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丽句佳构寓真情故乡的榕树赏析丽句佳构寓真情——《故乡的榕树》赏析一.笔酣墨饱抒真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写文章的大忌,是不能感动人的。
“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刘勰)写文章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有真情,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
《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了思乡的满腔真情。
正是这种真情打动了读者,引起共鸣,提高了文章的美学价值。
首先是缘物生情。
刘勰说:“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意思是说物象用它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心里产生情理来作为反映。
本文创作就是如此。
作者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引起作者回忆故乡的两棵老榕树:“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晨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这传神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其次是绘景传情。
作者进入回忆的第一段,用概举的方法描绘了家乡榕树的四周景色:“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中彩色的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追逐欢笑的鸭子”,还有“洁白的石桥”,“刻字的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
怀念这些景物,是因为作者对它们充满了喜爱之情。
作者童年的岁月,正是在这样的景物、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再如描写夏日中午农人在榕树下纳凉的情景:“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会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逼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
”这里不仅写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同情,也表达了对老榕树的感激之情。
再次是忆事抒情。
这篇散文回忆了几件与老榕树有关的童年趣事,通过“忆事”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使人读了心旌摇荡,浮想联翩。
如写“我”奉老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写得有声有色:“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
”老祖母脸上的神情,走路的姿态,脚的形状,说话的特点,都在这寥寥数语中描绘出来了。
“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一个顽皮可爱的少年颖脱而出。
这里描绘出祖孙间其乐融融的亲情,是感人至深的。
最后是直吐深情。
作者在回忆故乡景物和故乡趣事时,有时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采取直接倾吐的方法说出来,情感逼人。
如对故乡的景物概括描写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写着:“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叶子一样多??”这分明告诉我们,童年的岁月一去不返,多么惋惜!童年的记忆铭刻心头,多么珍贵!这深沉的情感是动人心魄的。
文章的最后三段更是直抒胸臆,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特别是临近结尾那几句用呼告手法直接抒情的句子:“故乡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也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如泣如诉的语句,仿佛一张大网,把读者完全笼罩其中了。
二、布局谋篇具匠心《故乡的榕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惨淡经营,颇居匠心。
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开篇层层铺垫。
文章开篇写“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
”作者由眼前的榕树想到故乡的榕树,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
榕树是思乡怀旧的联系物,又是绘景叙事的线索。
通过对眼前榕树的描写,可以直接联系故乡的榕树,从而迅速进入回忆,这也是可取的。
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接着描写榕树周围的景物,滑梯、亭子、蒲葵和花朵,“居然成了小小的儿童世界”。
于是“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着小儿子到这里散步”,享受“悠然自得的味道”。
首段的后半段宕开笔墨,从榕树写开去,如果不看标题是料不到要乡思的。
第二段写“我”有一天动了未泯的童心,摘下一片榕树叶“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并引来一只小黑狗。
这一段也没有明写乡思,而是继续铺垫,并且完成了铺垫。
具体说已有了引忆之物——两棵榕树,如故乡的一般;引忆之景——儿童世界,如故乡榕树下的“我”和小伙伴的乐园;引忆之人——小儿子,如同当年的我;尤其又有了引忆之声——哨笛,作者虽然没有明写“我”(小黑狗的描写也不是闲笔,小时候吹叶笛的情景,但那是不言而喻的,若写出来反为蛇足了。
而是为了烘托哨音的美妙和“小儿子”的乐态)至此,作者选笛音为切入点,开始了回忆:“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把读者缓缓带入“我”的故乡,溶进榕树下美好的生活。
通过这些铺垫,使乡思更为自然,使乡情更为浓郁,也使读者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感受乡思的渴盼和乡情的真挚。
中间时时缝合。
若想使文章浑然天成,就要注意材料的联缀。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回忆故乡的景物、人事,为避免材料的散乱,作者特别注意过渡句、过渡段的安排,进行巧妙地缝合。
第四段用概举的方法写出对故乡多种景物的怀念,这些景物是老榕树的衬景,不是主要的,这是一个过渡段。
特别是结尾一句:“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更具承上启下的作用,暗示接下去要写榕树和榕树下的故事了。
