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2、闲暇时间与出游力
闲暇是社会的必需,是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南京大学张捷等人提出:闲暇的定义不仅仅局限在时间概念 上,它还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及经济学等多学科内容,我 们可以分别从时间、作为一种活动、作为一种心态或者综合
的角度来定义闲暇。
从时间的角度看,闲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居民出游力的高低,
总体上,度假旅游市场仍待成熟,对于度假区的开发经营要与度假
市场的定位相吻合。
3、旅游市场的新走向
新旅游者的出现:
更丰富的旅行经历、价值观发生改变、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口
特征发生改变、出游态度更加灵活、出游行为更加独立。
体验式经济的流行: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称: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逐渐
量数据的测定,以达到收集基本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目 的,即旅行测量。
旅行测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旅游流量的测量(旅游流流量方面), 二是对游憩者本身特征的测量(旅游流特征方面,
即质的方面)。
现场流量测量可以分为瞬时数据和非瞬时数据两种情
况:
瞬时数据:指范围较小的景区、设施使用情况,
总的趋势是:年龄越大,对娱乐游戏类的偏好越低。
(3)年龄与出游影响因素
大于30岁,特别是30-50岁的人群应孩子的要求而出游的占
较大比重,10-30岁的人随自己计划而出游的人占大多数。 旅游规划者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旅游需求,配套设施家庭化, 将有助于产品推销。
(4)年龄与消费
总体30-50岁的中年游客消费水平最高。
成为继服务经济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 望得到体验,越来越多的企业精心设计,促销体验。
体验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
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和服务对消 费者来说是外在的,而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各人心中,各人不 同。
旅游产品的本质是向旅游者提供一种或者多种经历体验或经历,
比年老者更趋向于参加旅游活动。
对不同类型的游憩活动,不同年龄层的人的参与概率不同;不同
年龄段的人,出游率不同。
(2)年龄与游憩动机
自然风景观赏为各个年龄组的首要出游动机,但20-49岁的人所
占比重高于其它年龄组,年龄较大的人偏好于选择文史类景点。
10-19岁年龄层中,爱好娱乐游戏类的占了41.25%。
对旅游的需求越大。据调查,初中以下的人的出游率为35%,大 专及以上则为72%。
教育程度与旅游活动类型、与旅游购物消费水平都有相关关系。
6、家庭结构与出游力
家庭生命周期影响出游力:
空巢A-空巢B-满巢A-满巢B-满巢C-空巢A-空巢B。
一般而言,单身家庭的游憩活动参与率要小于已婚夫妇
二、历史数据收集与分析
针对具有较长开发历史的旅游区,历史数据是进一步
分析预测今后旅游业发展规模与特征的最重要的基础
之一。
具体做法:依据一定时间单位和流量单位对历史数据
进行排列,绘制流量曲线,据此对过去旅游市场变化 进行分析,以推测今后的发展趋势。
流量曲线可以分为:多年域、一年域、季域、月域、
目的地的到访率。在出游力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因素的影 响,对不同的目的地也有不同的出游率。
等游线-指出游范围内由出游率相同的点组成的连线,
一般围绕着客源地呈同心圆或由其变形的圈层所组成。
等时线-与等游线趋势相反,是指从客源地到目的地
旅行时间相同的点连接成的同心圆或其变形圈层。等 游率越低,等时线值越大。
不同。就业情况与出游力的关系表现为:
已就业的多以公务员、科技人员、工人、公司职员和商业从业人
员为主;未就业的多以学生为主。
不同职业的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有一定的不同;不同职业的
旅游者,消费水准、购物等都有较大差异。
5、教育程度与出游力
出游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消费,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于目的地而言,其吸引市场在空间上也具有不同的分布。一般地,
距离越近,分布的概率越大,距离越远,流量分布的可能性越小,
这一规律成为距离衰减(distance decay)。
由于游憩空间的不连续性或其他原因的影响,使距离衰减规律呈现
空间变异的情况。距离衰减的预测模型以均匀的市场分布为假设,
有时在区域旅游规划中会遇到非均质市场的预测问题。
美为辅;日、美等西方国家为主,周边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为辅。
90年代起,我国有组织接待的海外旅游者比例下降,
散客比重不断上升。表明中国旅游业已进入结构性变化:
(1)以入境观光旅游为主的市场已经向观光度假旅游结合的
方式转变;
(2)单一的旅游观光市场已被多元化发展所冲破; (3)我国旅游市场已经呈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
出游力-指某一客源地居民群体在经济能力、休假制
度、身心健康等条件下形成的参与户外休闲或旅游的 综合能力。
出游力大小实际上难以确定,因此多用抽样的方法,计算出游
率,以表达出游被试回答实际到访
过某一目的地的人数与被试总数之比。
