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水资源分布概况庞洪翔一、地表水天山是亚洲山岳冰川分布最多的山体(是喜马拉雅山的32倍),因山势高度和降水规律使其分布西多东少,北(坡)多南少。
哈密冰川主要集中在天山主脉哈尔里克山和巴里坤山,共计226条,面积180.9平方公里,储量67.5亿立方米,最大厚度可达70米,折合储水量65亿立方米。
其中,哈尔里克山托木尔提峰(海拔4886米)有各种冰川160条,面积14321平方公里,最大厚度为73米,其中有7条罕见的平顶冰川。
全地区可利用的水量共16.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76亿立方米,占全疆总量的1.1%,仅高于吐鲁番,是全疆第二的少水地区,而伊吾县又是径流小于1亿立方米的少水县之一。
全地区每人平均占有地表水2000立方米,为全疆人均占有量的25%;单位面积来水量仅为1.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比新疆5.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少得多。
全地区无大江大河,河流小溪均属于季节性水流,大多数发源于哈尔里克山及巴里坤山,由山区降水和融冰化雪补给,共有大小山沟140余条(内陆小河),年径流量8.47亿立方米。
其水文特点是沟溪多、流程短、水量小、水资源补给以雨水和积雪融水为主。
1、河流伊吾县有伊吾河,年径流量5760万立方米。
巴里坤县有柳条河,年径流量1380万立方米。
哈密市有石城子河,年径流量7060万立方米;榆树沟,年径流量4573万立方米;五道沟,年径流量4636万立方米;市区东西河坝,年径流量1.1153亿立方米;三堡白杨河,年径流量1675万立方米。
2、山沟山沟分布在天山南麓的有乌宗小沟、白杨沟、柳树沟,西山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六道沟、七道沟、八道沟、大小白杨沟、牙木沙尔、科拉克泉、红泉、聂仁沟、葫芦沟、西干提泉、老和神泉、小白杨泉沟、中英台子、切布利克、加木赛尔、南山口泉、天山头道沟、庙尔沟、八木墩沟、安拉沟、羊奶沟、科拉沟、乌拉台、大小天生圈、太阳沟、苏里苏河、箭杆沟、上马崖二泉等39条。
分布在天山北麓巴里坤县境内的有乌沟、马沟、水沟、奎苏沟、李家沟、红山口沟、石人子东、西沟、冰沟、小黑沟、达苏沟、东黑沟、五个泉、林家沟、西黑沟、加哈沟、苏吉沟、吴家庄子沟、吴常沟等。
分布在巴里坤县山北山南麓有大柳沟、大熊沟、板房沟、庙尔沟、小柳沟、小红旗沟、大红旗沟、蓝旗沟、木城沟、炭窑沟、打柴沟、小熊沟、宽沟、长山沟、牛毛泉子、双泉子、西泉子、土泉子、青石头沟。
分布在巴里坤县北山北麓的有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头道白杨沟、二道白杨沟、三道白杨沟、黑沟、红沟、大马圈沟、小马圈沟、三塘湖泉水、岔哈泉、牛圈湖等。
分布在巴里坤西山的有大红柳峡、小红柳峡、花尔刺、布隆巴斯陶、纸房泉、林家沟、常家沟、上涝坝、卧龙吉、肋巴泉、沙拉哈姆泉、下涝坝等,山间泉水53处,年径流量0.29亿立方米。
分布在伊吾县境内有柳树沟、吐尔干沟、红山口沟、吐葫芦沟(全长80公里,是地区最长的小河)、小白杨沟、大白杨沟,延伸在哈密境内有塔水河、口门子沟、推车子沟。
3、湖泊湖泊是由断陷洼地形成的许多内陆蒸发咸水湖,有的早已干涸成为盐碱的开采地。
(一)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位于巴里坤县城西北18公里处,属断陷湖盆,距今约300万年,在新生代后期的面积为800平方公里,至1944年缩小为140平方公里,1984年经测量,面积为112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581米,是巴里坤盆地最低处。
湖水深度平均为2.5米,最深可达8米,年蒸发量09671亿立方米,湖中有芒硝1.61万吨、食盐48万吨,还有硼、锂、钾、溴、镁等,水中还有卤虫。
因流入巴里坤湖的柳条河上、中游修水库、打井,湖面水位下降,1944~1984年,湖水面下降4米,湖面积缩小28平方公里。
(二)托勒库勒湖位于伊吾县盐池乡北2公里处,1943年面积为35平方公里,1972年缩小为28.8平方公里,1989年面积为2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896米。
该湖无溪流,主要水源是哈尔里克山北坡和莫钦乌拉山的南坡一部分季节性水流和地下泉水集聚而成。
湖水矿化度在12克/升至67克/升。
(三)诺木湖该湖位于淖毛湖以西的新湖煤矿偏东位置。
它的最早湖址在今西边的大盐池以西,后来逐渐迁移到新湖煤矿以西附近的小盐池,最后又迁移到煤矿以东4公里处,现称新湖。
目前只有洪水季节才有湖水存在,它已成为即将消亡的湖泊。
(四)沙尔湖位于哈密市五堡乡西南,是哈密盆地最低的地方,海拔53米,奇特的雅丹地貌就分布其周围。
