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何重大意义
怎样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广泛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和特点。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和中央支持青海藏区发展政策机遇,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面对保持社会稳定的严峻考验,全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保持了秩序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当前,青海各民族和睦相处、相濡以沫,展现出一幅多民族、多宗教共生共存、和美共荣的绚丽画卷。
省十二次党代会,立足青海资源、生态、稳定三大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全力建设“三区”战略。
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提出:要以着力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条件,也是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的根本目的;要全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要奋力推进文化名省建设,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核心要求;要以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支撑,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
团结是宝,稳定是基。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推进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
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已经为我们全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明确了指导思想、原则立场、基本政策和工作主题。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我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是对过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简单延续,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拓展和升华。
需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方式,重点解决好农牧区各族群众教育、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看病就医等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创建为民利、惠民生,确保创建活动贴近群众、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层基础。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努力营造珍视、维护民族团结的浓厚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爱国、法制、感恩”教育,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使“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的思想深入机关、学校、企业、乡村、社区、寺院和家庭。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好中央支持我省藏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寺院管理长效机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新青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以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支撑,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及时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是青海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过去青海的开发建设离不开民族团结;现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同样离不开
民族团结;将来,青海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依然离不开民族团结,惟有团结,才能和谐稳定,才能产生凝聚力,形成战斗力,创造生产力。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但与当代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且关乎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康。
只有国家昌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每一个个体才会真正幸福,未来才有希望。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各族群众的智慧力量凝聚到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上来,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