第六段用设问揭示:“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接着写关于“驼背”的传说。
第八段描写夏日农人在榕树下的石板上纳凉的情景,开头也有一个过渡句:“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的‘宝座’和‘凉床’”。
第十段描写夏夜在石桥上露宿的有趣情景,开头仍有一个过渡句:“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
”不但为下面的叙事作了揭示,“深深地怀念”也为情感定了基调。
第十一段开头一句就是:“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
”这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揭示回忆已结束,将要集中抒发情思了。
由于作者工于缝合,使材料紧密勾连,文思承接贯通,情感流泻无阻,取得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结尾处处呼应。
后面三段是结尾部分,重在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这一部分的特点是处处呼应前文,使文章叙事抒情连为一体。
第十一段是对中间部分的呼应,这里有的是对前文的交代,如关于两棵老榕树的交代:“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
”还有对讲故事老人的交代:“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
”对老祖母的交代:“过年时常叱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人间许久了。
”有的是对现状的推想:“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
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这种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善,也使抒情更深沉、更浓郁,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第十二段呼应开头部分。
开头从哨音切入,结尾从哨音折出,叶笛的哨音“弥慢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
”接着以设问抒情把思乡之情引入高潮。
尾段只有一句“故乡的榕树呀??”既呼应了文题,又寓含了无尽的情思,收到言尽意不尽的效果。
篇二:描写校园的句子描写校园的句子描写校园的句子1、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从土地里伸出小脑袋,怡心园里也朝气蓬勃。
广玉兰绽开出银白色的花朵,那花瓣底部透出淡淡的粉红色,远远望去,像少女羞红了的脸。
桃花也开了,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茂盛。
近看,有些花儿还没绽开,只露出了含苞欲放的花苞,有的正争相竟放。
凑近枝头,一种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
园内,松树英俊挺拔,苍翠欲滴,像是一个英勇的战士在保卫美丽的花朵。
2、每天清晨,我们会戴着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操场。
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胸前的红领巾也随风舞动。
望着它们,我就会想起那些革命烈士,红旗和红领巾是被他们的鲜血染红的。
在红花绿草的衬托下,我觉得校园更加神圣了。
3、操场北边离地面五十厘米高的地方有一座升旗台,是由朱红色的瓷砖铺成的。
旗台上有一个不足一米高的基座,而旗台后则是一个精美的希望之星雕塑。
它是由银白色的石头雕成的,雕着两位少先队员,前面站着一位女少先队员,她右手朝东伸去,眼睛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东方,左手捧着一本书,仿佛在激烈我们,好好学习;女少先队员后面是一位男少先队员,他仍然右手向东方伸去,眼睛望着东方左手拿着一个足球,让我们强身健体。
少先队员下面有一个弯弯的月亮,月亮间有一根柱子,仔细观察,它是一把能打开知慧宝库的大门的金钥匙。
4、当春天像一位美丽的仙女,经过我们学校,冰雪融化了,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小草从睡眠中醒过来了,探出了绿色的可人的小脑袋,它似乎在想听一听小朋友的欢歌笑语。
春天,把学校变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6、每当第一缕阳光射进校园时,我们便高高兴兴地来到校园,一进校园,迎面而来的是一排排树木,瞧!这儿有梧桐,那儿有松柏,操场上遍地都是嫩绿的小草,它们仿佛都要把自己的绿色献给校园。
我觉得校园像一个美丽的植物园。
8、一进校园,一股清机关报空气迎面扑来,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人身上,还怪暖和的,不知不觉我业到了动物园,动物园内孔雀依然昂首挺立,骄傲的走着,而老虎,红腹锦鸡还在睡大觉。
9、我来到假山,假山下面是水池,微风吹来,水面泛起一条条波纹,水池旁边是花,几只小飞虫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一边唱着歌儿,一边嬉戏,我被深深地吸引着了。
10、最宽大的应该数足球场了,它非常大,全校同学都坐在上南也不觉得拥挤,足球场两旁有两个球门。
足球场很绿,很干净,我们坐在球场的周围一点也不脏,远远望去,好像一条绿色的大毛毯,同学们在足球场上踢球,心情很愉快,都喜欢这个足球场。
11、夏天,树上的知了不停的叫,草儿轻请地低下了头,但是树上的树叶长得很茂盛,正好给草儿遮阳。
太阳却不留情,毒辣的暴晒。
学校放假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校园,也离开了狠毒的太阳。
12、走进校门,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印入了我的眼帘。
花坛的最上方有两颗槐树,因为已入冬,槐树的叶子已是稀稀疏疏,不像春天那么密密麻麻,但颜色依然那么碧绿,它像一个坚定挺拔的巨人,更像一把绿色的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是我们的好朋友。
花坛中央无数棵小树拼成了“爱我中华”4个大字,表现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操。
咦!那棵长着刺的树是什么树啊?哦!原来是罗兰松。
听说这棵树是今年刚栽上去的,它的样子活像一只绿色的刺猬。
我还在书上了解到,罗汉松又名罗汉衫,原产于我国,喜欢暖湿和半阴环境,怕水涝和强光直射,而且它四季常青。
哦!怪不得它长在花坛最后面呢。
13、沿着通向学校的劳动路,我来到了静谧的校门前。
早晨,太阳光照在校园里,像给校园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套,壮观极了!校门口有两个像卫兵似的门柱,它们的头上各有一盏门灯,像两颗夜明珠镶嵌在上面。
门柱中间,有一块大理石,上面刻着“余姚市阳明小学”这七个闪烁着金光的大字,显得庄重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