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前两天又复习了一遍,对曾国藩又是一番敬佩!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 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 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 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 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 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 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他很有创新精神, 购买国外仪器设备, 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 那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国藩这样勇武之人才能取得. 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 而对于做为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讲, 他唯一的选择是维护其阶级的利益.曾国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严守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 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曾国藩(1811--1872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 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
肯定之言,誉其为完人,谓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谓其成就”震古铄今”,成孔子没后二千年来《春秋》经世之义之惟一“解人”。
否定之言,则谓其为“吾祖民贼”,“民族罪人”,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
呜呼,如此大誉大毁之人,求之中国历史,能有几人乎?求之世界历史,又能有几人乎?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资料丰赡翔实,分析雄辩有力,观念新颖,视野开阔,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曾国藩无疑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毛泽东青年时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
作为一位被儒家思想熏陶了许多年的知识分子,曾国藩年轻之时变特别重视自身的修炼,他自己日记中的一句话就是“不为君子,变为禽兽。
”在他的字典中,只有这俩中人,禽兽,或是君子,作为一位儒家的知识分子,曾国藩当然不能忍受自己当一个禽兽,于是变事事以常人不能理解的苛刻方式来要求自己,这样也使的他在很多方面都修养很高。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
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痹弱,而是虚心谦让。
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
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
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坚忍的读书规矩,严格的修身要求成就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曾国藩,这的确不是常人可实现的!受自身生长环境影响,我也自认有追求、有要求的人,可是,面对这十二读书规矩,面对这五字修身,除了汗颜就是觉醒!许多东西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修身真的是一种自我君子境界!读《曾国藩传》有感曾国藩传》摘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
“立德”和“立言”于曾国藩而言,以他的个人努力及发展情形来看,这些似乎都不在话下。
唯有“立功”一项,只有帮助清廷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才有可能做到集治身、治学、治家、治世、治政、治军于一身,从而达到为师、为将、为相的所谓“完人”。
关键词:曾国藩;为人处世;交友。
读完《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于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很是佩服。
曾国藩有经国济世的大志,主张积极入世,努力参加到游戏中去;想在游戏中获胜,就得先参加进去,入了局,就有了竞争的资格,出色的才华才能显露,远大的抱负才能实现。
不少人总是患得患失,喜欢站在局外看热闹,这样的人即使叫得再欢,最终也只是个看客,绝对成不了主角。
曾国藩从发现李鸿章到把他培养成一个人才,一直都在给他灌输“成大事者,必须勇于任事,挺身入局”的精神。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何尝不是需要这种精神,在我们想要取得一番成绩时,我们就必须去实践,而不是空想,只有我们勇于去实践,挺身入局,我们想要取得的成绩才可能实现。
只要我们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百折不饶回到勇气,无论多么难得事都能迎刃而解。
当然,在我们成就事业的时候我们不但要有以上所说的这种精神,我们还需有志,曾国藩一生事业的起点就是立志,所以他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质,在我们想要成就事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定好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我们的道路才能明确,我们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有动力,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成就事业。
在交友上,曾国藩的交友方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正所谓,选择怎样的朋友,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凡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曾国藩的事业正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做成的,好老师是自己进步的指路明灯,好朋友是则是事业必不可少的帮手。
要交好朋友,诚信无疑是最重要的,如果在交朋友是相互猜疑,两个人都不会坦诚相待,那么这种朋友不交也罢,只有当朋友之间坦诚相待,才会成为正真的好朋友。
在交友时,我们要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人对你有没有用,不是一时就能看出来的,不过酒肉朋友是什么时候都帮不了你的,曾国藩择交的经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一路的人,不要深交,对志同道合的人,却要广泛结交。
我们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就能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不但学业上能取长补短,也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人才基础,对于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定要深交,因为这些人不但是能够帮助自己的人,更是一笔庞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可以有更多的优点让自己学习。
这本书给我很多感想的还有曾国藩的自强心法,曾国藩的性格使得他养成了不求人的习惯,自己站直可腰,别人便把他当成了可以乘凉的大树,他的一生,从个人的求自立,到国家的求富强,一直贯穿着自强的思想。
“天助自助者” ,人生就是如此。
每个人都要奋斗,靠自己的本领打天下,有的人之所以能成功,不仅仅是运气好,主要还是自己争气。
在我将来要走的道路中,我会学习曾国藩的这种为人处世的精神,因为这能让我少走很多弯路,才能让自己更有冲劲,才会更容易成功。
曾国藩传读后感不知道大家读过曾国藩的传记没有,摘记一些紧要处分享一下。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
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著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