既可视为该客源地对某目的地的出游率,也可视为市场针对该
因此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预示着旅游业更快的发展以及旅游产 品更丰富的创新。
第二节 旅游市场分析预测理论技术
一、常用的空间分析技术
(1)客源地的出游率分析和游憩活动空间分
析;
(2)目的地的市场圈分析; (3)客源地和目的地都可观察到的距离衰减
分析。
1、客源地:出游率、等游线和游憩活动空间(RAS)
是与收入同样重要的两大因素之一。
调查分析客源市场的闲暇时间及利用方式,是进行市场分析
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不同市场,其闲暇时间利用方式是 不同的,不同的人的闲暇时间的长度和结构也是不同的。
3、年龄与出游力
(1)年龄与出游需求:
总规律:年龄与游憩活动的参与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即年轻人
的家庭由于缺乏共同的出游时间而不能经常出游;
近50%的家庭自行安排出游活动而不是参加旅行社或其他形式
的团队。
四、中国各类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与未来趋势
1、目的地中国的国际旅游市场
观光旅游仍然为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主要动机。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可以归纳为“三为主、三为辅”的
特点:即港澳台胞、华侨为主,外国旅游者为辅;亚洲为主、欧
曲线上的每一点,旅游 者出游意愿相同
目的地吸引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目的地吸引力的增加速度必须大于距 离增加速度,才能产生对旅游者的吸引。即,距离越远, 要达到相同的游客量,吸引力必须越大,亦即,吸引力 大,则市场范围越大。
3、普遍现象:旅游距离衰减
游憩活动空间分析表明,居民出游量在距离上具有不同的分布概率;
往往采用人工把守观测或仪器观测记录方法测量, 主要内容都是按某一特定时间段为单位,记录游客 流量数据,以确定一日内不同时段设施的流量压力, 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或空间布局规划设计。
非瞬时数据:不分具体时段,仅以一日、一周时
间为单位,记录游客数量,这些数据在宏观上反映 旅游区规模,在预测接待设施、基础设施需求时, 具有关键意义。
所谓非均质市场指旅游目的地区域周边并不是人口密集地区,而是
远距离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客源地,这时难以用一般的距离衰减
原理进行市场预测,一是要依靠航空或铁路旅行时间的距离分析, 二是依靠对特定目标市场的营销分析。
二、旅游需求定量预测方法
Van Doorn和Van Vught(1978)归纳了各家的预测方法,分为四
家庭,尤其小于1-4个子女的家庭,但随着家庭内孩子 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参与率又将下降。
余道红总结家庭出游行为模式的特征:
时间多选择在寒暑假; 孩子对家庭出游决策的影响显著; 对旅游价格反应敏感;对安全和卫生相当关注;家庭出游的决
策往往由15-44岁之间的妻子(母亲)做出;
出游障碍主要是难以协调家庭成员共同的休闲时间,有近60%
1、收入与出游力:两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美国户外游憩管理局统计资料证明:旅游者的家庭收入与游憩
活动的参与率成正比。
注意:收入对游憩活动参与率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当收入增
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最高收入层的人士往往是事务十分繁忙 的人物,他们反而没有时间参与更多的户外游憩,因而参与率 又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周域、日域等6中情况(见下页图)。
三、旅游市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市场特征分析(质的方面分析):
旅游市场的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收入、客源地来源、教
育水平等(如九寨沟游客调查问卷);
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特征:如滞留特征、平均日消费、旅游
消费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分配,出游一次的总的消费额、 满意度等
游憩活动空间-指由多根等游线(等时线)形成的趋
势面。
运用等游线技术进行规划区域的RAS分析,有助于区
域旅游规划,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旅游开发规划的编 制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管理。
2、目的地:市场吸引圈分

等游线、等时线皆以客源地
为中心向外分布,而市场吸
引圈是指以目的地为中心的 吸引范围。
游”三分天下的格局。
2、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的基本特征
年龄:中年人是主体旅游消费市场(25-64岁的人占国内旅游市场
的77.3%);
文化:文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中专及高中以上的游客占67.2%,
旅游产品开发需要适当提高文化含量。
收入:大多数中国居民家庭月收入为2000-3000元,大众旅游产品
关于市场的分析有表层研究和里层研究,其中对已有市场状态的调查、
分析和预测称为市场的表层研究,是决定旅游资源开发的走向和规模 的基础数据。本章主要是表层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