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基本操作培训课件
• 切开时用左食指、拇指固定切口部位,必 • 要时可由助手协助固定切口处皮肤
切口保护
止血
一、压迫止血 • 用于较广泛的刨面渗血,一般采用干纱布
直接压迫于出血创面数分钟,即可控制出 血。 • 有时渗血较多,可将纱布垫浸于50一60度 无菌热生理盐水中,拧干填塞压迫于出血 创面3—5分钟,可较快控制渗血。
• 2.缝扎止血:适用较大血管或重要部位血 管出血,先用血管钳钳夹血管及其周围少 许组织,然后用缝针穿过血管端和组织并 结扎、可行单纯缝扎,也可行“8”字缝扎。 对于较大的动脉血管,通常采用双重结扎 止血。
电凝止血
• 利用高频电流凝固小血管止血,实际上是 利用电热作用使血液凝结、碳化,用于小 血管出血,
• 2.充气止血带止血:使用前先丁适当部
• 位垫纱布数层,然后缠绕袖带;最好先用 驱血带驱血后,再将充气止血带打气至压 力250一300mmHg,下肢使用时可打气至 压力400一600mmHg,然后持续维持一定 压力,并记录止血带时间。
• 每次止血时间以不超过60一90分钟为宜, 如继续使用,可排气数分钟,待循环恢复 后,再重新按上述步骤操作。
避免垂直通过,以免术后康痕形成 • 6.顺皮纹切开:面部、颈部切口应顺皮纹线或
皱纹线进行,根据需要也可顺轮廓线切开
切开
• 运刀得当:切入皮肤时,一般垂直下刀、 水平定行、垂直出刀、用力均匀、不可偏 斜,
• 皮肤和皮下组织一次性切开,不宜多次切 割和斜切。
• 切开带毛发部位时,应顺毛根方向切入, 以减少术后秃发
• 出针:针体的前半部穿过被缝合组织后, 即可用镊夹住针体向外沿针体弧度方向拔 针
皮肤的缝合
缝合针选择: 三角弯针, 缝合材料选择:一般选用不吸收的丝线, 缝合方法:一般部位可用间断缝台;松弛皱
部位可用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或间断水平褥 式缝合;面颈部可先做好皮下浅筋膜的缝 合,再连续皮内缝合。有较大张力时,可 用减张缝合法。
钳夹止血
• 对于明显的活动性血管出血,用血管钳尽 可能准确地钳夹.一般数分钟后即可止血。
• 钳夹时不应夹住周围过多组织.并注意应 使钳的尖端朝下。钳夹止血省时省力,适 用于皮下组织内小血管的出血。钳夹止血 为手术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止血方法。
结扎止血
1. 单纯结扎止公:无用血管钳钳夹出血点, 注意应使钳的尖端朝上以便于结扎后将缚 线绕过血管钳下的血管和周围少许组织, 结扎止血
外科基本操作
切开
• 1.切口距离病变部位最近:切开后能从最短距离 和最佳视野显露患处,有利于手术操作。
• 2.切口损伤要小:任何切口对组织都有损伤、 在有重要血管、神经通过处,尽量避免
• 3.便于切口延长 • 4.切口要足够大:切口须有足够长度、方有利于
病变显露和手术操作。 • 5.有利于术后功能、外形恢复:关节部位切口应
打结
单手打结法:适用干大多数手术的结扎。 双手打结法 持钳打结法:
单手打结法
持钳打结法:
• 5.深部订结时双手不能同时进入深部操 作.须用一手指尖滑下按住线结处,缓慢 用力,并徐徐拉紧
缝合
• 1.进针:用左手执镊,提起组织边缘.行 手执已夹住针线的待针钳,缝台时用腕部 及前臂的外旋力量转动持针钳,使缝针进 入,注意针与被缝台组织呈垂直方向沿钎 体弧度继续推进位针穿出组织少许。
• 可先用血管钳将出血点钳夹.然后通电止 血。也可用单极或双极电凝镊直接夹住出 血点止血。
五、止血带止血
• 1.橡皮驱公带止立:先于肢体裹上适当干 纱布,然后用橡皮带自肢体远端向近心端 螺旋形缠绕驱血至适当位置,将剩余橡皮 带直接重叠缠绕于前臀上部、肘上或小腿 上部、膝上,并用纱布扎紧。然后再由指 (趾)端开始松解,直至橡皮带重叠纱布扎紧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