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理论》【意】贝内德托.克罗齐著田时纲译
一直觉与表现
p4 在艺术作品中能直觉的不是时间或空间,而是特性和个体面貌。
P5 直觉的最低界限是感觉,是无定形的物质,由于是纯粹的物质,精神永远不能把握物质自身。
精神只能运用形式并在形式中把握物质,
纯粹的物质给予我们动物性,即人身上那些野蛮和冲动的东西,而不是精神支配,人性就在于精神支配。
P7 任何真直觉或真表象同时也是表现。
未在表现中对象化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而是感觉和自然性。
直觉活动越能直觉就越会表现。
假若这个命题听起来有些荒谬,其原因之一无疑是通常赋予词汇“表现”的含义过于狭窄,只限于言语的表现;其实还存在非言语的表现,诸如线条、色彩、音调的表现,
当您能将自己的印象和感受构建,就能做到心明眼亮。
P9 直觉是表现,并且只是表现(既不多也不少)。
二直觉与艺术
p10 艺术是直觉,但直觉并不都是艺术。
P12 即直觉的或表现的认识的科学,这种认识就是审美的或艺术的事实。
天才不是从天而降的东西,而是人性本身。
P13 在美学中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是材料与形式,或通常所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材料被理解未经审美地构建的感受与印象,形式被理解为表现的建构,即表现的精神活动。
P14艺术是认识,是形式,不属于感受领域,不是心理材料。
P15 所有印象都可能进入审美表现或审美建构,但没有任何印象必然如此。
审美表现是综合,在审美表现中不能区分直接和间接的。
一切印象在审美表现中一律平等,因为都被审美化。
P16 印象不仅受器官制约,而且受作用于器官的刺激制约。
表现必须以印象作为前提,独特的表现,须以独特的印象作为前提。
P17 【作为解放者的艺术】人对印象加工,自己就从印象中解放出来。
人把印象客体化,就脱离印象并凌驾于印象。
P19 思想不能没有语言而存在。
P20 直觉形式是一种简化或独特的表现,这种形式对我们足矣,但不足以轻而易举地把思想传达给另一个人或多一个人。
我们有表现,却是一种很难传达的表现。
(审美理性)——笔记
p21 诗人或画家缺少了形式,就缺少了一切东西,因为自己缺失了。
诗歌素材在所有人的头脑中漫游:但表现,即只有形式,才造就出诗人。
否定艺术的任何内容,而内容恰恰理解为理性概念。
诗是情感的语言,散文诗理智的语言;但由于理智在其具体性欲与实在性上也是情感,因此所有散文都有诗的层面。
P22 人类的全部理论生活,就围绕着从直觉到概念,再从概念到直觉的转化。
历史、、、、、、只致力于叙述,从不证明;不构建普遍与抽象,只进行直觉。
历史构建一个人物(查理大帝或拿破仑)、一个时代(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一个事件(法国大革命或意大利统一)的概念,正如几何学构建空间概念,或美学构建表现概念。
所有这些都是空话。
22-23历史只能把拿破仑与查理大帝、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与意大利统一作为具有个别面貌的个别事实来介绍,即恰恰在逻辑学家所说的个别食物不产生概念只产生表象的含义上理解。
23 在直觉中一切是实在的,所以一切都不是实在的。
但个体心灵的历史是历史,因为其中总要区分实在俞本非实在,即使实在就是幻觉本身。
历史性同纯粹想象相区分,正如一个直觉同另一个直觉相区分:都在记忆中。
24 历史的不确定性不同于科学的不确定性。
它是记忆与权威的确定性,不是分析及证明的确定性。
历史不再是“约定的寓言”,而是个体和人类对其过去的回忆。
整个世界都是直觉;若在实在意义上展现那个存在的世界,就是历史直觉;若在可能的、即想象的层面上展现那个世界,就是想象直觉或狭义的艺术直觉。
26 直觉给予我们世界,即现象;概念给予我们本体,即精神。
27 “似真”想要指表象的艺术连贯性,即表象的整体性、功效性和实际存在性。
“可能的”和“可直觉的”或“可想象的”是同义词:一切真正地或连贯地想象出的东西都是可能的。
28 例证,之所以为例证,是对所要证明的东西而言:因此属于科学论述的方式,虽然带有通俗性或普及性。
艺术应当让类型在个体中引人注目。
其后若典型就是指个体,这里只是单纯的词语变化。
在此种情况下,典型化导致个性化,即确定并表现个体。
29 对诗的或艺术的普遍,同样可以这样说:有时用这些词语重复在艺术中对典型的要求,但这种要求想要强调艺术作品的精神性和理想性。
艺术直觉总具有理想性;在艺术中不存在双重基础,只存在一个基础,在艺术中一切都是象征的,因为一切都是理想的。
象征是对一个抽象概念的说明,是一个寓意,是科学,或是笨拙模仿科学的艺术。
这种寓意是事后附加到已完成作品上的,并未改变艺术作品。
30 人的精神可以从审美的转到逻辑,恰恰因为审美的是逻辑的第一级;由于对普遍的沉思,就破坏了表现,即破坏了对个别的沉思;把表现事实化解在逻辑关系中。
(审美逻辑)
当未发现第二级与第一级的分离,从而站在第二级,却断言站在第一级;错误就开始了。
这种错误取名为艺术和文学种类。
逻辑-审美形式。
形式不能被表现,因为形式本身已经是表现。
“歌仔册”中的台湾历史诠释——以张丙、戴潮春起义叙事歌为研究对象(一)65 “说白唱词”若记录下来,称为“唱本”或“脚本”,但是由于“台湾歌仔”的特色在唱不在说,因此也常以“唱词”、“唱本”称之。
现存“台湾歌仔”的文献,以文字性质的“歌仔册”为数最多。
“歌仔册”本来是“台湾歌仔”(台湾唸歌)的唱本,但是,也有许多“歌仔册”没有被演唱,只是案头文学。
“歌仔册”的价值是多方面,
67 “七字仔歌”是一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结合的民间说唱艺术。
71 “歌仔册”使用汉字来记录闽南语和台湾Holo语系的说唱唱词,关于“歌仔册”的文字书写特性,台语学者施师炳华指出:“歌仔册产生于民间,以口头说唱为主,长期流行于民间,故其用字:多同音、音近、借义词,甚至在同一本书中,同一个音、义的字词,用字也参差不一”并指出“由音见义”是“歌仔册”的最大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