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09-0032-05大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及前景分析———以广州市为例罗 浩 钟国平 丁 滴 〔摘 要〕 在快速城市化的现实态势下,大城市对地下空间存在多方面的需求。
首先,地下空间对大城市的发展具有安全意义。
其次,地下空间可为大城市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另外,地下空间可为完善大城市的综合功能提供条件。
分析了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结合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和经验进一步阐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景。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人防工程;地下空间使用权〔中图分类号〕 T U984111+3 〔文献标识码〕 B 〔作者简介〕 罗 浩(1975—),男,汉族,江西景德镇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学;钟国平(1975—),男,汉族,江西信丰人,广东省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丁 滴(198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广东省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01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CJL007)。
〔收稿日期〕 2007-04-03〔修回日期〕 2007-06-19 一 地下空间对大城市发展的意义 城市是人口、经济要素高度聚集之地,城市与乡村竞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聚集性。
然而,正是这种高度聚集性使城市在各种天灾人祸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另外,由于人口、经济要素的过度聚集,也导致城市功能系统障碍、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
基于我国城市化现状对区域安全、空间拓展的要求,进一步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就成为立足区域视角、面向未来的现实选择。
11为居民生活、城市经济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城市面临着诸多安全问题。
随着现代战争的突发性和攻击准确性的提高, 总第146期城市问题2007年第9期 人防设施的防护功能日益突显。
按照人防标准修筑的地下设施,能很好地应付常规武器的空中打击,对核打击和核辐射、生物化学武器、有毒物质泄漏也具有良好的防护能力。
除了上述人为灾害外,城市还面临着地震、台风、严寒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与危害,地下构筑物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地下构筑物由于自身的结构特点,很容易达到7级以上的抗震力,这方面的优势是地上建筑无法比拟的。
此外,在高纬度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工程还具有良好的防御严寒与沙尘暴等灾害天气的作用。
2.为交通、商业、科研事业等提供发展空间当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集聚到一定程度时,首先会造成城市交通系统的紧张状况,导致运输、疏导功能的下降。
因此,发展地下交通成为地下空间利用中最迫切的需求。
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地下汽车交通和地下步行道的设计利用已经形成高效率的地下交通网络体系,使相应的地面交通状况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整个交通网络的效率大大提高。
我国的大城市,由于地下轨道交通线的修建,地面交通拥挤的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大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各行业对不同地段土地资源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地价的抬升,这种情况在CBD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CBD具有强大的集聚力,是城市中经济要素最集中的区域,商业设施供不应求,因此,利用其地下空间开辟的商业场所仍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较好的赢利能力。
地下空间具有稳定的温度湿度条件和抗干扰、防辐射能力,这使得地下空间成为某些科学研究良好的试验场所,现代许多尖端技术,如核聚变、量子力学的某些环节的研究和试验都是在地下进行的。
3.为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提供条件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物质循环、能量输送和信息传输各子系统必须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保持整个城市系统的正常运作。
城市的各种管线,如给排水、供气、电力、通讯等管线,是城市各子系统的重要物质载体。
这些管线布置在地面或空中,不仅占用城市日益紧缺的空间资源,而且对城市景观的美化不利。
因此,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其给排水系统就开始向地下空间发展。
时至今日,城市中的各类管线几乎都布置在地面之下。
地下空间设施具有与地面设施相似的功能,能大部分地替代地面设施。
此外,在改善城市景观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某些地下空间设施还具有地面设施所不具有的功能。
得益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城市的功能将日趋完善,其运行效率也将随之提高。
4.城市时代对地下空间的迫切需求受地价、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心理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的空间扩展一般顺序为:第一,平面扩展(低层建筑数量、面积的增加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城市平面的扩展);第二,保持平面扩展的同时向空中扩展,集中表现为大量高层建筑、高架桥的兴起;第三,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向地下空间扩展。
只有当城市地面运营的高昂成本形成的扩散力明显大于影响阻力时,即地面空间资源无法维持城市正常运转时,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利用才成为必然。
上述因素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外的城市发展经验和相关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人均G DP达到500美元时,城市产生对地下空间的明显需求;人均G DP达到3000美元后,城市对下空间的需求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流量超过4万-6万人次/小时的街区,有建筑地下交通线的必要[1]。