(五)其他地区有几个高山小湖泊:(1)查干诺尔,位于海拔3326米哈密市榆树沟乡水亭村东,即榆树沟河源上游,长1.1公里,宽0.5公里,面积0.55平方公里;在榆树沟的上游还有三个小湖泊,离冰川1公里,大湖面积为查干诺尔的1/5,其余均小;(2)在查干诺尔东侧山涧,艾力什拜希上游,离冰川半公里处亦有两个连串型湖泊,两湖面积相加,比查干诺尔稍大一点,海拔3500米以上;(3)在黄田八大石沟上游库木郭勒地方的苏静河上有5个连串的湖泊,海拔在3300~3900米之间,湖长100~200米间;(4)琼也希勒库勒(大绿水湖),位于伊吾河西支流小白杨沟上游,长300米,宽200米,面积0.15平方公里;(5)克其克也希勒库勒(小绿水湖),位于伊吾河东支流大白杨沟上游,面积0.032平方公里。
(6)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的石人子东沟,源头的东沟海子,海拔3600米,位于巴里坤山主峰平雪峰偏西,面积约0.5平方公里以上。
另一处是小黑沟海子,海拔3400米,湖泊面积很小,是冰川舌末端融化的冰斗地形而形成倾斜状的山间湖泊,冬季积雪,夏季融化成湖。
巴里坤县境的高山小湖泊均属高山冰川形成的冰碛湖,海拔在3553米左右,离冰川1~2公里处。
二、地下水1、可开采量地区的农业灌溉,除用地表水外,很大部分,特别是天山以南的哈密绿洲要靠地下水来提供。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一是大气降水,二是山区裂隙水,三是河流出山口后河床、渠系及田间渗漏水。
从补给比重来看,第三种补给是主要的,山前冲积扇是平原地下水主要形成区,潜水埋藏在透水性强、粗粒松散的沉积层中,深度一般在10米以下,主要补给来源是河床渗漏。
潜水从山前冲积扇部位向前做水平运动,逐渐到达冲积扇下部的扇缘,由于岩性由粗变细,透水性能逐渐减弱,潜水位逐渐升高,当冲积扇表面坡度出现较大落差时,潜水就会溢出地面,形成泉水。
地下水埋藏浅,易开采,水质好,水源相对稳定,地下水可开采量为8.2亿立方米,年开采量为4.5亿立方米。
地区境内有大小泉千余眼,星罗棋布于天山南北,年平均流量2.47亿立方米;1985年有坎儿井301道,出水坎儿井295道,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万余亩。
坎儿井是哈密绿洲古老灌溉的主要水源,新中国成立初期和50年代中期,共有坎儿井437道。
70年代,由于大量开掘机电井,不少坎儿井干涸报废。
全地区有机电井2068眼(含兵团农垦),内配套1737眼,年提水量2.17亿立方米;有自流井30眼,出水量1840万立方米/年。
2、水质(1)泥沙地区多系季节性河流,水量很小,根据几个设有水文测站的河流实测:头道沟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66公斤/立方米(1985~1990年),输沙量0.79公斤/秒(1985~1990年);故乡河白吉站(1985~1990年实测)含沙量为0.33公斤/立方米,输沙量(1985~1990实测)0.67公斤/秒;榆树沟站(1986~1990年实测)含沙量为0.22公斤/立方米,输沙量(1986~1990年实测)0.34公斤/秒。
(2)水质地区地表水根据水文勘测大队几个测站多年实测平均数为:头道沟站pH为8.3,矿化度313毫克/升;故乡河站pH为8.2,矿化度327毫克/升;榆树沟站pH为8.1,矿化度178毫克/升。
总的来说水质还是良好的。
①哈密盆地由盆地北部向南部矿化度由低变高,基岩山区沟谷地表河流均为淡水,基本处于原生状态,以HCO-3-Ca++型为主,矿化度小于03克/升,总硬度小于10德国度。
山前倾斜平原区潜水化学类型多为HCO-3-Ca++型;西部较为复杂,局部地段零星出现SO-4-Ca++型、SO-4-Na+型;矿化度自北向南由03克/升,逐步增大,自潜水径流区至潜水溢出带,矿化度变化于0.15~0.9克/升之间;在农业灌区以下的荒地中,潜水矿化度大于10克/升,为氯化钠型水。
②巴里坤盆地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砾石、砂、砾石、混合砂层;地下水径流条件好,循环交替强烈,矿化度在05~1克/升左右。
发源于四周山区的水系矿化度为0.5克/升以下,pH值为7~7.5;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型水。
巴里坤湖北岸,矿化度达上升到2克/升以上,巴里坤湖矿化度达12.5克/升以上,化学类型为SO-4-Na+型、Cl--Na+型。
③伊吾谷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矿化度为0.2~0.5克/升,地下水类型为HCO-3-Ca+型,总硬度在10德国度左右,是良好的生活和灌溉用水。
伊吾盐池托勒库勒湖水矿化度平均高达37克/升,化学类型Cl--Na+型。
④三塘湖-淖毛湖盆地,三塘湖汉水泉一带矿化度高达5~10克/升,属矿化咸水。
淖毛湖地下水类型为潜水,矿化度一般在1克/升左右,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型为主,个别地段为硫酸钠型。
地下水由北向南逐渐变差,矿化度由0.13克/升逐渐增大,最高达7克/升。
哈密平原上部矿化度大都小于1克/升,冲积扇缘及以下地区矿化度介于1~3克/升,二堡至大泉湾以南成一带状分布,在沼泽盐土区域,地下水含盐量较高,水质较差,pH值介于6~7.75之间,总硬度小于25德国度。
氟化物除南湖、五堡个别地区含量较高以外,其余皆小于1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