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心得】《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读书心得】《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生命的“牧者”
——读《教育激扬生命》随感“这个学生太差了!这么简单的知识讲了这么多遍居然还不懂!”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抱怨。

但近期郭思乐教授《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的若干实例让我体会到,任何“后进生”都不会是永远的“丑小鸭”,只要我们不带有色眼镜,真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寻找他们身上“独特”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表扬他们,帮助他们,终有一天他们都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用郭教授的话来付诸行动,我们应该:站在太阳的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方式,区别对待,选择合适且适合学生的教育。

有句话说的好:“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显然,脚被忘记时,它会处于忘我的状态工作着,这时的工作状态是最好的。

同理,在教学中,我们如果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会忘记自己在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极高,学习效果也就极好。

而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把生本教育定义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而不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教师职责的概括是传道、授业、解惑,而这所折射的是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对于学生,学习似乎是被动而并不主动的。

这种师本教育的教学是教师累学生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从师本教育到生本教育,难免会造成教师对生本教育的误解,认为生本教育就是意味着教师不重要,甚至取消教师。

此时重新定位我们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纤夫”还是“牧者”?“牧者不去包办羊群的食物,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

让他们自由地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着羊群(当然也负责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羊群的独立的生命活动”。

“生本教育取代师本教育就是对教师的生命活动的最大关注,因为我们为教师正位: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我们的教学,就是为“羊群”的成长服务,我们要作出规划,把他们带到水草丰美之处,让他们吃好吃饱,然后又到另一处。

风暴来了,我们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群出没之处,我们要事先有所警惕;他们过不去的小河,我们要为之搭座小桥……总之,我们是他们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的任何动作的代替者。

这段话告诉我们“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

主要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

细细回想,自己刚踏上三尺讲台时,一心想的就是如何能保证自己这节课顺利的完成,如何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整节课都是教师不停的教,学生不停的练,虽然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从孩子们的脸上可以看出,这并不是学生真正想要的课堂,因为我们是以师为本,没有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

“教育这扇‘门’同时面临着‘推’还是‘拉’、要不要变‘推’为‘拉’的问题。

我们以“推门”比喻全面依靠学生。

那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拉门”。

今天所需要的是转变思路,把全面依靠“教”转变为全面依靠“学”。

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完全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我们必定能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神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