二 广州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利用现状目前,广州市已利用的地下空间在功能用途上以地下轨道交通、人防地下室和分散布置的各类地下管线为主,其他设施不多。
截至2004年底,全市人防工程总面积1.93×106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面积0.52平方米,超过国家重点设防大城市标准。
人防设施增长速度约为1.3×104平方米/年,近期工程质量和防护等级达到国家标准[2]。
地下管线的铺设量较大,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
《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到2010年,1号线至7号线共7条城市轨道线的全线或部分路段将开通运营,开通线网长度达到181.9公里,车站105座。
远景规划番禺区、花都区至越秀区、荔湾区的出行时间均在30分钟以内,轨道交通载客能力每天可达900万人次,届时,广州将形成发达的地下交通网络。
目前,地铁1号线、2号线已建成,3号线与4号线首段已于2006年5月建成通车,两条线路将在两年内完工;5号线、6号线也正在进行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广州市已初步实现了地下空间利用的多样化,但总体利用率不高。
总之,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及其设施长期仅作为人防利用方式的状况已有所改善,平战结合利用取得了一定进展,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康王路地下商业街、东山英雄广场和中信广场地下室等。
在地下空间开发投资方面,目前有少量的民间投资进入,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2.存在的问题(1)设施陈旧,不敷使用在广州全市现有的地下人防工程设施中,40%以上是上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质量较低,相当一部分工程年久失修[3]。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绝大部分设施属于单体建筑,设施间互不连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使设施的功用大大削弱,还造成地下空间资源的严重浪费。
地下管线的铺设主要集中在地表下10米以内的浅层地下空间,由于缺乏长期统一的规划,“常年挖道”等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地面交通,同时也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
如前所述,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广州市的人均人防工程面积可达到相关标准,但是,这种统计没有考虑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的需求。
目前,广州市有外来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约427万人,现有户籍总人口722.69万人[4],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59%强,在城市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这部分人口对地下空间的需求。
若将这部分人口考虑进去,那么,广州市的地下设施就将明显不足,难于满足紧急状态下城市对地下设施的需求。
目前,广州市大型人防工程开发利用率为69%[5],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
但已开发利用部分占人防设施总面积的比例远远低于这一水平,大部分的设施仍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
(2)法制不健全,执法环境不容乐观,规划实施的阻力很大目前,我国缺乏关于地下空间资源与设施的所有权、经营权等方面较完备的法律,人防工程以及相应的地下空间开发物业产权制度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人防工程等设施投资主体虽然是地方政府,但建设资金没有纳入地方财政,其结果是专项资金明显不足,限制了相关建设的快速发展。
受到整个执法环境的影响,地下空间资源、设施相关法律的执行情况仍不尽如人意。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案例为数不少。
比如,建设地下设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一些地产开发商为降低成本,拒不执行相关法规建设符合标准的地下设施,而由于其它权力部门的干预,人防职能部门无法按规定办事,人防法等法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
城市地下设施建设是城市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其受益的主体是全体市民。
但由于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普通市民还没有认识到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性,在购置地产时往往对地下设施的有无关注力度不够。
地产开发商也因此忽视购买者的权利和需求,故意省略这部分设施的建设。
此外,建设大型的地下设施往往涉及一定数量居民的拆迁问题,由于一部分居民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抵制,导致工作难度加大,进展缓慢,使工程不能按时完成。
(3)布局不合理早期建成的二等人防设施布局很随意,主要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经济重心布局不一致。
地下轨道交通虽然考虑了以上两个因素,但由于起步晚,已经建成的线路不多。
地下人行隧道主要分布在1990年代后建成的新城区,老四区(荔湾、越秀、东山、海珠)布局很少,不能满足区内市民的需要。
三 广州市地下空间利用对策及利用前景分析 1.利用对策及建议(1)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变化,优化地下设施布局波纳认为,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式与强度决定了城市空间构成的二维基面和基本形态格局,“城市形态”是其表现形式,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于不同区位的竞租过程带来的动力与压力及其相关效应,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机制[6]。
目前,广州市已形成“双核结构”,即越秀区旧中心与天河新中心并存的局面。
城市的主要发展轴为向东发展轴———沿珠江向东延伸至开发区,东南发展轴———沿105国道和珠江口向番禺市和南沙方向发展,西北发展轴———沿铁路和广花高速公路向花都新华镇和广州新机场方向发展。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布局建设,并不断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使地下空间子系统的功能不断优化,促进整个城市功能系统高效运行。
(2)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从形态上说,城市空间是指城市各要素(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通过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功能体,即一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又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更高一级的功能体,即整个城市的功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