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的规范煎煮方法研究
1
31.05 5.00 <0.05*
3
16
6.21
F0.05 (1,16)=4.49 F0.01 (1,16)=8.53 F0.05 (3,16)=3.24 F0.01 (3,16)=5.29 *P<0.05 **P<0.01
由表 4 可知,砂仁后下时间对汤液中挥发油含量 的影响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煎煮次数对汤 液中挥发油含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 材浸泡时间和处理情况对汤液中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不大,影响因素 A>D>B>C。由表 3 可见,砂仁后下时间 越短,汤液中的挥发油含量越高;煎煮次数为 2 次时, 挥发油含量增加,为使煎液中挥发油含量保持最高, 应采用 A1B2C1D2,即捣碎砂仁包煎,第一火离火前 2min 后下,第二火不与其他药物混煎,先将砂仁包取 出,浸与冷水中,于第二火离火前 2min 下入、共煎煮 2 次。以此处理方式验证,提取煎液的挥发油为 9.87mg, 接近最佳工艺条件提取量,最佳工艺制备砂仁汤剂其 挥发油实际利用率仅为其挥发油总量的 7.44%。
砂仁的规范煎煮方法研究
柴烨 武小荣 刘峰林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煎煮条件对砂仁挥发油煎出量的影响,为砂仁的煎药使用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方法:以汤剂中挥发油
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筛选煎药方法,以煎次、砂仁处理与否,浸泡与否,煎煮时间为 4 个因素,选用一煎、二煎,捣碎、不捣,浸泡
0h、0.5h,煎煮 2min、5min、10min、15min,为因素水平实验筛选,采用挥发油微量测定法测定各供试样品挥发油含量,以各供试样品挥
中药汤剂是我国医药史上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 泛的一种剂型。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归纳出了许多 行之有效的煎煮方法, 但对于芳香性药材煎煮时间至 今众说纷纭。《中国药典》2010 版砂仁“使用注意”项下 只说明芳香性中药煎汤时须后下,并无煎煮时间 的规定,同时后下药材应煎煮多长时间也并没有一个 客观的指标。传统后下煎煮方法一煎离火前 5 分钟下 入后下药物,第二火混煎,此法是否能够发挥芳香性 药物的最佳药效,值得探讨。再者由于各药质地不一,
[J].中药材,2000,23(8):462-463.
· 医院管理 ·
我院合理用药的实践与体会
张建平 郑晓峰
【摘要】 我院通过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强调患者的依从性,培养医师正确用药的决策能力,分析处方的 6
个核心指标,点评并指导临床用药,促进了合理用药。本文介绍了我院临床医师、药师参与合理用药的实践和具体办法。
4 讨论
砂仁中的挥发油是其主要有效成分,能否发挥疗 效取决于汤液中挥发油含量的高低。由于挥发油的挥 发性,随着药液煎煮时间延长,造成汤液中挥发油含 量的降低而影响疗效。因此,砂仁入煎剂应后下,在其 实际临床使用中,有的将果实直接后下入药,有的将 壳捣碎后后下入药,有些甚至未注明后下,这些做法 都不能保证充分发挥砂仁的功效,造成资源浪费,疗 效不佳。砂仁是一种带有较为致密外壳、内含种子团 的果实类中药,挥发油主要存在于种子团[5],以完整种 子团入药时,因砂仁种子外壳包裹导致挥发油不易散 出,煎液中挥发油含量偏低;而壳和种子均破碎后入 药煎煮挥发油含量较高,说明破碎后砂仁所含挥发油 易被充分煎出。煎煮次数对有效成分的煎出的影响也 极大,本实验证明药液中挥发油的含量随煎煮次数的 增加而增加,说明煎煮 2 次更利于提高药液中挥发油 的含量;而对于后下时间本实验结果与文献记载和传 统煎煮方法有较大差异。本试验结果得出砂仁后下的 较佳处理方法,建议砂仁后下应捣碎以第一火离火前 2 分钟包煎,第二火时将砂仁包先取出,不与其它方药 混煎,也在第二火离火前 2 分钟后下,以提高汤剂挥 发油含量。即便如此,挥发油的利用率也只有其总油 的 7.44%。如何提高汤剂中含挥发油药材在的利用率, 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发油含量评价汤剂质量,实验结果采用正交设计重复试验方差分析。结果:以 A1B2C2D2 制备的汤液中挥发油的量最高,即捣碎浸泡
0.5 小时后下 2 分钟煎 2 次为最佳方法。结论:砂仁煎煮使用较为科学的方法是捣碎单包浸泡半小时后,在第一火离火前 2 分钟后下,
第二火时将砂仁包先取出,不与其它方药混煎,也在第二火离火前 2 分钟后下,以提高汤剂挥发油含量。
【关键词】 合理用药;有效;安全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25(2011)07-0431-02
对症开药,供药适时,价格低廉,配药准确,以及 剂量、用药间隔和时间均正确无误,药品必须有效,质 量合格,安全无害,是内罗毕国际合理用药专家会议 提出的合理用药要求。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也是 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改的政策、技术要求。我 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采取有效 对策和措施,促进了合理用药,现介绍如下。
2 实验方法
