齐文化的重要典籍,《管子》强调,社会各阶层相互之间应当体现出和谐的特点,这种和谐如同自然万物和谐生存的状态,它是社会运行发展的前提。
《管子·形势解》篇说:“天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
治之以理,终而复始。
主牧万民,治天下,莅百官,主之常也。
治之以法,终而复始……故用常者治,失常者乱。
天未尝变其所以治也。
故曰,天不变其常。
地生养万物,地之则也。
治安百姓,主之则也……故用则者安,不用则者危。
地未尝易其所以安也。
故曰,地不易其则,故万物生焉。
主不易其则,故百姓安焉。
”天覆育万物,控制寒暑,运行日月,安排星辰,这是天的常规,天总是依理行事,终而复始。
地生养万物,不改变它的法则,所以万物生长,这是地的常规。
而君主在治理社会中,也要做到统率百官,统治万民,治理天下,这是君主的常规。
君主要如同天地一样,依法治事,终而复始,“天生四时,地生万物,以养万物,而无取焉。
明主配天地者也。
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
故曰,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管子·形势解》)天不失其常规,寒来暑往恰当其时,日月星辰正常有序。
君主不失其常规,就能得到臣下百姓的顺从,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
“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
”(《管子·形势》)实现社会的和谐,君主在治理国家中,要取法自然,不易其则,具有像天地覆载养育万物一样的行为品性,做到“法天合德,象地无亲,参与日月,佐于四时。
悦在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修长在乎任贤,安高在乎同利”(《管子·版法》),“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管子·版法解》),做到“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管子·霸言》),“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管子·五辅》),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社会的和谐,而且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
故“道行则君臣亲,父子安,诸生育。
故明主之务,务在行道”(《管子·形势解》)。
所以,《管子》特别重视君主在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强调君主治理国家必须获得民心的支持。
《形势解》篇中说:“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
”君主没有民众的支持也就丧失了威势。
因此,君主要实现自身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君主的权势和作用也就不能得以实现,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状态之中。
君主要实现自身在社会关系和谐中的作用,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实现自身的社会职能。
君主要92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要做到施惠于民。
所以,“君臣亲,上下和,万民辑,故主有令则民行之,上有禁则民不犯。
君臣不亲,上下不和,万民不辑,故令则不行,禁则不止。
故曰: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管子·形势解》)只有做到“上下和”,才会使万民和睦,政令通达,百事俱兴,百姓和乐。
德礼政刑,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纲纪规范,它们在实现社会和谐中的功效是不同的。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外在强制性的政令和法律,能够使民众免于违法犯罪,但却不能使民众形成知耻向善的道德意识;而内在自觉性的道德和礼义,却能够使民众树立起知耻向善的道德意识,自觉地遵循社会纲纪规范,端正自身的社会行为。
孔子指出,管理社会、治理民众,要礼法并用,宽猛相济,“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礼记·乐记》中也说:“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礼乐政刑的社会纲纪规范,其作用就在于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正常运行。
《管子》不仅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而且重视礼义道德的规范作用,形成了德教与法治并重的社会管理思想。
因为仅仅依靠法治,并不能完全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刑法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管子·牧民》),必须重视和实现道德教化的辅助作用。
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管子·任法》),道德规范也如同法律一样,它不仅是源于法,而且也应当具有着取法自然的内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