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
“有意义的象征符”。
• 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人类的行为与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而引起的,人
类不是对外部刺激作出简单的反应,而是对刺激作出能对那个 的反应,并且赋予新的社会意义。
• 2、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人性化的,所以人类是互动过
程的产物。 • 3、互动中的人组成最优群体,只有充分发挥小组的组员,社 会才能不断进步。 • 4、人类在互动过程中积极的塑造着自己的行为,所以互动强 调社会过程。 • 5、人类群体必须承认环境的影响并自觉适应环境。 • 6、个人在小组中担任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3.组员
个人在小组中具有互惠的动机和 能力,通过组员之间的联系达成共识, 获得帮助。总之,在此模式下组员是平 等地位的个人。(思考:社会目标模式 中组员的关系)
4.工作者
此模式下的工作者的角色是小组成员之 间的协调者,他不去设计方案,不直接控制 小组,而是提供信息引发小组自主发展。工 作者的形象是“调解者”、“使能者”,工 作者是“工作者与案主体系”的一部分,既 被影响,也能影响他人。 工作者,不是“针对案主” “为了案主” 而是“与案主一起”。
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推动着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 的变迁。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就是通过社会行 为的互动关系,推动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改革。
二、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内容和具体运用
1.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的总目标是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实现社会 整合。 具体分三个层次: 第一,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他 们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 第二,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个人 能力; 第三,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带领推动社会变 迁。
• 符号互动论
•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
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
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
号互动主义。
•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
的事物。
•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
• 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 为基础的; • 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 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 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
第二,沟通、理解和平等都是从对话开始; 第三,教育也是一种权利。
• 赋权
A B
认识。
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
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
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一边对个人周围的 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
C
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 集体的目标。
2.小组
此模式认为个人必须透过一个健全并合 适的群体生活,才能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个健全的小组必须包括以下要素:p61
• • • 提供成员之间彼此平等认同的机会; 提供使多数人归属的温暖感觉; 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但不得已必须接纳对方 时,应负起责任; • 应向成员提供表现个性及与他人分享的机会; • 向成员提供学习和独立生活的机会。
缺乏系统性;过分注重组织的 力量,忽视了个人的独特需要, 缺乏对个人动力的认识,解决 群体需要优于解决个人问题。
发展社会组织,通过社区组织进行社
区教育,以此提升民众的意识,达到 社区赋权的目的。
7.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该模式被许多社区发展(社区组织)机
构采用,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发展工作。
国内扶贫工作的非政府组织
1.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的总目标是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
1 2 3
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同时也发 展和提高他们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
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社会环境 方面的个人能力;
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带领
推动社会变迁。
2.小组 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有共同期待的社会目标,即社会变迁(社会改造); 小组成员为了社会整体利益有一套共同信仰的价值观(社会公正、社会关 爱和爱等); 小组作为一个行动整体共同付诸社会行动;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高变丽
社会目标模式
互惠模式 治疗模式
发展型模式
小组工作的三大传统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社会结构层面 互惠模式——人际关系层面 治疗模式——个人治疗层面
第一节 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最早的小组模式。 是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它的原则与社区工作有许多相
二、互惠模式小组工作的内容和具体运用 1.目标 互惠模式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在社 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在小 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 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 小组的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 通过这样的互相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功 能都将得到增强。小组工作的目标可能 是预防性的,补充性的和复原性的。
小组成员在社会行动中逐步自我完善和发展。
3.组员 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民主参与的机会和潜能,组员可以是全社会 所有公民,特别是鼓励那些社会弱势边缘群体参与。
4.工作者: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开始和结束:倡导者或引导者的角色
中间阶段:使能者、资源提供者或榜样 5.实践原则
6.优势和限制
最大优势就是符合社会工作原初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关怀的理想,
目标不是直接针对小组中的个人,而是指向更大范围
的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间接解决个人问题。
认为个人的问题是社会环境的问题,从宏观结构层面 去处理问题。
第二节
的关系。
互惠模式
• 互惠模式,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节模式(medating model)。 主张者:施瓦茨,他认为在助人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个人与社会
一、理论基础 互惠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 互动和沟通理论也对此模式有影响。 1.系统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2.场域理论中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
的概念。
3、“镜中我”、自我观念和符号互动论
• 考夫卡:行为环境论
• 环境 地理环境(现实) • 行为环境(意想) 自我 • (心理物理场) • 环境
• 勒温:生活空间论
• 强调心理的需求和意向的作用。

他们的理论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
一个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把心理
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强 调了主体的作用(积极性),但忽视了 客观环境对心理的决定作用。
妇女手工艺制作小组
妇女成人教育小组,应对市场的压力 单亲母亲自强小组、离婚妇女适应小组- 社会性别意识
7.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该模式被许多社区发展(社区组织)机 构采用,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发展工作。
国内扶贫工作的非政府组织 妇女手工艺制作小组 妇女成人教育小组 单亲母亲自强小组、离婚妇女适应小组
总结:社会目标模式
7.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对质和情感发泄,并不适合中国。
无论在推动儿童、青少年群体的成 长方面,还是在解决中年人生活工作压 力方面,或减低老年人的孤独感、适应 晚年生活方面,都发挥着很大作用。
第三节 治疗模式
也叫防御康复模型,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 同时,也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它是 社会工作的一大传统,提供服务给不同需要的人。 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治疗和康复时与个案工作相似。 (社会目标模式?)
的认识,解决群体需要优于解决个人问题。
6.优势和限制
最大优势就是符合社会工作原初追求 这个模式的限制是过分依赖意
社会公正和社会关怀的理想,它将个
人的问题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 结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社会目标 模式是非常注重公民参与解决问题。 这个模式的优势还在于通过小组工作
识形态,使它的理论基础薄弱
它将个人的问题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
社会目标模式是非常注重公民参与解决问题。 这个模式的优势还在于通过小组工作发展社会组织,通过社区组 织进行社区教育,以此提升民众的意识,达到社区赋权的目的。 这个模式的限制是过分依赖意识形态,使它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
统性;过分注重组织的力量,忽视了个人的独特需要,缺乏对个人动力
似之处,在小组中强调参与、共识与任务的达成,更
重要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这一模式较多地
运用在社会政治小组和组织小组中。
一、理论基础
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
系统功能理论
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关系
1.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
社会政治民主理论建基于如下假设:
第一,主权在民,参与是人民的一种民主权利;
• 近年来,弱势群体、社会排斥、边缘化
机制等概念在小组工作中运用的十分广
泛。
• • 如“昆明市小额信贷扶贫假设是所有的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有附属 于母系统的次系统所组成,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连结 的,并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以保持系统内部的平衡,是整 个系统稳定地向前发展。 系统理论强调四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 阿呆: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 阿呆:小意思,小意思 •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 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 问阿呆这是想干什么 • 不干什么,给领导送个红包 • 领导认为我们这关系就不需要
送红包了
• 阿呆说自己明白,红包是自己 的一点心意
(3)层次性原则
(4)动态性原则
由上述系统功能概念可以看出:
01 02 03
小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系统。
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小组正是基于整体性的 原则建立起来的。 小组必须建立总目标和过程目标,帮助组员达成目 标是小组的归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