2.1 药 材 处 理 剥 除 砂 仁 外 壳 。 完 整 果 实 质 量 500.2g,除去外壳后质量 356.4g。 2.2 总挥发油含量测定[4] 称定供试品药材 5g,投入 圆底烧瓶中,加入 8 倍量水,然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 在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刻度部分至溢流入烧 瓶为止。再加适量的石油醚(沸程 30℃~60℃)浮于水 上层,连接球形冷凝管。置电热套中缓缓加热至沸,并 保持微沸状态约 5 小时,然后在冷凝管上端加少量石 油醚冲洗冷凝管,停止加热,放置,待充分分层后,打开 活塞放出刻度管的水后,收取石油醚层于精密称重称 量瓶中,在室温通风处使石油醚自然挥干,精密称重。 结果见表 1。
作者单位:730000 甘肃 兰州,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柴烨); 730000 甘肃 兰州,甘肃中医学院药学系(武小荣、刘峰林)
通讯作者:刘峰林,E-mail:lfl@,Tel:0931-3662875
芳香性物质在汤剂中的释放有所差别,为了对芳香性 药材汤剂的制备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选常用砂仁 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砂仁;汤液;挥发油;含量测定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25(2011)07-0429-03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 、 绿壳砂 (Amomum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T. L. Wu et Senjen) 或海南砂 (Amomum longiligulare T. L. Wu)的干燥成熟果实。辛散温通,芳香化湿行气,入脾 胃而善于理脾胃气滞,为醒脾和胃之良药[1]。阳春砂中 相对含量较高的 8 种挥发性成分依次是:乙酸龙脑酯、 樟脑、茨烯、柠檬烯、龙脑、月桂烯、α-蒎烯、α-古巴烯, 总含量占阳春砂检出挥发性成分总量的 98.77%[2]。挥 发油成分亦为有效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乙酸龙 脑酯有镇痛抗炎 、袪 痰 作 用 ;樟 脑 具 有 局 部 刺 激 作 用 和强心作用,临床用作局部抗感染剂,止痒剂和危重 病人的急救剂;柠檬烯具有镇咳、袪痰和抗菌作用;龙 脑有发汗、兴奋、镇痉、驱虫和抗腐蚀等作用;月桂烯 有一定的镇咳作用;α-蒎烯、β-蒎烯、有明显的镇咳和 袪痰作用,并有抗真菌作用[3]。
甘肃医药 2011 年第 30 卷第 7 期 Gansu Medical Joumal,2011,Vol.30,No.7
·429·
参考的文献
[1] 辛增玺,于海雁.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状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9,30(01):49-50.
[2] 刘玲玲,吕世臣,李美英,史大丽.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03):213-214.
3 结果及分析
见表 1-4,数据采用正交设计的重复实验方差分析。
表 1 砂仁总挥发油含量测定
试验号
挥发油量(mg) 装置附着挥发油量(mg)
1
112.6 12.3
2
162.0 6.2
3
150.3 8.2
表 2 试验因素水平表
水平因素 A 煎煮时间/min B 药材处理1 Nhomakorabea2
完整未处理
2
5
捣碎
3
10
4
15
C 浸泡时间/h D 煎次
0
1
0.5
2
表 3 正交实验表及实验结果
试验号 A B C D
1
1 111
2
1 222
3
2 112
4
2 221
5
3 121
6
3 212
7
4 122
8
4 211
yi1
yi2
7.1
2.5
14.9 8.6
8.4
3.9
4.5
2.3
0.2
0.2
0.6
2.8
1.3
2.3
2.0
2.8
yi(3 mg)
[3] 莫惠平,潘秋荣,莫柳华.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规范使用药物[J].中 外医疗,2009,(24):482.
[4] 王雪文,顾克菊,金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J].中国临 床医生,2008,36(03):52-53.
[5] 侯朝阳.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和对策[J].黑龙江医药,2010, 23(01):86-87.
·431·
[3] 陈河如,吕秋兰,李冬梅,等.春砂仁药用化学成分的液-液分级萃 取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54-59.
[4] 罗小萍,杨小持,黄志刚.挥发油微量测定方法初探[J].中国中药
杂志,1989,14(1):40-41. [5] 王迎春,林励,魏刚. 阳春砂果实种子团及果皮挥发油成分分析
·430·
甘肃医药 2011 年第 30 卷第 7 期 Gansu Medical Joumal,2011,Vol.30,No.7
2.3 挥发油提取装置内附挥发油量测定 对 2.2 使 用过的挥发油提取装置,用 20ml 石油醚加热回流洗 涤,待装置内壁无附着物时,停止加热。待充分分层 后,打开活塞放出刻度管的水,后收取石油醚层于精 密称重称量瓶中,在室温通风处使石油醚自然挥干, 精密称重。结果见表 1。 2.4 供试品制备及挥发油含量测定 用 L8(4×24) 正 交 表 安 排 实 验 ,以 砂 仁 破 碎 程 度 、煎 煮 次 数 、浸 泡 时间及煎煮时间作为正交试验的 4 个因素,因素水 平见表 2。供试品按正交表制备,按 2.2 的方法提取 供试品中的挥发油,测定挥发油的量。正交表及实 验结果见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